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00468德育原理自考大纲(免费下载)湖南2023年4月大纲版本)

全国教育考试教材服务网为考生们提供2023年4月00468德育原理自考大纲下载。根据往年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自考考试大纲及教材目录可知,往年00468德育原理考试科目大纲使用的一直是2018版本,如大纲变动,以湖南考试院当期公布的为准。德育原理自考大纲内容包括: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各章节考核知识点、指定的教材、考试题型等,详见下文。

00468德育原理自考考试大纲(2018版)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学分 大纲名称 教材/推荐用书名称 主编 出版社 版次
德育原理 00468 4 德育原理自学考试大纲 德育原理 班建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年版

 注:1、本目录内的课程学分含实践性环节学分。

点击下载:00468德育原理自考考试大纲

《德育原理》考试大纲

I.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德育原理》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专业(独立本科段)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和必考课,也是该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之一。本课程的学习,对于考生深刻理解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的学习,要牢牢掌握《德育原理》的学科特点。总体而言,本学科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以及综合性和开放性相统一的特点。

从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角度看,德育原理学科具有很强的价值性,它与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其价值导向的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和国际性之间的关系。同时,德育自身的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因此要尊重规律,利用规律提高德育实效性。二者不可偏废。

从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角度看,德育原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它既要探索德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形成理论。同时,它也要紧密结合实践的变化,与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相结合,不断在丰富的德育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检验理论、完善理论。

从综合性和开放性的角度看,德育原理是一门年轻的、发展中的综合学科,需要广泛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已有研究成果,充实和完善自身的理论基础。这就需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德育原理。

二、课程目标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德育原理研究对象和任务、历史发展及其学习方法的学习,进而理解德育的本质和功能、明确德育的目的和内容、了解德育的主体和对象、掌握德育的过程和方法、了解德育课程类型和特点、把握德育活动的内涵及其实施路径,掌握学生品德评价的手段,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处理德育与环境的关系,并了解当代西方主要的德育模式及其特点,进而培养考生的德育意识,帮助考生掌握主要的德育基本原理和方法,提升考生分析和解决德育问题的能力。此外,该课程还对于考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本课程与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其诸

多内容都是在广泛借鉴这些学科的概念和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学习本课程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基础。但是,这并不是说本课程没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特有的学科概念、术语、范畴和命题。在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需要紧紧围绕“德育是什么?”“德育为了什么?”“德育怎么做?”等核心问题来进行德育原理的学习。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准确把握德育的本质,正确认识德育主体和德育对象的关系,清楚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知道通过德育课程、德育活动、德育评价开展和实施的基本途径,掌握常用的德育方法。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原理性质的基础学科,需要具备一定的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基础。因此,本课程的难点在于,对德育本质规定性的正确认识,科学处理德育目的中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之间的协调性,确保学生品德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处理好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Ⅱ.考核目标

《德育原理》课程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考生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如下。

识记(I):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的有关概念和原理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例如,对德育原理的基本问题、德育的概念、德育的本质和功能、德育目的和内容、德育主体和对象、德育课程、德育活动、德育过程和方法、德育资源、德育环境、学生品德评价以及德育模式等基本概念有起码的认识和了解。

领会(Ⅱ):要求考生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够掌握有关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区别和联系。例如,能够理解德育概念的词源学含义,德育的内涵与外延,德育产生和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社会基础,能够正确判断某种德育活动的类型等。

简单应用(Ⅲ):要求考生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有关德育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命题,分析和解释某一具体的德育理论和现实问题。例如,根据德育的本质和功能的基本原理,分析当前我国德育实践中的惩罚问题,能够运用有关德育资源的理论分析当前我国在德育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

综合应用(IV):要求考生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德育原理的多个知识点,系统分析、解释比较复杂的德育问题,并能够提出实践层面的改进意见。例如,能够根据德育的本质观、过程观全面分析当前学校在处理教学和德育的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策略和思路。

Ⅲ.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德育原理的学科对象,把握德育原理的学科特点,知道德育原理的学科发展历史,领会德育原理学习的意义,掌握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激发学习德育原理的内在动机和积极性。

二、课程内容

(一)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1.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

2.德育原理的特点

(1)价值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2)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统一

(3)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

(二)德育原理的历史发展

1.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

2.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

(三)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德育原理的重要意义

(1)学习德育原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

(2)学习德育原理是德育实效性提高的重要前提

(3)学习德育原理是做好德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2.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德育原理的学习

(2)坚持多学科的视角审视德育问题

(3)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坚持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开放创新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考核知识点

1.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

2.德育原理的学科特点

3.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和方法

(二)考核要求

1.识记: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特点。

2.领会: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

3.简单应用:能够在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中深刻了解德育原理的学科特点。

4.综合应用:在德育原理的学习中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法促进自己的学习

第二章德育的概念与功能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德育的概念和功能,了解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分清德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德育的主要功能,厘清德育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的区别,对德育功能的定义有一定的了解,为学习德育原理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备

(一)什么是德育

1.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

(1)“德育”的词源

(2)德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德育的本质

德育是一种规范化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具有特殊性;其次,它是一种社会化教育,即受教者所需掌握的是社会普遍价值下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情操;再次,它是一种综合性教育,即知行合一、内外相化。简言之,德育的本质是强调人的一般社会性在个体德性品质上的具体体现及综合运用。

(二)德育的功能

1.德育功能的定义

德育功能主要指的是德育活动因其自身的结构特点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客观具有的作用。

2.德育的主要功能

(1)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包括:德育的个体品德发展功能、德育的个体智能发展功能和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

(2)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包括:德育的政治功能、德育的经济功能、德育的文化功能、德育的生态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考核知识点

1.德育的概念和内涵

2.德育的本质

3.德育的主要功能

(二)考核要求

1.识记:德育的概念及其内涵,关于德育定义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德育的本质属性和特点,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

2.领会:德育本质的内涵,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及德育诸功能的内部关系。

3.简单应用:澄清德育实践工作者对“德育”概念的困惑。

4.综合应用:从德育本质的角度分析学校中出现的德育问题,在正确的德育功能观的指导下开展德育实践。

第三章德育的历史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德育从产生至今的整个历史脉络,理解德育是在人与社会的生成中“自然,,起源,深刻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德育的特点,了解现代学校德育发展的趋势,重点掌握运用历史的眼光考量德育问题。

二、课程内容

(一)德育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德育

1.德育的起源

(1)德育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2)德育产生的社会现实基础

2.原始社会的德育特征

(1)德育形态是生活式的德育

(2)德育内容以习俗传承为主

(3)德育对象具有全民性

(4)德育方法主要是口耳相传和榜样示范

(二)学校德育的产生和古代学校德育

1.学校德育的产生

2.古代学校德育的特点

(1)组织化程度增强

(2)价值取向等级性明显

(3)内容变化凸显阶段性

(4)表现形态具有神秘性

(5)实施具有明显的经验性

(三)近现代学校德育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1.近现代学校德育的特点

(1)规模化

(2)民主化

(3)世俗化

(4)科学化

2.现代学校德育发展的趋势

(1)现代学校德育越来越强调实现个人全面且自由的发展

(2)现代德育的综合系统化或整体结构化的趋势日益显著

(3)现代德育内容多样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4)现代德育将在多种观念的交流与冲突中不断变革,寻求平衡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考核知识点

1.德育的起源和学校德育的产生。

2.不同历史时期的德育的特点。

3.现代学校德育发展的趋势。

(二)考核要求

1.识记:学校德育从原始形态的德育中分化出来的原因、时间。德育的历史发展阶段划分。

2.领会:德育在人与社会的生成中自然起源。原始社会的德育、古代学校德育和现代学校德育的特点。

3.简单应用:运用关于现代学校德育发展趋势的知识分析当前学校德育的问题。

4.综合应用:能够综合应用关于三种德育历史形态的知识思考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途径。

第四章德育目的与内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德育目的的内涵与功能,知道德育目的的不同类型及其特征;掌握制定德育目的的基本依据;理解德育目的的具体化问题;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德育目的的历史演进,并理解德育目的演变的特征,理解在德育目的的完善中应把握的取向;了解影响德育内容选择的因素,掌握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了解新时期德育内容的新课题。

二、课程内容

(一)德育目的概论

1.德育目的的内涵与功能

德育目的主要指的是社会对德育所培养的学生在品德方面达到的某种总体状态的设想或要求。它对德育活动和德育对象的品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德育目的确定的依据

(1)确定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2)确定德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3.德育目的的类型

(1)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与个体本位的德育目的

(2)精英主义的德育目的与平民主义的德育目的

4.德育目的的具体化

(1)德育目标的分类

(2)德育目标的分层

(二)我国的德育目的

1.我国学校德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1)学校德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2)我国德育目的历史演变的特征

2.我国德育目的的完善

(1)社会本位取向与个体本位取向相统一

(2)多元价值与核心价值相统一

(3)时代精神与传统道德相统一

(4)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三)德育内容

1.影响德育内容选择的因素

(1)影响德育内容选择的内部因素

(2)影响德育内容选择的外部因素

2.我国学校的主要德育内容

(1)基本行为规范教育

(2)基本道德品质教育

(3)爱国主义教育

(4)集体主义教育

(5)民主与法制教育

3.德育内容的新课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理想信念教育

(3)生命教育

(4)生态伦理教育

(5)媒介素养教育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考核知识点

1.德育目的的功能,确定德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德育目的的类型。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德育目的演变的特征,我国德育目的完善中应注意的取向。

3-影响德育内容选择的因素,我国学校的主要德育内容。

(二)考核要求

1.识记:德育目的的功能,确定德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德育目的的类型,影响德育内容选择的因素,我国学校的主要德育内容。

2.领会:社会本位德育目的与个人本位德育目的的区别,精英主义德育目的与平民主义德育目的的区别,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德育目的演变的特征。

3.简单应用: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学校德育目的应把握的合理取向。

4.综合应用:联系实际综合分析学校制定德育目的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德育主体与对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学校德育中教师的育人角色,理解教师德育素养的结构及其发展提升的途径。掌握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明晰不同阶段特征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学会运用个体道德发展的相关理论来解决学校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二、课程内容

(一)教师的育人角色与德育素养发展

1.教师的育人角色

(1)教师是道德教育者,也是道德学习者

(2)教师是道德示范者,也是道德实践者

(3)教师是道德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4)教师是德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

2.教师的德育素养发展

(1)教师的德育素养结构

教师的德育素养主要包括:教师的德育意识、教师的德育知识和教师的德育能力。

(2)教师德育素养的形成途径

教师德育素养的形成途径主要包括:教师的培训、教师的自修和教师的实践。

(二)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与道德养成

1.学生的品德发展规律与特点

(1)品德的定义及其结构

(2)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

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主要有: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规律、从众性规律和在认知冲突中不断发展的规律等。

(3)学生品德修养的特点

学生品德修养的特点有:自觉性、内省性、自主性和实践性。

2.个体道德发展理论与学生道德养成

(1)个体道德发展理论

个体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包括: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2)学生道德养成途径

学生道德养成的途径主要有:激发学生道德修养的主动倾向;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启发学生制订道德修养计划,帮助学生立志自勉;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锤炼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克服道德养成中面临的困境;帮助学生养成道德修养的习惯。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考核知识点

1.教师的育人角色

2.教师的德育素养结构及其提升途径

3.学生品德的定义及其结构、品德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个体道德发展理论

4.学生道德养成的途径及其策略

(二)考核要求

1.识记:理解教师在学校德育中充当的育人角色,明晰教师的德育素养结构及其提升途径,清楚学生品德的定义及其结构,知晓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并能思索与复述出提升学生道德养成的途径与策略。

2.领会:领会皮亚杰、科尔伯格、弗洛伊德、埃里克森以及班杜拉的德育思想及其道德

发展理论,能明晰不同派别的思想家的区别与继承。.

3.简单应用:充分理解学生道德发展规律与特点,并能从不同角度出发,因时因地借鉴个体道德发展理论,将其应用于现实的教育情境。

4.综合应用:整合德育主体与对象的特点,将教师角色与学生发展紧密联系,从双方视角出发去理解学校德育中的师生定位,结合自身教育特点,灵活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第六章德育课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德育课程的基本内涵以及当代德育课程的主要发展趋势,知道德育课程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掌握德育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学会运用有关德育课程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德育课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二、课程内容

(一)德育课程概述

1.德育课程的内涵与特点

(1)德育课程的内涵

德育课程主要是指学生获得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及学习历程。

(2)德育课程的特点

德育课程的特点包括:德育课程的目标主要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德育课程的学习必须以学生主体性的高度唤醒为条件;德育课程的实施应最大限度地丰富和改变学生的道德体验。

2.当代德育课程发展的趋势

(1)德育课程日益受到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

(2)德育课程的生活化取向日益突出

(3)当代德育课程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德育学科课程

1.德育学科课程概述

(1)学科课程

(2)德育学科课程的定义

2.关于专门德育学科课程的争论

3.学科课程与德育的关系

4.德育学科课程的实施

(1)直接德育课程的实施

(2)学科课程德育的实施

(三)德育活动课程

1.德育活动课程的含义

(1)活动课程

(2)德育活动课程的内涵及功能

德育活动课程是指学校从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设计各种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以增进学生的道德理智和道德实践能力,改善学生道德生活的课程类型。

2.德育活动课程的实施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四)德育隐性课程

1.隐性课程的概念

2.德育隐性课程的意义与内涵

(1)隐性课程的德育意义

(2)德育隐性课程的内涵

(3)德育隐性课程的类型

3.德育隐性课程实施的优化

(1)学校课程中的德育隐性课程优化

(2)学校制度中的德育隐性课程优化

(3)学校文化中的德育隐性课程优化

(4)教师的行为、教学和领导方式中隐性课程的优化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考核知识点

1.德育课程的内涵、特点、类型及发展趋势

2.德育学科课程的内涵与特点

3.德育活动课程的内涵、功能与实施原则

4.德育隐性课程实施的优化

(二)考核要求

1.识记:德育课程的定义和特点,德育学科课程、德育活动课程、德育隐性课程的内涵及各自的特点。

2.领会:当代德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有关专门德育学科的争论及其意义。

3.简单应用:学会在实际的学科教学中挖掘德育资源,处理好德育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

4.综合应用:能从各个方面综合评价学校德育隐性课程的实际状况,并能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学校德育隐性课程的具体方案。

第七章德育过程与方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德育过程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重点理解传统德育模式和现代德育模式的主要区别,了解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及其实践意义,理解影响德育方法选择的决定因素,尤其是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矛盾,围绕基本矛盾的解决,选择有效的德育方法来开展德育工作。

二、课程内容

(一)德育过程与德育过程模式

1.德育过程的内涵及特点

(1)德育过程组织的计划性

(2)德育过程的引导具有正面性

(3)德育过程的实施具有复杂性

(4)德育过程的引人具有多端性

(5)德育过程的展开具有生成性

2.德育过程的主要模式

(1)传统德育过程模式

(2)现代德育过程模式

(二)德育过程的组织

1.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矛盾

(1)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2)学校德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3)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2.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教育性原则

(3)最近发展区原则

(4)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相统一原则

(三)德育方法及其应用

1.德育方法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1)德育方法的含义

(2)德育方法的影响因素

2.常用德育方法

(1)讲授法

(2)榜样示范法

(3)情感陶冶法

(4)奖励与惩罚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考核知识点

1.德育过程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2.传统过程模式和现代过程模式

3.学校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过程的组织原则

4.德育实践中的常用德育方法

(二)考核要求

1.识记:德育过程概念、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过程的组织原则。

2.领会:德育过程的基本特点、传统过程模式和现代过程模式之间的本质区别。

3.简单应用:根据具体的德育活劫,能够选择适当的德育方法。

4.综合应用:根据不同的德育情境,综合运用各种不同德育方法。

第八章德育活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德育活动的含义、特征、分类、功能及德育活动实施原则,并能以实施原则为导向,掌握科学地设计与实施德育活动的方法。了解学校实施德育活动的具体组织,包括共青团、少先队等,并能够理解其典型活动的内容与德育作用。重点掌握学校中的两种典型德育活动,仪式与游戏,能够理解仪式与游戏的概念、分类、明确其德育价值及其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不同维度,并能够掌握仪式与游戏设计与实施的内容、原则以及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的注意事项,有效地进行仪式和游戏的设计与组织。

二、课程内容

(一)德育活动概述

1.德育活动的含义与特征

(1)德育活动的含义

德育活动指那些有目的地设计和组织的,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教育活动。

(2)德育活动的特征

2.德育活动的分类与功能

(1)德育活动的分类

(2)德育活动的功能

3.德育活动实施原则,

(1)德育活动要凸显主体性

(2)德育活动要与德育课程相配合进行

(3)德育活动要与社会生活相统一

(二)具体德育活动

1.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1)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学校共青团的基本任务是,在党的领导下,配合学校行政、教学,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全体团员和青年学生,充分发挥团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全体同学,开展以“三好,,为目标,以学习为中心的各项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2)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少先队的创立者和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委托中国共青团直接领导少先队。

2.德育仪式与游戏

(1)仪式教育的内涵及其实施

(2)游戏的含义及其德育价值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考核知识点

1.德育活动的概念、特征、分类、功能、实施原则

2.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的典型活动及其德育作用

3.仪式设计与实施的主要原则与内容,仪式的五个德育意涵,仪式促进学生品德养成的三个层面

4.校园游戏的分类,校园游戏中的德育因素,改良游戏的三种策略

(二)考核要求

1.识记:德育活动的概念、特征、分类、功能及德育活动实施原则。

2.领会:共青团与少先队活动的特点及其德育作用。

3.简单应用:联系实际能够说明某一种学校仪式或者校园游戏的德育意涵。

4.综合应用:联系实际能够科学地设计并实施一个仪式或游戏活动,并能够从内容及其中蕴含的德育意涵角度进行阐释。

第九章学生品德评价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学生品德评价的内涵及其主要功能,掌握学生品德评价的基本原则,知道当前主要的评价模式,学会运用学生品德评价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内容

(一)学生品德评价概述

1.学生品德评价的内涵

(1)学生品德评价的定义及内容

(2)当前学生品德评价的发展趋势

当前学生品德评价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科学化、评价结果的客观化和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2.学生品德评价的基本功能

(1)导向功能

(2)诊断功能

(3)强化功能

3.学生品德评价的基本原则

(1)注重发展评价,突出评价教育性

(2)突出过程评价,推进评价日常化

(3)实施多元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4)调动学生自主性,共同建构评价

(5)发挥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发展

(二)学生品德评价的参照模式

1.泰勒模式

泰勒模式评价内容包含以下方面。

(1)目标的确定

(2)经验的选择

(3)经验的组织

(4)结果的评价

2.决策模式

决策模式包括背景评价、输人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

3.应答模式

应答评价模式强调根据所关注的问题和评价目标来决定,而不是预设的搜集工具或手段。

4.CSE评价模式

CSE评价包括四个活动阶段:问题的选择;计划的选择阶段;形成性评价阶段;总结性评价阶段。

(三)学生品德评价的常用方法

1.学生品德发展的评价方法

(1)国外关于学生品德发展的评价方法

国外量化的品德评价方法主要有自陈量表法和限定性争端测试法等;国外质性的品德评价方法主要有:投射法、对偶故事法、道德两难故事法。

(2)国内关于学生品德发展的评价方法

国内量化的品德评价方法主要有评定量表法和12种性格因素量表法等;国内质性的品德评价方法主要有操行评语法、成长记录袋评价法、行为观察法、情境测评法和个案研究法。

2.学生品德评价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1)注重多元评价,摒弃片面以学业成绩评价学生的品德发展

(2)强调综合评价,避免用认知评价取代学生品德的整体发展;(3)突出过程评价,防止片面追求“科学化”的量化评价

(4)强化评价的教育性,淡化品德评价的评比和筛选功能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考核知识点

1.品德评价的定义及内容

2.当前学生品德评价的发展趋势

3.品德评价的基本功能

4.学生品德评价的常用方法

5.学生品德评价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考核要求

1.识记:学生品德评价的定义、功能和发展趋势

2.领会:不同学生品德评价方法的具体程序和优缺点,以及评价实践中存在的误区。

3.简单应用:参考学生品德评价的参照模式改进现有的评价方法。

4.综合应用:根据具体的实践情境,综合运用各种学生品德的评价方法。

第十章德育资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德育资源的概念和分类,理解德育资源意识确立的重要意义以及需要具备的观念基础。领会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原则,熟悉并善于运用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途径,能够在实践中做到对不同类型德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从而丰富德育的现实载体,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二、课程内容

(一)德育资源概述

1.德育资源的概念

2.德育资源的分类

(1)素材性德育资源和条件性德育资源

(2)隐性德育资源和显性德育资源

(3)校内德育资源和校外德育资源

(4)传统德育资源和现代德育资源

(5)自然德育资源和社会德育资源

(6)现实德育资源和网络德育资源

3.德育各要素与德育资源的关系

(1)德育目标与德育资源

(2)德育主体与德育资源

(3)德育内容与德育资源

(4)德育方法与德育资源

(二)德育资源意识的确立

1.德育资源意识的定义

2.确立德育资源意识的意义和作用

(1)确立德育资源意识是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必然选择

(2)确立德育资源意识是构建和优化德育环境的前提条件

(3)确立德育资源意识能为提高德育实效开辟现实路径

3.教师形成德育资源意识的观念基础

(1)先进的德育理念

(2)德育主体意识

(3)德育生态意识

(4)德育创新意识

(三)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原则

(1)开放性原则

(2)生活性原则

(3)创新性原则

(4)经济性原则

(5)安全性原则

2.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途径

(1)学科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充分挖掘

(2)教师德育专业素养的切实提升

(3)少年儿童组织及社团德育职能的系统发挥

(4)家校德育共同体的有效构建

(5)校外教育机构德育效能的深度挖掘

3.不同类型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学校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家庭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媒介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5)其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考核知识点

1.德育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2.确立德育资源意识的意义及其观念基础

3.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原则和有效途径

(二)考核要求

1.识记:德育资源的概念,德育资源意识的概念以及确立德育资源意识的意义。

2.领会:德育各要素与德育资源的关系,德育资源意识确立需要具备的观念基础。

3.简单应用:能够对德育资源进行简单分类,并掌握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原则。

4.综合应用:能够结合教育实际掌握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途径,同时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德育资源尤其是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媒介等主要德育资源类型的进行具体开发和利用。

第十一章德育环境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德育环境的基本特点、类型与作用,知道学校内部德育环境与学校外部德育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影响,学会运用学校德育环境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环境与学

校德育方面的相关问题,形成关于学校德育环境的正确观念。

二、课程内容

(一)德育环境概述

1.德育环境的特点

(1)普遍性

(2)建构性

(3)历史性

(4)价值性

2.德育环境的类型

(1)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2)正面环境与负面环境

(3)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

(4)校外环境与校内环境

3.德育环境的作用

(1)德育环境对于个体道德的作用

导向作用、示范作用、资源供给作用

(2)德育环境对于学校德育的作用

指导作用、引导作用、补充作用、阻碍作用

(二)学校内部德育环境

1.学校整体环境的基本要素及德育影响

(1)学校整体环境的构成要素

(2)学校整体环境对于个体道德的影响

(3)学校整体环境对于学校德育的影响

2.班级的基本要素及德育影响

(1)班级的构成要素

(2)班级对于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

(3)班级对于学校德育的影响

3.同辈群体的基本要素及德育影响

(1)同辈群体的构成要素

(2)同辈群体对于个体道德成长的影响

(3)同辈群体对于学校德育的影响

(三)学校外部德育环境

1.学校宏观外部德育环境的构成及影响

(1)学校宏观外部德育环境的构成要素

(2)学校宏观外部德育环境对于学校德育的影响

2.学校中观外部德育环境的构成及影响

(1)社区及其德育影响

(2)大众传媒及其德育影响

3.学校微观外部德育环境的构成及影响

(四)德育环境的建设

1.学校内部德育环境的建设

(1)学校内部德育环境建设应合理调动多方力量

(2)学校内部德育环境建设要把握四项基本原则

2.学校外部德育环境的建设

(1)学校宏观外部德育环境的建设

(2)学校中观外部德育环境的建设

(3)学校微观外部德育环境的建设、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考核知识点

1.德育环境的特点、类型及作用

2.学校各种德育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影响

3.德育环境建设的原则与措施

(二)考核要求

1.识记:德育环境的基本特点、类型与作用。

2.领会:学校内部德育环境与学校外部德育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影响。

3.简单应用:运用学校德育环境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环境与学校德育方面的相关问题。

4.综合应用:联系实际思考、论述如何优化学校的德育环境。

第十二章当代西方主要德育模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德育模式的意义,知道当前西方几种主要的德育模式的理论主张、实践策略及其优势与不足,学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这几种德育模式解决德育过程的实际问题。本章的学习重点是,深刻理解西方几种典型德育模式的特点、不足及其实践应用途径。

二、课程内容

(一)价值澄清模式

1.价值澄清模式的理论主张

(1)价值观的定义

(2)价值澄清的四大要素

(3)价值澄清的评价过程

2.价值澄清模式的实践策略

(1)澄清反应

(2)价值单策略

(3)团体讨论策略

3.对价值澄清模式的简短评析

(二)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1.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

(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道德发展的核心是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道德教育的目的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具有普适性的道德原则:公正原则。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

2.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实践策略

(1)课堂讨论法

(2)公正团体法

3.对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简短评析

(三)体谅关怀模式

1.体谅模式

(1)体谅模式的理论基础

学校道德教育应该以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为基本职责,学校道德教育应促进学生成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学校道德教育应注重道德榜样的作用,不应采用高度理性化的道德教育方式。

(2)体谅模式的实践策略

(3)对体谅模式的简短评析

2.关怀模式

(1)关怀模式的理论基础

关怀伦理、多元智能理论

(2)关怀模式的实践策略

(3)对关怀模式的简短评析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考核知识点

1.价值澄清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践策略。

2.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践策略。

3.体谅关怀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践策略。

(二)考核要求

1.识记:价值澄清、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关怀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策略。

2.领会:价值澄清、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关怀模式时代价值和教育意义。

3.简单应用:价值澄清、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关怀模式和品格教育各自在教育的应用。

4.综合应用: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创造性地综合应用价值澄清、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关怀模式解决现实的德育问题。

IV.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德育原理》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教育学专业(独立本科段)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编写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德育原理》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本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椅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考生、助学者和屆家考试命题者,都应该认真阅读、领会和掌握本大纲的内容及指定的教材,并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和范围及指定的教材进行自学、助学和命题,不能偏离和违背本大纲及依据本大纲所编写的教材,自行其是。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德育原理》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宰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凡是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均做了较为全面、系统、具体的解释、说明和论述。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在大纲中对考核的要求一定要适当。

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都有介绍,但教材里有的内容,大纲里就不一定体现。

三、关于自学教材

《德育原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班建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教育学专业(独立本科段)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考生自学要以本大纲为纲,以指定的教材为本,努力吃透大纲精神,学透教材内容。重点是要识记和领会f惠育的本质和功能,掌握德育工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并能够在此基础上,主动运用相关德育知识分析、解释和解决现实中的德育问题。

这就要求考生在自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除了做好相应的理论学习外,要密切关注德育实践,提高理论的实践解释力和指导力。同时,也要善于在丰富的德育实践中,发现

问题、总结经验,提升自我的理论自觉水平。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的自觉结合中认真学习,才能将《德育原理》课程学通、学透、学好。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考生应该结合这些要求,在自学中重点突破。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深刻领会大纲精神,确保社会助学符合大纲要求

为保证考生自学不偏离本大纲的基本要求,社会助学单位或个人首先需要深刻领会本大纲的基本精神,确保相应的内容选择和课程安排能够充分覆盖大纲的基本内容和相应的考核知识点。

2.指导考生自学大纲和指定教材

社会助学单位或个人应根据本大纲的规定,认真钻研指定教材,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考生的特点,设计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确保考生能够在社会助学的指导下,更好地掌握本大纲规定的内容和指定教材的相关考核点。并能够根据自考生学习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纠正。

3.考学结合,注重对考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社会助学单位或个人一方面固然要努力帮助考生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另一方面,更要注重考生对《德育原理》课程综合能力的培养。避免陷入片面的、碎片化的考点知识训练,从而导致考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这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因此,社会助学单位或个人要善于抓住本大纲的核心知识和关键命题,在重点内容上多下功夫,做到点面结合,纲举目张,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德育原理的综合能力。

4.学思结合,充分发挥考生的主体性

社会助学单位或个人既要为考生提供反映大纲要求,体现指定教材内容的自学指导,也要充分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进行主动的思考和自觉的反思,从而不断激活考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运用所学的德育知识分析和解释现实德育问题,从而增强考生自学的成就感和内在学习动机。

六、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考试为闭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课程考试除了考试用笔外,一般不应再携带任何考试工具。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覆盖到章,又避免面面倶到。考试内容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3.命题不能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5.本课程考试在试卷中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O

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对于不同的考生都存在着不同的难度。

6.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等题型。

以上就是今天全国教育考试教材服务网给同学们整理的00468德育原理自考大纲(免费下载)湖南2023年4月大纲版本),仅供学习参考哦,如果需要下载这00468德育原理自考大纲(免费下载)湖南2023年4月大纲版本)考试大纲,可以点击这里(自考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