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29教育学陕西2023年4月大纲版本)
刚报完名的自考生最常问的问题之一:2023年4月陕西自考教育学(一)考试大纲在哪里找?下面,为考生们提供自考教育学(一)考试教材大纲使用版本,以及教育学(一)自考大纲免费下载链接。陕西自考统考课一般只要教材不变,大纲都不会变动或变动太大。
00429教育学(一)自考考试大纲(2019版)
课程名称 | 课程代码 | 学分 | 大纲名称 | 教材/推荐用书名称 | 主编 | 出版社 | 版次 |
教育学(一) | 00429 | 4 | 教育学自学考试大纲 | 教育学 | 劳凯声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9年版 |
1.上表课程学分含实践性环节学分。
点击下载:00429教育学(一)自考考试大纲(2019版)
教育学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性质、任务初学习要求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教育学》是一门系统讲授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形成教育基本技能的课程。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研究人类社会的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诸如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途径等都是教育学研究的内容。
二、《教育学》是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一门公共课。本大纲是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课教育学而制定的。本门课程共四个学分。
三、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折教育现象,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学习方法和要求
一、自学考生要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和范围,认真学习和理解指定的教材,阅读有关的教育论著,务求对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并在掌握“三基”的基础上,注意了解国内外教育动态,及时地获得新的教育信息,吸收新的教育研究成果,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理论要联系实际。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自学考生要注意结合我国教育战线及自身教育工作的实际,包括家庭教育的经验,深入地进行学习。在可能的条件下,辅之以短期的教育见习或教育调查,并用所
学的理论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三、要注意学习相关学科,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和社会的其他各种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才能学好教育学。尤其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联系已不限于社会科学的范围。自然科学、特别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以及计算机、数学统计等对学好教育都是大有稗益的。
课程内容和范围
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现阶段我国教育学是研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各种建设人才的科学。
教育学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普通教育学主要研究中小学教育现象和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学习教育学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
学习与研究教育学对于家长的重要意义。
学习与研究教育学对学校领导干部、教师、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具有特殊意义。
三、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原则和方法
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原则,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马列主义的教育理论和毛泽东教育思想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中外教育遗产,注意学习相关学科。
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主要方法,教育观察法,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研究和总结先进的教育经验等。
第一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的慨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教育与特点。狭义的教育与特点。
二、教育的起源
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具有永恒性。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否认人类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否认教育的社会性是不对的。
三、教育的社会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
第二节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原始形态教育的特点,教育与劳动和生活相结合,教育内容和方法简单,受教育权平等。
二、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具有阶级性,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缓慢。
三、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的特点,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内容与方法逐步科学化,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在现代教育中,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有质的差别。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政
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教育被生产力所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制约教育的目的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积极作用,教育为发展生产力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整理、传播和发展科学技术。
教育具有生产性,但并非生产力,经济建设要注意教育先行,教育发展要考虑生产力发展所能提供的物质基础。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一)教育被政治经济所制约,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领导权与受教育权、教育的目的、制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等。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的积极作用,教育为维护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传播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四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育的特点与作用
一、我国教育的特点
(一)我国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
(二)我国教育是不发达的现代教育,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
二、我国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处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作用,提高人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关于人的发展的概述
人的发展包括人类和个体两个不同的层次。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一、人的特征
了解人的特征是掌握人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前提。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个体与群体的统一,体力与脑力的统一。
二、人的发展的内涵
人的发展是指人的身心两个方面的发展,即身体的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审美观的形成,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发展。
三、几种主要的人的发展现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等。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
一、生物因素
包括遗传素质、非遗传性的先天因素、成熟速率以及生理上的后天损伤等。
生物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二、社会因素
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等。
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主体因素
指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教育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的活动是科学地遵循了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学校教育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承担教育的工作。
二、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基本条件
(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合理地组织各种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四)注意培养和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五)协调其他影响人的发展因素。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慨述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和专业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是一切教育工作、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具有导向、调控、评价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客观制约性
(一)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历制约。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目的具有阶级性。
(二)教育目的受时代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所制约。不同的时代,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对教育目的提出不同的要求,教育目的具有时代的特征。
(三)教育目的受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
第二节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的基本观点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生产的客观要求,
(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及其实施
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战略目标制订的。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各种建设人才。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质量等的原则规定。
二、现阶段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实施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一)树立整体育人观念,进行全面发展教育,
(二)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三)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第四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制度的慨述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的意义。
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结构
(一)层次结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二)类型结构,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特殊教育。
成人教育的发展。
三、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
依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儿童身心发展的规
律。
四、当代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一般趋势
重视学前教育,加强基础教育,逐步延长普及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与结合,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综合化,成人继续教育的迅猛发展。
第二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旧中国学制的演变
我国现代学制的产生。
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戍学制,国民党执政时期的学制。
二、新中国学制的改革
1951 年学制改革,1958 年学制改革,1985 年教育体制改革。
三、当代我国学校的主要类型与系统
(一)学校的主要类型。
(二)普通教育、专门教育、成人教育的学校系统。
四、我国学制改革的原则
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原则,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积极而稳妥的原则。
第五章 教育内容
第一节教育内容概述
一、教育内容的意义
教育内容是指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等的总和。它包括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谙方面的教育。
教育内容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是学校组织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和准绳。
二、制约教育内容的主要因素
制约教育内容的主要因素,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具体的教育目的任务,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
三、教育内容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教育内容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和发展。学科课程论,经验课程论,结构课程论,马克思主义的课程论。
中外教育内容改革与发展趋势,教育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体系的结构化,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内容
我国教育内容由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来构成。
一、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
向学生传授系统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的重要意义。
在教育过程中,主要向学生传授,本民族语文、数学、外国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技巧。
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内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革命理想教育,无产阶级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自党纪律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文明礼貌教育。
三、体育知识和技能技巧
对学生进行体育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中小学体育的主要内容,田径运动,体操,球类运动,游戏,军事体育活动,武术,游泳,利用其它自然条件锻炼等。
四、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
对年轻一代进行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教育的重要意义。
对年轻一代实施美育的具体内容,文学艺术的美(即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影剧欣赏等),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
五、基本劳动按术
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劳动技术教育的具体内容,工业生产劳动和手工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术,农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服务性劳动、公益劳动的知识和技术,管理生产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教育的内容具体体观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之中。
一、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计划规定着,教学科目,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和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等。
教学计划是遵循下述原则制订的,学科的设置必须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各学科安排的顺序和时数要合理,要注意各教育阶段教育内容的相对完整性和衔接性,既有统一要求,又要区别对待。
二、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教学大纲是以纲要形式规定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是国家对一门学科统一要求的体现,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它对统一教学要求,保证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法的要求,系统而简明扼要地叙述各门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亦称课本。
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基本材料,是实现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料书的基本要求是,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科学体系与教学法要求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统一,教科书的形式要符合教学法和技术上的要求。
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
一、教师的作用和任务
教师的职业产生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发展中。它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教师的劳动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脑力劳动。
教师劳动的具体特点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塑造与改造的统一,言教与身教的统一。
三、教师的素养和职业道德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人民教师必须德才兼备,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通本学科的专门知识,懂得教育科学,具有一定的教育技巧和语言素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关心教师集体,尊重学生的家长是人民教师优良的职业品质。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客体。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年龄特征的概念。
学龄期儿童的年龄特征。
成人学习者的特点。
学生的个别差异。
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三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社会制约性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反映。
师生关系既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又受教育、教学规律的制约。
“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的片面性。
二、社会主义新型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第七章 教学工作(上)
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种共同活动。
我国学校的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积极自觉的参加下,教师以一定的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技巧武装学生,发展学生的智能,形成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使他们的身体得以正常发育、健康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才的一种教和学的共同活动。
(二)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
二、教学的任务
教育史上“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对教学任务的认识及其片面性。
我国学校教学应完成的具体任务:
(一)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技巧,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
(二)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三)使学生的身体得到正常发育,健康成长,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五)形成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技能,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一)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基本因素所构成,
(二)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三)教学过程是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科学基础
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科学为基础。
(一)教学过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基础。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
(三)教学过程必须以生理学、特别是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为基础。
第三节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教学原则的概念。
中外教育家提出的教学原则。
二、我国学校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二)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结合原则,
(三)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积极自觉性相结合原则,
(五)直观性原则,
(六)循序渐进原则,
(七)巩固性原则,
(八)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第八章 教学工作(下)
第一节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意义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教和学生学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教学方法是受教育目的和内容、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水平所制约。
(二)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传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一)我国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参观法、练习法及其基本要求。
(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三、当代国内外提出的主要教学方法
(一)图例讲解法。
(二)“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
(三)自学辅导法。
(四)“掌握学习”法。
(五)发现法。
(六)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
第二节电化教育
一、电化教育的含义及优越性
(一)电化教育的含义
电化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幻灯、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广播、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等电器设备和手段进行教学。
(二)电化教育的优越性
电化教育能提高传授科学知识的效果,电化教育在培养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电化教育使教师获得了新的工作、学习条件,电化教育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途径。
二、我国学校常用的电化教育手段
(一)我国学校常用的电化教育手段主要有,幻灯、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投影器、语言实验室等。
(二)在教学中运用电化教育手段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一)个别教学。
(二)班级授课制。
(三)分组教学。
二、我国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辅以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等形式。班级授课制有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复式教学等具体形式。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类型和结构。
(二)现场教学
说场教学及其重要意义。
组织现场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及其重要意义。
组织复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对备好课的基本要求。
(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三)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课外作业的种类。布置和批改课外作业的要求。
(四)课外辅导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课外辅导的意义和形式。
(五)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业成绩检查的方法与要求。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和要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第九章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上)
第一节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和任务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特殊意义。
(一)学生正确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教育、培养和灌输,
(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
(四)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是抵制旧的剥削阶级思想残余影响和外来资产阶级思想侵蚀所必需的,
(五)学校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所要求的。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任务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总任务。
具体任务包括三个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科学世界观教育。
第二节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一、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概念
思想品德教育与思想品德形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需要和要求,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意识、道德行为所施加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过程,以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道德面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指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方面的认识、
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自身内部矛盾运动过程。
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主要完成德育的任务,具有同时性,没有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具有实践性和情感性,注意道德实践训练和道德情感熏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社会各种因素对学生思想品德都有影响。
三、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二)学生思想品德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
(三)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具有矛盾性和转化性,
(四)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
四、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科学知识与道德实践的关系,
(二)处理好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三)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四)处理好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教育力量的关系,
(五)处理好塑造与改造、教育与管理的关系。
第三节思想品德教育原则
一、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原则的概念和提出的根据
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
(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言行一致的原则,
(三)积极引导、正面教育的原则,
(四)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五)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六)注意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的原则,
(七)集体教育的原则,
(八)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第十章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下)
第一节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一、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概念
二、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类型
(一)语言说服方法类。包括说服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二)形象感染方法类。包括榜样法、参观法、讨论法等,
(三)实际训练方法类。包括常规训练法、活动锻炼铁等,
(四)品德评价方法类。包括奖励法、惩罚法、评比法和操行评定。
第二节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学校思想品德教育途径包括,思想品德课、各科文化课教学、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各种课外和校外活动、学生集体组织、班主任工作等。
思想品德课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其它途径所不能代替的,各科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
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是训练和磨练学生道德意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进行道德实践锻炼的有效途径,
课外和校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效的,不可忽视的途径,
学生集体组织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好形式。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任务
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观察法,谈话法,研究有关书面材料,调查访问。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集体应具备的条件,共同的奋斗目标,经常开展各种集体活动,选择、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培养良好的班风。
(三)结合学习任务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教育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纪律。
(四)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五)做好学生家长工作
第四节思想品德教育的新课题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经济改革开放和搞活,向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要求转变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旧观念。
要求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必须把重点转移到着重培养学生道德思维和判断能力上。
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要求学校培养学生具有开拓精神和社交能力。
第十一章 体育、卫生保健工作
第一节体育的意义、任务
一、体育的意义
体育的概念。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体育的意义,
(一)提高民族素质、建设现代文明,
(二)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
(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学生体质。
二、学校体育的任务
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学校体育的具体任务是,
(一)组织学生开展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养成良好体育习惯,
(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
(三)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四)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第二节体育过程
一、体育过程的特点
体育过程主要是在锻炼身体的活动中,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体育过程必须适应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二、体育过程的基本阶段
开始阶段,准备阶段,基本阶段(初步掌握动作,改进与提高动作,动作的巩固与运用),结束阶段。
第三节体育的基本要求与组织形式
一、体育的基本要求,
(一)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全面完成体育任务,
(二)坚持体育锻炼的全面性,
(三)循序渐进与经常锻炼,
(四)注意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个别差异,
(五)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二、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
(一)体育课,
(二)早锻炼,
(三)课间活动、课间操、眼保健操,
(四)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
(五)运动队训练,
(六)运动竞赛。
第四节卫生保健工作
一、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学校卫生保健工作对保护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健康水平和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卫生工作的任务,保护学生健康,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改善学校环境。加强防病措施,促进学生正常发育,提高健康水平。
二、学校卫生保健工作内容
(一)向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改善学校的环境卫生、设备卫生、食宿卫生,
(三)做好学习卫生、劳动卫生、体育卫生,
(四)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贯彻劳逸结合,
(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预防疾病。
第十二章 课外和校外教育工作
第一节课外和校外教育工作概述
一、课外和校外教育工作的意义
课外和校外教育工作的含义。
课外和校外教育工作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其智力的发展,形成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和能力,发展他们的艺术兴趣和创造才能,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因材施教,培养各种人才。
二、课外和校外教育工作的任务
课外和校外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课外和校外教育工作应完成,诱发动机,推动学习,掌握道德规范,形成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积极休息,促进身心健康,增强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生产技能等具体任务。
三、课外和校外教育活动的特点
课外和校外教育活动具有组织的自愿性,内容的广泛性,管理的独立性特点。
第二节课外和校外教育活动的内容、
形式和要求
一、课外和校外教育活动的内容
社会公益活动,生产劳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艺术造形和文学影剧欣赏活动。
二、课外和校外活动的形式
课外和校外活动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等。
三、课外和校外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课外和校外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有明确的目的,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兴趣和特长,把学生和教师或辅导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第三节课外和校外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课外和校外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是本着统一思想分头实施原则进行的。
学校课外教育活动的组织与领导。
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的组织与领导。
校外教育机关教育活动的组织与领导。
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加强各方面的联系,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第四节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课外和校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年轻一代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搞好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是课外和校外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家庭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家庭是孩子的早期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保证学校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二、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以保证孩子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家庭教育的条件和特点,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发展。
家庭教育的要求。
三、学生家长的素质
为社会育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循序善诱的教育素养。以身示范的严谨作风和刻苦精神。
第十三章 教育行政
第一节教育行政概述
一、教育行政的含义
指国家对整个教育事业的管理。狭义的教育行政专指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的宏观管理。教育行政管理具有规划、组织、指挥、控制的职能。
二、教育行政的产生与发展
自学校产生即有教育行政管理存在,经历了长期的事务管理阶段后进入理论研究时期。教育行政的理论研究有三个发展阶段,强调科学管理阶段,强调人际关系阶段,教育行政管理科学化阶段。
三、教育行政的意义
(一)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保证教育与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相适应,有效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促进教育体制改革。
(三)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第二节教育立法与教育行政机构
一、教育立法
(一)教育立法的意义,
1.为教育行政管理提供法律依据,明确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与职责。
2.协调教育事业与国家其它事业的关系。
3.加强教育行政干部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4.保护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
(二)我国《宪法》关于教育的规定,教育的战略重点地位,教育制度与学校体系,中央统一领导与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领导体制。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三)教育法规,综合性教育法规,单项性教育法规,全国性教育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
二、教育行政机构
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的性质、职能和机构。
地方教育委员会,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设置、职能和机构。
第三节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人事行政管理
(一)人事管理的意义。
(二)人事管理的基本环节,培养与任用,考核与定职,晋升与调动,确定工资待遇,奖励与惩罚。
二、财务行政管理
(一)财务管理的意义。
(二)教育经费的筹措,政府对教育事业拨款。包括上级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的
拨款,地方政府财政的拨款和按国家规定征收教育附加,学生缴纳学费,学校勤工俭学收入,团体或个人集资助学。
(三)教育经费的分配与管理,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教育经费开支的原则。
三、业务行政管理
(一)业务管理的意义。
(二)业务管理的主要内容,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检查、督促学校执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指导教改实验,培养与提高教师队伍,指导学校对学生全面负责,统一安排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贯彻学籍管理制度,
组织招生工作,做好教材征订与供应工作。
教育行政管理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业务管理相互渗透,密切联系,在科学管理过程中统一进行。
第四节学校评价与教育视导
一、学校评价
(一)学校评价的意义。
(二)学校评价内容,学校总体目标评价,学校工作计划评价,教学工作评价,思想改治教育工作评价,体育卫生工作评价,学校美育评价,劳动技术教育评价,学生课外活动评价,教师集体评价,校风评价,学校管理评价,校长评价。
(三)学校评价方法,自我评价,同行集体评价,专业人员评价,毕业生、上级学校或用人单位评价,社会性评价。
二、教育视导
(一)教育视导的意义。
(二)教育视导的种类,普通视导,专项视导。
(三)教育视导的基本原则,点与面相结合,一般视导与专题调查相结合,调查与研究相结合,视察与指导相结合。
(四)视导人员的责任。视导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深刻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知识比较渊博,熟悉中小学教学计划与各科教学大纲,掌握教育理论,懂得教育规律,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品德高尚、作风正派。
第十四章 学校管理
第一节学校管理体制与行政
领导人员的职责
一、学校管理的意义
二、学校管理体制
指整个学院领导与管理的制度。管理体制的中心问题是领导体制。我国学校实行过多种领导体制。
校长负责制,上级机关任命校长为学校行政负责人,校长统一指挥学校工作,对国家负责。校长接受民主监督,负责调动全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共同完成学校教育任务。
学校行政组织机构。
校长与学校党组织的关系。
三、学校行政领导人员的职责与要求
(一)校长的职责,贯彻教育方针、政策,执行上级指示,领导、管理教学工作,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建立教师集体,领导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工作,领导学校行政工作,建立规章制度,开展勤工俭学。
校长的权力,提请上级任命校长助手,组建领导班子,对本校工作改革、实验、制定规章制度作出决策,聘任或任命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决定学校经费开支。
校长的素质,强烈的教育事业心与责任感,高度的马列主义理论和政策水平,渊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深刻的教育理论修养,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与民主作风。
(二)教导主任、总务主任的职责与要求。
(三)校务委员会、教工代表大会和家长委员会的职能。
第二节学校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学校管理的科学含义
指遵照教育活动规律,协调人、财、物、时间、信息诸因素,实现学校教育效果最优化。
二、学校管理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育科学理论,管理科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三、学校管理的基本原理
整体性原理,反馈性原理,民主性原理,最优化原理。
第三节学校管理过程
学校科学管理的过程,包括计划、实行、检查、总结四个基本环节。
一、计划
学校工作计划的意义。管理目标的确定。制订学校工作计划的步骤。制订计划与民主管理。计划的实践要求。
二、实行
计划与决策付诸行动的环节。实行计划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是,动员、组织、指导、协调。
三、检查
是对实行计划的监督与推动,是对决策与指挥的信息反馈、检查的种类、检查工作的要求。
四、总结
是对学校计划执行结果的分折与评价,是学校管理一个周期的终结。学校工作总结的种类。总结的要求与方法。
学校管理过程的计划、实行、检查、总结四个环节紧密联系,彼此制约,相互促进。每一管理周期的循环运转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梯。
以上就是今天全国教育考试教材服务网给同学们整理的00429教育学陕西2023年4月大纲版本),仅供学习参考哦,如果需要下载这00429教育学陕西2023年4月大纲版本)考试大纲,可以点击这里(自考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