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思潮的内容:新课标 | 立德树人、加强思想引领?且看国际化学校如何破局
新课标 落地 .
开学已经半个月了,这个新学期注定跟以往有很大差别:北京的教师开始“轮岗”,劳动课回归,人教版插画更新等等,而最受家长重视的,大概就是“新课标”的落地了。
相关阅读:
教师轮岗 | 一线教师沉默了:轮得好,下次不许再轮了…
新学期,继“双减”和“分流”后双线规划是又一新赛道?
涉事27人被问责!人教版教材已重新绘制,9月新学期课前到书!
如何破局 ?
自“新课标”到现在,公立学校不断升级,在素质教育这一层面不断探索,同时国际化学校也在创新,想要实现突围。
那么问题来了,在弘扬“立德树人”、加强思想引领的目标下,国际化学校如何突破困局?
活动型课程
“新课标”颁布后,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活动性课程受到了各界的关注,而课程的活动化、活动的课程化趋势,不断加强。
“新课标”提倡“课程结构化”,鼓励学生之间辩论,进行思维的碰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且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参与融入到课程内容的结构设计中,使得课程教学活化以及动态化。
阿择老师觉得,国际化学校活动类型较为多样,课堂讨论方面做得也较为深化,这一点是要比公立学校具有优势的。
除此之外,学生的“活学活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新课标”所着重的。
新课标
不等于新概念
相信在大部分国际化学校老师的眼中,“新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是极为熟悉的,因为国际教育对于这方面一直有着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阿择老师认为,“新课标”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IB课程能力导向的特色。
就像标题写的,“新课标”并不等于新概念,目前国内许多教育理念与方法是从海外教育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得来的,像跨学科、深度学习等理念,国际化学校已经有很多年的实践经验了。
///
阿择老师看到过这么一段话:
新课程能不能取得实效,关键在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表示,帮助教师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政策意图和内涵要义,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不仅关系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效、教师专业发展和育人质量,还直接影响着整个义务教育的生态。中国教育新闻网
如何理解新课标的
“新”和突破?
首先大家要知道是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是这次课标修订的两大突破。
每个学科的课标文本都包含课程性质、理念、目标等6个方面的内容,但要想实现育人的目标,还需要核心素养把这6方面串联。
而作为对知识和技能等目标的超越,核心素养将引导教师从学科立场走向关注学生能力培育的育人立场。
在这个过程中,学业质量则是对新课标理念的有力支撑。
“新课标”大力推行的“素养”导向及主流思想引领下,对于公立教育的升级与国际学校的突围,“新课标”打造学生核心素养,国际学校具有高适应性。
在“新课标”颁布前,各个学科分界清晰,教学还是以知识导向为主。
而“新课标”提供了一个“分数评价”转为“能力评价”的过渡,注重学以致用,倡导跨学科、综合课程、大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
对于国际学校而言,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国际化学校对“新课标”的适应难度更低。
“新课标”代表了国内升学评价机制渐进纠正的方向。今年全国各地中考难度降低即是信号,剔除难题、偏题,不让中考区分“超级中学”与普高,减弱考试的分层作用,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
国际学校没有“中考”的升学压力,公立学校也正在弱化“应试指挥棒”效应,尽管改革不会一蹴而就,但在义务教育阶段,两者在育人目标上正逐渐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