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大纲下载

全国教育考试教材服务网为考生们提供2023年4月0032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大纲下载。根据往年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自考考试大纲及教材目录可知,往年00321中国文化概论考试科目大纲使用的一直是2015版本,如大纲变动,以四川考试院当期公布的为准。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大纲内容包括: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各章节考核知识点、指定的教材、考试题型等,详见下文。

0032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考试大纲(2015版)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学分 大纲名称 教材/推荐用书名称 主编 出版社 版次
中国文化概论 00321 5 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 王  宁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年版

1.上表课程学分含实践性环节学分。

点击下载:0032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考试大纲(2015版)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大纲

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有关文化的命名由来,把握广义的和狭义的文化定义。正确理解和使用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文化遗产等有关文化的基本概念。正确树立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基本态度。认识文化发展的特点和中国文化的准确含义。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与基本内容,并将绪论所学习的概念,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各章节。

二、课程内容

1.“文化”的界定

“文化”名称的来源。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各种与文化相关的概念—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的正名。

2.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

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的定义,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3.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

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传统文化及文化传统。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4.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内涵。世界遗产名录与保护。

5.“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文化”的界定

识记:(1)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定义。(2)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的定义。

领会:(1)文化产品与文化观念的辨析。(2)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概念的辨析。

综合应用:应用上述概念辨析具体的事物是属于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事象。

(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

识记:(1)民族文化的定义。(2)国别文化的定义。

领会:(1)中国文化的性质。(2)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和底层文化。

(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

识记:(1)传统文化的定义。(2)文化传统的定义。

领会:(1)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2)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辨析。

综合应用:当前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分析。

(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

识记:中国文化的四个类别。

领会:(1)“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

综合应用: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应当达到的目的。怎样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个人修养的意识。

四、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掌握“文化”的概念,以及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本章难点:辨析“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中国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及中国文化的统一性和地域广大带来的多样性。了解中国古代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的成就及经验教训。

二、课程内容

1.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1.1中国地理简要概况

中国地形地势情况。复杂的人口分布。关中地区的地理条件。河套地区的要冲地位。山西居“天下形势”。华北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又一摇篮。中国地理的整体特征及对中国文化走向统一发展的影响。数千年气候的变迁。

1.2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地域广大与中国文明发展道路的影响。广大地域与对天下统一的追求。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

2.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2.1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

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2.2历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

先秦时期地域文化的发展。秦汉时期各地域文化。隋唐时期南方地域文化的改观。宋元明清以后东南沿海地域文化的发展。

2.3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正统文化的主导作用。地域文化对正统文化的作用。地域文化相互交流的意义。特定地域对于文化的保存作用。

3.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

3.1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为《孟子》中的“以时”观念。历代各种起到环境保护功效的措施。明初的植树活动。

3.2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开凿运河。

3.3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过度开垦土地、采伐林木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黄河、淮河由利河变害河的问题。长江中下游水土流失问题。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试要求

(一)中国地理特征与气候特征

识记:(1)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2)气候变化大势。

领会:(1)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2)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简单应用: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对文化系统造成的影响。

综合应用:地理与中国文明道路的关系。

(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识记:(1)草原人群的历史变化。(2)大一统观念。

领会:(1)广阔地域的人群众多。(2)“天下”观念。(3)地缘特征与文化命运;地理的历史舞台与文化的悠久。

简单应用:地域文化与统一文化的关系。

综合应用:中国现代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三)大地域与地域文化的形成

识记:(1)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2)古代的“九州”。

领会: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简单应用:西部开发与文化建设。

综合应用:构成区域文化的因素。

(四)古代区域文化概况

识记:(1)先秦时期几个重要文化区域。(2)秦汉时期农业与农牧交错区的大致界线。领会:唐初南方文化状况的改观。

简单应用:典范人物的作用。

综合应用:区域文化的变迁。

(五)地域文化的作用

识记:(1)儒家的地域分化。(2)近代南方的开风气。

领会:稻作农业的起源原因。

简单应用:地域文化几方面的作用。

综合应用:历史上一些地域文化所起的作用。

(六)古代保护利用自然的得失

识记:(1)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2)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

领会:黄河、淮河由利变害的原因。

简单应用:黄河八百年安流的原因。

综合应用:谈谈环境保护对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本章重点与难点

(1)中国地理环境与文化基本特色的形成;(2)对古代环境保护措施的评价。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脉络,掌握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对古代中国文化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1.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1.1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成就。多元文化的发生。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

1.2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各自特征尚忠的夏代文化。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周代,统一文化历程的开始。

1.3春秋战国时文化观念的原创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名、阴阳各派的主要思想。

2.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

2.1边疆的开拓与文明的同步发展经略南方。对匈奴的战争。开通西域。边地民族的内附与文明的同化。

2.2王朝政治的新格局郡县制的确立。中央集权制。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

2.3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

小农的黄金时代。重农抑末的内涵及影响。

2.4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经学与王莽新政。士阶层的养成。

3.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前进

3.1西晋灭亡引起的变动

西晋灭亡的文化缘由。永嘉之乱引起的历史变动。南朝士大夫的文化作为。

3.2开发江南

永嘉之乱以前对江南的开发。南北朝江南的开发及经济的发展。

3.3佛教的传播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南朝佛教与北朝佛教的不同。

3.4民族大融合

南方的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融合的道路。

4.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4.1开放的立国精神及唐对宋的决定影响

隋唐政治制度概况。北方文化背景与唐朝的立国。唐代边疆政策对北宋的决定性影响。

4.2唐宋间社会文化的变革

两税法实施的关键作用。唐宋之际社会的变革及经济文化的高涨。社会经济的高涨与文化的更新。

4.3民族传统复归下士大夫的文化振作

安史之乱的影响。唐中期的古文、诗歌运动。北宋士大夫与王安石变法。两宋的理学。

5.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5.1元朝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元朝统一及民族的融合。世界性的文化交流。元朝政治在经济上的负面作用。

5.2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两代的立国精神

东西方的相遇。明清两朝的立国观念。重农主义下的政治与经济。

5.3元明清三朝的文化政策与知识阶层的文化活动

元朝的文人。明朝文人的正统与非正统。清朝文化高压下的学术状况。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

识记:(1)新石器时代。(2)三大文化成就。(3)三皇五帝。

领会:“绝地天通”。

简单应用: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

综合应用:农业文明发达与族群凝聚的关系。

(二)夏商周时代的文化历程

识记:(1)敬授民时。(2)夏、商、周的年代。

领会:(1)夏、商文化特点。

简单应用: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综合应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三)春秋时代的文化创造

识记: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

领会:各家思想特征。

简单应用:百家争鸣的特点。

综合应用:孔孟思想的内容与联系。

(四)秦汉时期的开边拓土

识记:(1)汉武帝时打击匈奴的几次战争。(2)西域。(3)丝绸之路。

领会:经略南方的情况。

简单应用:打击匈奴的后果。

综合应用:民族内附的情况。

(五)新王朝政治格局下的政治与文化

识记:(1)文景之治。(2)独尊儒术。(3)察举制。

领会:(1)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2)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3)士大夫阶层的养成。

简单应用:汉武帝中央集权措施。

综合应用:经学的作用及变化。

(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

识记:(1)7欠嘉之乱。(2)十六国。(3)玄学。(4)《神灭论》。

领会:(1)般若学和涅槃学。(2)开发江南的过程。(3)南北民族融合。(4)佛教的

传播及南北特点。

简单应用: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

综合应用:南朝士族政治及士族文化。

(七)唐朝开放精神及其影响

识记:(1)三省六部制。(2)科举制。

领会: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

简单应用: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精神的体现及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综合应用:崇尚诗文的原因。

(八)唐宋间的社会文化变革

识记:(1)中唐时期。(2)古文运动。(3)新乐府运动。(4)理学。(5)王安石变法。

领会:(1)两税法的作用。(2)南方经济的高涨。(3)市井文化的兴起。(4)新党旧党的分歧。

简单应用:中唐两税法的作用。

综合应用:士大夫的文化作为。

(九)元朝时期政治文化及民族融合

识记:(1)色目人。(2)南人。(3)回族。(4)孟德高维诺。(5)八思巴。(6)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7)儒户。

领会:(1)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传人。(2)元朝政治及经济政策。

简单应用: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

综合应用:元朝时期的文人与戏剧。

(十)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时期的政治

识记:(1)利玛窦。(2)徐光启。(3)—条鞭法。(4)摊丁人亩。(5)锦衣卫。(6)税监。

领会:(1)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2)西方对中国的介绍和对中国的学习。(3)明

清的闭关锁国政策。(4)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简单应用:朱元璋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

综合应用: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原因。

(十一)明清时期的文化政策与士大夫的文化活动

识记:(1)王阳明。(2)文字狱。(3)乾嘉学派。

领会:(1)明朝士大夫群体的分野及学术活动。(2)清初三先生的思想与著作。

简单应用: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

综合应用:理解元明清文化的衰变。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1)中国早期文化的多元发生;对先秦文化思想的理解;

(2)统一帝国的文化形态;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与文化交流。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旨在帮助学习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框架中,了解中国传统生产生活文化及其

特征、范畴、结构和作用,认识它的生命力和优秀文化成分,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推动

对外文化交流。

二、课程内容

1.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文化

1.1以农耕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发展

1.2传统手工业与商业活动

1.3传统农业生产文化的特征

2.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

2.1传统曰常生活的结构与分类

2.2传统日常生活的基本观念

3.中国传统的技术文化

3.1传统天文物理与手工行业知识

3.2传统中医药学的知识系统与文化描述

3.3中国传统技术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文化

识记:(1)中国以农耕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文化。(2)传统手工业。(3)传统商业活动。

领会:中国传统生产文化的基本特征。

简单应用:(1)农耕知识。(2)农耕灌溉。(3)农具应用。(4)农书流通。

综合应用: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岁时历法文化中的实践活动。

(二)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

识记:(1)传统服饰文化。(2)传统饮食文化。(3)传统建筑文化。(4)传统交通文化。

领会:传统日常生活的基本观念。

简单应用:(1)饮食文化观。(2)居住仪式。(3)旅行观念。

综合应用:中国传统日常生活的文化要素。

(三)中国传统的技术文化

识记:(1)传统天文知识。(2)传统算学知识。(3)传统手工行业知识。

领会:中国传统技术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简单应用:(1)传统天文知识的分类。(2)师徒传承。(3)经脉学说。(4)针灸学说。

综合应用:中国传统技术转化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依据与途径。

四、本章重点与难点

(1)中国传统生产生活文化是一套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是我国各地区、各民族

人民所建立的多样化生存方式的微观形态,是现代社会爱惜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

对象。

(2)中国传统生产生活文化的结构是一个整体,但在共性中也有差异,其特色部分是

民俗文化。

(3)中国传统生产生活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是产生中国文化符号的土壤,

创新维护这笔文化财富,可以增强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传统中国制度文化的主要内容,掌握传统社会政治制度与礼俗

规制的文化特性,认识传统制度文化与农业一宗法社会结构之间的深层联系。

二、课程内容

1.传统中国的政治制度

1.1宗法制与君主专制制度

宗法制的产生及其特点。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容与特点。宗法观念对国家政治结构渗透的表现:“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久传承、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法制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

1.2科举制对传统文化的培育与桎梏

科举制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传统文化;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与局限。科举制的特点。

1.3法律制度与社会伦理秩序的保障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主要有以下表现: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2.传统中国社会的礼俗规制

2.1传统礼俗规制的起源及其特点

传统礼俗规制的起源与礼俗的变化。传统礼俗规制的特点:传统礼俗的等差性、调和性、规范性。

2.2传统社会礼俗规制的层位表现

皇家贵族礼制的严整性。祭祀典礼的神圣庄严:天神祭祀、地神祭祀、人神祭祀、冠婚丧礼的隆重盛大。庶族平民礼俗的规范性:岁时礼俗的伦理性、人生礼俗的家族性、家训族规的规范性。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传统中国的政治制度

识记:(1)宗法制的定义及其特点。(2)君主专制及其特点。(3)科举制及其特点。

(4)法律制度与伦理意识。

领会:(1)宗法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文化影响』(2)君主专制在中国历史社会的阶段表现。(3)科举制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4)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影响。

简单应用:(1)分析宗法制的成因。(2)分析君主专制的运行方式。(3)对历史上的

选官制度进行梳理。(4)古代法律制度特点分析。

综合应用:(1)如何看待宗法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文化影响。(2)分析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3)评价科举制度的历史地位及其文化影响。(4)分析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质。

识记:(1)传统礼俗规制的起源。(2)“五礼”内容与“周公六礼”。(3)庶民礼俗内

容及特点。

领会:(1)传统社会礼与俗的关系。(2)皇家贵族礼制的文化特性。(3)庶族平民礼俗与社会上层礼制的关系。

简单应用:(1)分析传统礼俗规制的特点。(2)分析传统祭典的文化内涵。(3)分析家训族规的文化功能。

综合应用:(1)论述传统礼俗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整合功能。(2)论述古代冠婚仪礼的一般原则。(3)分析庶族平民礼俗对民众日常生活秩序规范的意义。

四、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君主专制体制、科举制度内容与传统社会的礼俗规制特点。

本章难点:宗法制形成、内容与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对庶民礼俗的认识。

第五章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传统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造成的社会关系和精神财富,认识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教育思想、艺术审美等精神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课程内容

1.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

1.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天人合一、天人交胜、天人之分等,以及影响最大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2中庸之道的价值观

中庸的主要含义及其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1.3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孔子、荀子、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的“知行”观。中国传统知行合一实践观的特点。

2.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

2.1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

对后来社会影响较大的中国古代原始宗教:上帝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前兆迷信和占卜。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

2.2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的形成与信仰特征。道教与古代医学'、化学、药物学的关系。道教与民俗。道教与古代文学艺术。

2.3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

佛教的形成与基本教义。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4带有宗教色彩的儒学

先秦儒家“天命观”的宗教色彩。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与今文经师的谶纬使儒学宗教化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

3.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3.1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规范

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孔子的三母德;孟子的四母德和“五伦十教”;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3.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有信。

3.3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

儒家理想人格的两个层次。儒家对君子道德修养的要求。

4.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

4.1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古代教育思想的三大基本特征: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强调教育的必要性;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4.2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

《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

4.3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

古代教学的主要方法和原则: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教学相长。

5.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

5.1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

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及其特点。

5.2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

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在各种艺术形式中的具体表现:诗言志;文以载道;乐以教化。

5.3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艺术的几种重要的审美观念:中和之美;尚意追求;尊崇自然。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

领会:(1)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对中国文化的

影响。(2)中庸之道的价值观的主要含义及其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3)中国传统知行合一实践观的特点。

简单应用:如何看待传统知行合一实践观的现代价值。

综合应用:今天应当如何评价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观念。

(二)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

领会:(1)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状况及其社会作用。(2)道教的形成与信仰特征及其与古代医学、化学、药物学、文化艺术的关系。(3)佛教的形成与基本教义及其与中国传

统文化的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4)带有宗教色彩的先秦儒学。

简单应用:(1)如何看待原始宗教。(2)对道教与佛教的评价。(3)对儒学的评价。

综合应用:分析宗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三)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识记:(1)孔子、孟子、董仲舒对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论述。(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领会: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影响。

简单应用:说明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影响。

综合应用:分析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

(四)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

识记:(1)儒家理想人格的两个层次。(2)儒家对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要求。

领会:儒家倡导君子人格的主要目的。

简单应用:说明儒家对君子道德修养要求的现实意义。

综合应用: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说明如何为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赋予新的内涵。

(五)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识记:古代教育思想的三大基本特征。

领会:古人对教育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简单应用:分析古人关于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主张的现实意义。

综合应用:结合现实社会的发展实际,说明教育的重要性。

(六)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

识记:《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

领会:《大学》中关于古代教育八个步骤的先后关系。

简单应用:结合自身实际,说明修身的重要性。

(七)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

识记:古代教学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领会:(1)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实践意义。(2)启发诱导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

简单应用:分析启发诱导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

综合应用: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说明怎样运用学思结合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八)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

识记:有关各艺术门类发展历史的基本常识。

领会:各艺术门类的基本特点。

简单应用: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性。

综合应用:结合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历史,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

(九)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

识有关古代艺术致用精神的几个重要命题。

领会: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在各种艺术形式中的具体表现。

综合应用:分析致用精神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

(十)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

识记:中国古代艺术的几种重要的审美观念。

领会:(1)“中和之美”审美观念的哲学基础。(2)尚意追求在魏晋时期各艺术领域中的具体反映。(3)尊崇自然审美观念的哲学基础。

简单应用:结合具体实例,说明“中和之美”审美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综合应用:结合几种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分析尊崇自然的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

四、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1)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中庸之道的主要含义与价值原则。

(3)中国古代宗教的社会作用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4)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与道德规范。

难点:(1)中国古代哲学宗教观念形成的社会土壤。

(2)中国民族传统美德与中国古代教育的内在关系。

(3)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和审美观念。

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境内的语言文字状况和汉语汉字对中华文化、世界文化的贡献,明确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认识中国的语言文字观念、制度和利用汉语汉字特点形成的文化事项,掌握汉语汉字的特点。

二、课程内容

1.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

1.1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

1.2中国境内的语言文字

1.3汉语汉字的特点

1.4汉语汉字的传播

2.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

2.1语言观念

2.2汉字观念

2.3汉语汉字的规范意识

2.4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

3.利用汉语汉字特点形成的文化事项

3.1汉语汉字与文学艺术

3.2汉语汉字与民俗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

识记:(1)现代中国境内的语言文字种类。(2)汉字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3)对汉语共同语的不同叫法。(4)“域外方言”是指哪几种语言。(5)朝鲜、日本、越南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叫什么。

领会:(1)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2)汉语的特点。(3)汉字的特点。

简单应用:我国多民族的语言文字政策。

综合应用:(1)汉语汉字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汉语汉字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二)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

识记:(1)什么是语言崇拜。(2)什么是避讳。(3)什么是“名实”之争。(4)在语言和实际的关系问题上,“约定俗成”理论是谁提出的。(5)河图洛书说。(6)仓颉造字说。(7)《史籀篇》的时代和作者。(8)秦代“书同文”政策。(9)许慎和《说文解字》。

领会:(1)避讳的方式主要有哪些。(2)简述中国人的修辞观。(3)建国之后主要的语言文字规范工作。

简单应用:(1)谈谈你对语言崇拜观念的认识。(2)谈谈传统语文教育的取向并做评价。

综合应用: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汉字崇拜和汉字否定。

(三)利用汉语汉字形成的文化事项

识记:⑴对偶。(2)骈体文。

领会:(1)汉字构形为书法艺术提供的条件。(2)举例说明几种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项。

简单应用:论述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学形式特点的影响。

综合应用:中国书法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

四、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1)汉语、汉字的特点;

(2)语言文字观念;

(3)利用汉语汉字形成的文化事项。

本章难点: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

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中国文化两次对外交汇的特点与意义,理解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潮及其观点,认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

1.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

1.1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汇

印度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中国文化如何以其开放的胸襟与消化能力,将印度佛教中国化。

1.2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

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的特点。

2.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2.1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的意义。

2.2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国文官制度、科举制度对西方的启示。

2.3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国文化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的影响。

3.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

3.1“中体西用论”的内容与观点

3.2“儒学复兴论”的观点与重要代表人物

3.3“综合创新论”的观点

4.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4.1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4.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

识记:(1)中国文化对印度佛教的消化吸纳与中国化。(2)西方欧洲文化对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冲击。

领会:(1)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充分的开放性以及以我为主、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强颈生命力。(2)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互动、刺激、整合与变迁的过程。

简单应用:中国文化如何吸纳异域文化。

综合应用:说说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汇的特点。

(二)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识记:(1)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具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2)四大发明、科举制度、

儒家学说对世界文化的具体影响。

领会:中国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轴心与人类文明的重镇,给世界文化以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简单应用:说说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最主要的贡献。

综合应用:中国文化如何影响世界文化。

(三)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

识记:(1)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2)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三大主要思潮。

领会: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

简单应用:说说当代中国文化的特点。

综合应用: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如何走出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识记: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自于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领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在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简单应用: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综合应用:如何理解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联系。

四、本章重点与难点

(1)在中国历史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几次交流过程

(2)中国文化的世界贡献;

(3)中国文化的当代建设;

(4)正确理解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复兴的关系。

2023年4月四川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大纲具体内容通过上文相信同学们已经基本了解了。但了解还不够,需要在学习教材时同步使用,将考试大纲中的考核章节对应的知识点标注在教材中,确保每个考点都复习到位,才能更好的通过考试!四川自考大纲相关的考试资料可在全国教育考试教材服务网站中查询,如点此查看“四川自考题库”、“四川自考网课”等。如中国文化概论大纲变动,以四川考试院最新公布为准。

以上就是今天全国教育考试教材服务网给同学们整理的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大纲下载,仅供学习参考哦,如果需要下载这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大纲下载考试大纲,可以点击这里(自考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