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热血少年漫的叙事陷阱
作者:柴思原、社会科学研究者,散文作者
我不太喜欢那种热血体育少年漫,因为它鼓吹着一种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的价值观,它并不接受生活遗憾和残缺的常态,它过度宣扬努力对于成功的效果,却无视了世事无常的被动性和偶然性,不告诉大家放弃和改变赛道的明智,也从来不提能不能努力下去本身也是天赋的一部分,而且适不适合努力的环境也受到出身家庭的影响。
它鼓吹着一种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丛林法则,不太关注国家和社会对个人的关怀,不强调天赋和出身家庭这些自己很难决定的因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限定,是一种父权体制的垄断者对于受剥削者的评价视角,是“阳刚之气”对“阴柔之美”的审判。
那些成功者在成功后所总结的成功方法论大多是马后炮式的对自己行为的合理化,并不值得轻信。
那些鼓吹青年“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老人不过是少数的幸运的成功者罢了,他们的经历并不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换句话说,这种漫画不仅不真实、充满了自我感动,而且缺乏社会关怀。
还有就是,这种剧的主角光环太强烈,有一种养成系的直线的从小白到强者成长和逆袭路径,脱离了现实中人生选择的错综复杂和走入歧途、一败涂地、一摔不起的容易。
在重要场合回忆帮助过自己的人、自己在意和爱的人,听到场边的人的加油和鼓气,就可以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在最后一刻挽回和逆转局面,这也显然不现实。
在现实中往往我们没有几个真心支持我们梦想和坚持的亲朋好友,在重要场合里自己的回忆和别人的鼓气反而会扰乱情绪,起不到正面作用。
没有混乱的回忆和呜呜嚷嚷的人群,往往自己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人格,不被情绪波动和俗人的目光淹没,让自己能更好、更快地进入自我的状态。
人的生理和心理极限并不是自己“一定不能辜负他们“和“这次我一定可以”这样的自我提示就可以轻易达到。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种动漫受到一些人追捧是因为它的直白和煽情满足了这些人的自我感动和意淫,符合了他们惯常的自我欺骗:努力没那么难,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亲朋好友一定会支持自己,只要有他们的支持自己就可以一直具有使命感、能量满满。
其实只要动脑想想,我们就知道这和普通人的现实其实相差甚远。
大部分人其实过着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生活,就像我,就算爬山到山顶,也从来不会做作地喊出自己的目标。
再多催泪的台词和煽情的音乐也无法掩盖剧情的直线条、单薄和无趣、逻辑性的低下、情感的没有来由、矫情的泛滥、主题的自娱自乐,也无法遮掩它缺乏克制和含蓄的美感。
太刻意展示正能量和前后一致的东西往往平庸、滥俗,优良的东西往往不过度强调一个一以贯之的过程,对于前后矛盾、模糊朦胧有更开放的态度,毕竟生活反反复复、人性复杂多面。
比起热血少年漫,我更喜欢含蓄、内敛、克制的日常漫。
这也是为何我身边的一些审美水平和情感阀值底下的人,很容易就被这种热血鸡汤骗得感动不已、稀里哗啦、泪流满面,而我却无动于衷、只觉乏味、昏昏欲睡。
一些人在受到音乐和画面生理上感动的同时,其实清楚本身剧作的滥情、乏味,但另一些人把生理上的感动直接归为了剧作的优秀。
我们虽然不必刻意训练自己把泪点提高到一定水平,不必阅片无数让自己审美高级到大部分时候都不为所动,但是在我们流泪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像前一种人一样保有一些理智,思考是否是剧作本身的优秀让我们感动的,不然我们对于一个剧作是否动人心弦的标准也太低了,低到仅仅诉诸于生物直觉。
在现实中草根出身的人,往往无法从小确定一个明确的梦想,我们对于很多事都迟迟不敢下笔、定论,就算有梦想,我们的家庭往往无法支持我们的理想,不仅是主观上还是金钱上。
一部分原生家庭不仅无法支持孩子的梦想,甚至还充满了精神和肉体暴力、情绪和道德勒索。
我们没必要强求亲朋好友无条件支持自己的想法。
就算我们拼尽全力,也因为各种外部环境的受限和不确定性,因为命运的各种预测不到的捉弄,我们很难以圆满的结局收场。
甚至于一些人因为天生的体型、体力、易患病的体质、营养不良、精神疾病等导致的病怏怏的身体,再有梦想也很难去努力。
那种热爱有家庭朋友支持、没有金钱的后顾之忧就已经是少数,更不要说这种热爱会带来成功。
就像身材不好往往并非因为后天贪吃,生病往往并非因为不注意锻炼,抑郁并非因为懦弱,其实努力也不是一个很主观的事情,而是有心理上的天赋(包括集中注意力或者说专注力的天赋、没有自闭症和阅读障碍的天赋和不容易患上精神疾病的天赋等)和机体上的天赋(包括体能和不容易患病)等参与的被动的事情。
总是表现出活力满满、光鲜亮丽的人不仅对于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够诚实,总是陶醉于呈现给他人做作、浮夸的假象,而且心底觉得表现脆弱是一件“不够阳刚”的事情,其实鼓吹着优胜劣汰的强者逻辑以及“男子气概”统治的父权体制。
一些获得成功的人过度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自己主动的努力,而不提自己的天赋和运气,往往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吹捧和赞赏,他们的成功学鸡汤既不客观也不体面,家长们尤其不应该拿这种劣质的鸡汤去挖苦和鞭策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状况显然都不同,成功的经历怎么可能可以轻易复制?这些鸡汤和传销的话术一样自我高潮、自吹自擂、逻辑不通,是骗未经世事、读书不多的小孩子的。
那些从小含着金勺子出生的人,得到一切都太容易了,想要什么就可以买到,有一点不舒服就会说出来,自己的负面情绪太容易被别人反馈和照顾了,自己消化和调整各种负面情绪的体验就少了许多,他们创造出的东西往往太矫揉造作,既不够真实,很炫富,也不够细腻,太端着,太自作聪明,太沉浸在维持自己一以贯之的光鲜亮丽的人设里,太拘泥于自己高大宏伟的目标,给做的事情和做的努力附着太多自我满足、自我感动,很难展现出那种属于普通人的自卑、纠结、害怕、调皮、莽撞、后悔和醉醺醺的感觉。
那些富家的纨绔子弟太早地被金钱和功利沾染,他们的表达缺失可贵的、动人的孩子气。
他们这些人又怎么会懂我从小到大喜欢在放课后找一个没人的角落,边因为在不喜欢的群体里的一天顺利过去了的松一口气,边因为对未来的日子的不安和焦虑不想被父母看见而调整着情绪不想立刻回家,听着歌哼着歌词(尤其是泰勒早期的那张同名乡村专辑里的歌)的孤单?
人们觉得可以锁定一个“万恶之源”,相信只要移除了它就可以获得成功,这种想法只是为了让自己心里好过、不让自己陷入随时可能因为运气不佳而失败的虚无主义所带来的恐慌的自我安慰罢了,实际上我们往往不可能锁定,锁定后移除也无法带来成功,我们对于人生没有那么强的掌控力。
那些敏感的人即使不停地反刍回忆,试图弄清楚构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但是其实不论怎么在失眠的时候放飞活跃的思绪,允许自己反复剖析,我们都难以悟出所谓的“决定性因素”,我们怎么都无法知道人生是从哪一刻、哪个选择开始步入正轨或者步入歧途的。
所以,太过神化努力的力量,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太过着迷,太把看似“阳刚”的“跌倒了站起来”当一回事,有的时候也是一种人类的盲目自负,是一种不顾身边人的鲁莽和偏执,会变得自我为中心甚至油腻不堪,既不体面也不明智。
普通人的明智大概是及时止损,顺从一些体现自己并不合适某些东西的信号,太过用力和刻意才可能得到的代表并不适合自己,是及时改变路径,把喜欢的排在擅长的后面,是根据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以及天赋水平,及时放弃不现实的期待,这样才不会让自己陷入绝境、落差感至极。
还有就是,很多恶事做尽的坏人一生荣华富贵、高朋满座,而坚守底线的好人却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善恶有报只是人的一厢情愿,更是上位者试图让低位者老老实实、不争取和越界的精神控制。
我并不是鼓吹没有梦想、毫不努力、放弃道德感、一切皆可的虚无主义,我只是觉得青年应该及时从当权者和精英编造的浪漫主义童话中走出来,不为了看起来“阳刚”而硬凹坚韧不拔的人设,直面现实的残酷,基于这份残酷再去做灵活的选择,这样才会获得幸福,要不然太纵容自己向着已经散发出各种信号的灾祸飞蛾扑火,把自己往深渊里推,只会落得作茧自缚且无人同情的结局。
喜欢看热血漫的人还常常抱着“假如我努力”“假如我身边的人支持我”,我就能成功的信念,却反而不怎么努力,只是喜欢幻想,喜欢在虚拟作品里找存在感,喜欢自我安慰,可谓活在幻想里混吃等死的那类人,属实让人觉得观感不佳、不适。
其实我们都知道,不管努力与否,成功都只属于幸运的少数人,机遇和运气太重要,让青少年看一些热血漫某种程度上是在蛊惑、毒害他们,是一剂慢性毒药,让他们给自己喜欢的事情附着太多不着边际的意义,让他们不懂得脚踏实地最好日常普通的事,让他们好高骛远地觊觎过分高远的目标,让他们固执地不听他人的建议、不顾家庭的实际情况、在不现实的幻想中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被身边人有一点温柔地鼓励就得意忘形、不知所以。
因此,这类热血漫不仅描绘的只是少部分人的故事,根本不是社会的普遍现实,而且他们所隐含、提倡的“追梦”和“做自己”往往会变成人们鲁莽做事、自私自利、不听劝告的借口。
“自我”这个词大概是自我感动,“灵”和“肉”在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意义上本就难舍难分,物质和精神无法被分开,“自我”本就是被构建、被限制在肉体上的事物。
而且,我们作为个人也好、还是政府也好都没有权利去羞辱和指责没有梦想、因为现实没法追求梦想、选择躺平的平平无奇的人,以某种优绩主义、成功主义和父权主义的视角去责备失败者不够努力、太懦弱或者不够创新等是很傲慢的,不成功、无法逆袭的人才是大多数人。
那些需要通过炫耀自己的成功,假惺惺地给不成功的人提建议实则是在挖苦的人,看似自信满满,实则自卑至极,他们需要从别人那里寻找存在感和自我满足,是真正的“娘娘腔”。
我们也不应该鼓励精英群体大肆宣传自己经过合理化的关于努力和坚持的心灵鸡汤,不应该允许他们对普通民众和少数群体进行关于努力的油腻说教。
当然,我以上对这种题材整体、泛泛而谈的评价和定调只是我个人狭隘的偏见,可能只是我的性格对于热血体育题材的排斥,我不太喜欢、适应直白、用力的表达方式。
我有权利对我所认定的好和坏的作品有主观的判断,但我也知道这个类型中其实也不乏优异的作品,它们可能多多少少也克服了以上罗列的一些陈词滥调和坑蒙拐骗,所以值得其粉丝喜欢和推广。
但是起码对于我个人来说,人生不是为了某个宏大的目标,而是应该边走边体验,边摸索出舒服的与自我和世界相处的方式,如果可以,尽量有组织地记录下自己平时的情绪和想法,把它们安好地收集和放置起来,或许有机会可以表达给在乎的人、懂的人,不管准确的表达要求我们提前沉淀、酝酿,演练多久。
在传统的基督教理念中,自私、贪婪、虚荣和愤怒是不被提倡的,个人的追求和自由与集体和社会的福利是有必然的冲突的,慈善和顾外是繁荣的源泉。
可是到了曼德维尔和斯密的笔下,自私和玩乐可以产生需求,贪婪和虚荣可以产生竞争和创新,人的自由消费和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可以产生财富,在他们的眼中,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基于市场、效率、交换和分工的,而国家机器应该是最小化的,可能只是作为一个守夜人的角色存在,为了防御犯罪、保护个人财产和合同,而不需要提供多少公共物品。
虽然斯密在他《国富论》之外的另一著作《道德情操论》中提到了moral spectator的概念,但是在他的前人曼德维尔的眼中,社会的整体幸福并不取决于传统基督教式对于原罪的看待,人的自私自利、自我中心反而可以促进社会发展。
但同时,在曼德维尔所构想的社会里,不平等会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可能是优绩主义,也就是成功者对于失败者所采取的一种傲慢态度,觉得市场上有如此多的机会,穷困和潦倒就单纯成了懒惰的结果,而没有多少天赋和运气的因素。
显然这样的优绩主义,就像在本文前面提到的,并不可取,所以热血漫的逻辑某种程度上也继承了曼德维尔的自由市场论,也就是斯密的无形的手。
然而基于现代的现实,我们知道贫富差距和阶级固化依然很严重,一些特殊市场的边界仍需要政府的介入和管理。
所以,自身的努力和投机显然不是自己或者社会的良药,根本不必过度神化,成功主义和精英主义的方法论只是当权者、有钱人,尤其是那些骄奢淫逸、喜欢在社交媒体上炫耀和作秀的伪君子们,说给低位者、穷人们的谎言,是事后反推的合理化的谎言,并没有盼着我们普通人过得好的真心,没必要太当真,大部分人不是自己能决定是否躺平、平庸与否的,大部分人也很难通过自我鼓励而情绪稳定、体面和自信放光芒,一个人的上限和下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和运气,所以像那种热血漫一样把努力的结果过度浪漫化的东西只能说是年轻人的毒药。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来自于全国教育考试教材服务网给大家带来的浅谈热血少年漫的叙事陷阱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关于文章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小编处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