耕耘在无声的世界里——记宿豫区特殊教育学校老师王丽英
(速新闻记者 张长生)宿豫区特殊教育学校老师王丽英从事教育工作35年,而她从事特教32年。
32年里,她在无声的世界里默默耕耘和奉献,为残障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
教师节前夕,记者采访了她。
“你干特教这一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辛苦。
”她微笑着说,“虽然辛苦但苦中有乐。
因为我喜欢这一职业,热爱这一职业。
”让她感到自豪的是她所教的学生有4人考上了大学。
从事特殊教育机缘巧合
王丽英今年54岁。
1984年从淮阴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宿迁县大兴中心小学教书。
聊起从事特教的初衷,她回忆道:“淮师毕业后,我怀揣着一颗教师梦,进入小学教书,实现了自己当老师的梦想。
”1987年她调入宿迁县宿城镇城南小学。
该校有一个聋哑班,缺语文老师。
也许是命中注定,本来就志愿当教师的她由于机缘巧合,从事特殊教育。
学校派她到淮阴市聋哑学校进修三个月,学习手语。
一次偶然机会开始接触手语,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
她发现手语是一种神奇的语言,处在无声世界的人们正是因为这种语言,才得以沟通。
进修结束后,她就担任聋哑班的语文老师。
她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教学中她感到自己的手语还不太标准,也不够娴熟,她就边干边如饥似渴地学。
平时,她每天都收看新闻联播,观看电视上的主持人是怎么用手语向聋哑人介绍新闻的;或者向从事特殊教育的同仁求教;或向工具书学习……因为喜欢并对手语感兴趣,她学起来也较轻松,教起学生来也有劲头。
王丽英就这样实现了角色的转换:从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转换成特殊教育学校里的语文老师,完成了“跨界”。
为了提高自身素质,王丽英自学了小学教育、教育管理专业,分别获得了江苏教育学院专科、本科文凭。
30多年来,她在国家、省、市有关刊物上发表了10多篇论文,其中《不让一个孩子落后》获得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二等奖。
对聋哑学生关心备至
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不同于普通学校教学,老师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爱心。
学生们都是聋哑人。
王丽英在教学中不能用过去学的语言来表达,因为孩子听不到,只能通过手势和肢体动作一遍一遍地表达,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对口型,直到他们理解。
王丽英对聋哑孩子们关心备至。
她常到他们的宿舍里和他们聊天、拉家常。
询问他们“开不开心?”“老师上课时讲的内容听懂吗?”“生活中有什么困难?”等。
课外时间,她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带着他们玩游戏。
她说,只要孩子们开心,她会一直陪下去。
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每一个知识点,她在课堂上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走到每个孩子的课桌前,不停地示范,不停地纠正。
聊起执教的特殊性,王丽英的眼神里透露出一丝无助。
王丽英既是聋哑班的班主任,又是学生们的“保姆”。
聋哑学生刚入学时,大多数不愿说话,也不愿搭理人。
为了让他们能够打开心扉,她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和他们打招呼;夜里到宿舍里为孩子们盖被子。
用这样的方式持续和他们相处一段时间后,有一天,一位新学生对她突然回应说:“老师辛苦了。
”当时王丽英潸然泪下,她既感到惊讶又感到高兴,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王丽英班上有个女生程某,母亲是弱智,生活仅靠其父亲打工过日子,家里经济拮据。
她就把女儿穿的衣服送给程某,还常常带些饼干等零食给程某。
从事特殊教育32年的她说,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做特教老师非常辛苦,但是她喜欢这项工作,热爱这项工作,苦中也有乐趣。
当特教老师无怨无悔
王丽英说,“残疾孩子是折翼的天使”。
和他们相处久了,你就会发现他们特别善良,待人特别真诚。
他们的眼神里都饱含温暖。
虽然无法正常与他们沟通,但是一个小小的拥抱,一个笑眯眯的眼神,友善足以表达。
聋哑班有一个男孩张某非常喜欢王丽英老师上课。
教师节前夕,他把家里的兰花带到学校里送给王丽英,让她特别感动。
有一天,王丽英上街购物,一些残障学生主动走到她面前,与她打招呼。
还有一名已毕业多年的学生到学校看望她。
他告诉王丽英老师,他在江苏秀强玻璃工艺股份有限公司上班,能做正常人干的工作,现在他已结婚,家庭幸福美满。
王丽英颇感心慰。
据王丽英介绍,这个学生非常聪明,自学能力特别强,悟性强,到社会上后适应能力也强。
王丽英深有感触地说,“你对孩子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从心里疼爱他们,呵护他们,他们有感知,他们也会记得这些。
只要用自己的真情去感化聋哑学生;只要你与他们接触时间长了,他们天真无邪,他们从心底疼爱老师。
所以说在无声的世界里耕耘更有意义。
据了解,不到半年时间王丽英就要退休,王丽英微笑着说:“教残障孩子比教普通孩子,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但我无怨无悔。
为社会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同时也解决了一些家庭的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 李赛赛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