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教育国际化思潮的内容: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学校发展——吴越

2021年11月27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普陀区教育局联合主办的融合课程探索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新学说CEO吴越受邀以视频连线的形式参与会议。

本次会议以“融通中外课程优势 探讨最佳教学实践”为主题,通过不同嘉宾对于该主题的理解进行展开讨论。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包玉全、普陀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张平、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滕珺、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特聘教授范良火、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彭正梅以及参加教学研究与实验的各学校校长及团队参与会议并发表演讲。

新学说CEO吴越在“课程本土化与课程融合的研究报告”的主题下以“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学校发展”为题目进行了演讲,并从教育国际化的宏观背景和民办国际学校微观发展两方面做了阐述。

教育国际化宏观背景

在吴越看来,在中国加入WTO以及全球化等多方面因素的驱动下,中国做出拥抱全球的态势,积极开放国门增强与国际的交流。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在教育领域与国际加深交流,并在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因此从宏观角度看,国际化会成为教育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环。

图源:吴越华东师大讲座《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学校发展》

民办国际学校微观发展

根据新学说国际教育研究院的最新统计,获得国际教育机构认证授权的国际化学校的数量是932所,其中过半数学校的性质是民办。因此吴越认为,民办学校作为一股重要的力量,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吴越以民办学校在组织管理、教学管理、课程发展等方面不断发展并展现出的状态为例进行多维度的分析阐述。

组织管理

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的组织结构较为特别。据吴越介绍,在上世纪90年代,民办学校多由公办学校的“老校长”或是“老领导”创办,学校的组织管理制度更倾向于“家长制”。“家长制”的管理制度优缺点较为分明,其优势在于工作执行效率高,劣势则是学校的运营方式会受限于创始人的经验、视野等方面,从而对学校的发展产生限制。

在2010年之后,民办学校的组织管理形式开始出现“合伙人机制”。此类组织结构的管理层多由跨界集团、不同背景的合伙人组成,因此具有资本充足、高水平的专业团队的优势。吴越认为“合伙人机制”更能顺应当下的时代潮流,从而被投资人认可。

在民办学校的组织结构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吴越认为,民办学校应该着重关注校长与投资人持续稳定的关系。她指出,校长频繁跳槽更换就职学校的现象,是由于校长与投资人彼此缺乏了解、价值观不合等多方面因素。她认为为了维持双方的稳定关系,双方都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在教育领域,投资与回报的产出周期很长,她以校长的工作为例提到,在一所学校中,校长需要至少3-5年的时间才能使其教育思想与理念得以得出成果,因此从事教育行业的投资人需要拥有一定的耐心,投资人与校长不应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教学管理

在吴越看来,教学管理与国际学校的需求有着很大的关系。她提到,在国际化学校创立初期,家长对于学校的需求在于将学生送出国留学。基于这样的目的,外教带班,全英文授课成为国际化学校的“卖点”。而现在与过去不同,形势发生了变化,部分家长对于国际化的需求并不局限于出国留学,加之政策对课程和教材的规范,国际化学校的教学模式开始发生改变,外教主班的模式逐渐转变为双语搭班模式。在她看来,未来在双语教师的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后,学校的教育教学制度可能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课程发展

据吴越介绍,民办学校的课程方面已经经历了三个时代:

  • 全盘引进,采用国际课程
  • 中西融合,国际课程和本土课程融合
  • 以中为主,国际课程本土化

吴越认为,民办学校课程变化的原因来自于政策与需求的改变。2020年6月份,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和机构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专业课程”。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

图源:教育部

在她看来,中国特色课程的重点在于中国的教育思想、理念以及文化等。通过将中国特色融入到课程中,可以建立起符合中国背景的课程、教学资料、评估制度的完整体系。

人力资源

吴越认为民办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分为行政岗位与教师岗位两个方面。

其中,教师岗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需要关注三方面的问题,即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通路,教学——教研,如何让民办学校教师不再孤独。

01

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通路

在教师岗位上,学校首先应该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通路。在吴越看来,目前国际化学校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较为重视,并且做法相对完善,但学校对教师的职位晋升机制等方面仍有待提升。

因此国际化学校不得不面临教师对发展前景感到焦虑而跳槽的情况。为了保证行业的良性发展,民办国际化学校应注意为教师提供完善的发展通路,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保障。

02

教学——教研

在教研方面,由于民办学校的教师每周的课时相对较多,从而导致教师缺乏时间进行教研活动。她认为现有的教学制度相对较“散”,难以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支持,如果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工具、资料、系统等方面的支持,教学效率也将会随之提高。

03

如何让民办学校教师不再孤独

民办学校的教师流动性较大,因此教师很难在工作中和同事长时间相处。缺乏人际交往会使教师在学校的工作中产生孤独感,在吴越看来,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拥有同样目标或兴趣的教师社区,建立教师之间的联系感,从而增加教师的人际交往频率。

在行政岗位管理方面,国际化学校可以引进优秀的跨界行政管理人员,让国际化学校的形象更为灵活。

市场招生

面对市场招生方面,吴越提到一个共识——招生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因此学校会在定位、品牌、招生等方面“全员上阵”,以保证学校的运营情况可以达到生存基准线。她认为在招生方面,一个运营状态良好的学校应该每年设立一个财务指标,以评估运营风险,为了保障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后勤管理

如前文所说,招生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而成本则是学校的底线。后勤服务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后勤保障服务的到位,与学生以及教职工在学校生活舒适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作为学校运营的底线,与学校口碑名声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一个学校过于关注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后勤保障,那就会失去市场的信任,因此学校需要关注成本与质量之间的平衡,不能为降低成本而牺牲质量。

国际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在于“去标签化”

吴越认为国际化学校的未来在于去掉标签。

01

去掉名称上的标签

当今政策对“国际化学校”名称中的“国际”等词汇的使用进行了限制,所以民办学校应该先从去标签化开始。

02

去掉外教的标签

在当今形势下,国际化学校定义变得越来越泛称以后,外教不再成为一个标签,高质量的双语教师会成为更受重视的群体。

03

去掉教材的标签

对于国际化学校的教材方面,吴越认为学校应该规范教材的选用,让学生可以学习更贴合中国文化与国情的教材。

04

去掉国际化课程的标签

与以前各个学校标榜自己使用某种国际课程体系的情况相比,未来国际课程的趋势将会与国家课程相融,进而完善国际化学校中西教育方式的融合。

在国际化学校去掉标签后,“如何吸引到家长的关注”成为学校未来的主要议题。吴越认为国际化学校应当提供顺应时代的要求,提供高端的软硬件以及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以确保维持学校良好的运营状态。

为了打造具有高质量教育的学校,吴越对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进行解读,她认为此类服务主要包含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育人,一部分是育分。如果学校在育人与育分的平衡中更倾向于育人,可能无法达到家长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期望。因此吴越提到,学校应该在提供育人服务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国际出口。

从这个角度来看,从90年代开始,国际化学校以高端硬件作为自己的标签,到现在的学校以高端国际出口作为标签,再接下来,由于疫情、政策、国际形势背景的影响,未来的几十年优势的国际教育可能会“褪去”标签,成为能够提供让学生更好发展,满足部分家庭的优质教育需求的教育服务的学校。

在吴越看来,现在市场所需要的教育,不再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国际化学校,而是需要功能性更为明确的学校。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吴越认为民办学校未来发展方向会将制度更为完善化,去除固有偏见的“标签”,重视并清晰地区分学校功能性,这些改变将会为国际教育领域多元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