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教育涉及哪些方面:盘点2022|政策篇:10大主题,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

2022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党的二十大召开,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论述,为教育领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家庭教育法实施,我国全面开启“依法带娃”时代;职业教育法修订,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体育法修订,把青少年和学校体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新课标出台,构建课程育人新范式……重要教育政策密集出台,涉及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

《教育家》对全年出台的教育政策进行盘点,梳理出教育改革发展十大主题,从中窥见教育发展脉络与走向。

1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安排部署,赋予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

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教育处于基础、关键地位。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教育领域多年来一直不懈探索,从“珠峰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到强基计划,再到二十大后教育部提出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各领域的创新人才培养,都是教育需要回应的命题。

今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通知》,提出建强科学教育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加大相关专业科学教师人才培养力度,优化小学科学教师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小学科学教师培养协同机制等举措,从源头上加强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素质专业化小学科学教师供给,提高科学教育水平,夯实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成为纾解我国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科学教师匮乏燃眉之急的“及时雨”,布局未来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先手棋”,也意味着要从小学阶段强化科技人才、创新人才培养。

2

构建课程育人的新范式

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这是我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蓝图。

关于课程方案,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要求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道德与法治、艺术、劳动、信息科技等课程均有调整;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关于课程标准,一是提出各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强调落实核心素养、跨学科学习,课程综合化实施等;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四是增强了指导性,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

新课标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突出素养立意、育人导向,这是课程观的根本变革。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新课标以课程内容结构化来引领教学实践变革,强调开发大观念、大主题或大任务等课程内容形态,强调项目式、跨学科学习,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改变以听讲、记忆、理解、练习、考试为主的学习方式,推进育人方式变革。

新课标的出台,反映了课程内容改革的新动向,必将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

教育评价改革全面推进

2021年,《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出台;2022年,《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相继出台,并建立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期结束综合督导评估制度,为中小学、幼儿园及特殊教育的教育质量评价建立起“刚性规矩”。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聚焦幼儿园保育教育过程及影响保育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围绕办园方向、保育与安全、教育过程、环境创设、教师队伍五个方面提出了15项关键指标和48个考查要点,强调扭转“重结果轻过程、重硬件轻内涵、重他评轻自评”等非科学倾向,严禁用直接测查幼儿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方式评估幼儿园保教质量。

《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从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等5个方面明确了普通高中办学质量的评价标准。《评价指南》延续了“双减”政策中关于作业的减量提质、课程课时、难度和进度的调整、考试方式和次数、结课备考、考试排名等方面的相关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与义务教育一脉相承的减负要求;提出“正确处理考试升学与发展素质教育的关系”,强调高考升学率不再是唯一评价标准,同时指出严格规范考试招生行为……着力克服普通高中办学中“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

《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根据特殊教育办学特点,明确了政府履行职责、课程教学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组织管理、学生适宜发展5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共18项关键指标和49个考查要点。要求遵循特殊儿童成长规律和特殊教育发展规律,加快建立以适宜融合为目标的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方向、育人为本、统筹兼顾、以评促建,全面提升特殊教育办学质量,促进特殊儿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期结束综合督导评估制度从党的建设、立德树人、学校治理、教师工作、规范办学、安全卫生、满意度7个方面明确了综合督导评估的重点,如评价落实“五育”并举、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减轻作业负担、课后服务、“五项”管理等情况,与各阶段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总体方向一致,引导广大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业绩观、人才观,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制度提出,将综合督导评估结果作为校(园)长表彰奖励、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对问题突出、整改不力的校(园)长严肃问责。督导评估制度在原来督“重点问题落实”基础上,增加督“关键少数履职”职能,首次实现“督事”与“督人”协同,实现“督事”到“督人”的转变,让教育督导更有力,更好地督促教育评价落地。

“教育评价”相关政策出台,是向各级政府、学校重申:只有立好教育评价指挥棒,才能更好地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建设健康的教育生态。

4

建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

巩固发展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2022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定下的目标。2022年多个基础教育“强师”文件陆续出台,如《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关于推进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的通知》《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等。

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加强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从提升教师能力素质、推动优质师资均衡、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深化管理综合改革等4方面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划重点。9月,教育部发布《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提出2022年—2025年,依托30家左右高水平的培养基地,对300名左右的中小学教师校长进行为期三年的集中培养。中央财政通过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按照每位培养对象不低于10万元的标准予以经费支持,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鲜明教育理念和成熟教学模式、能够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名师名校长,培养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新时代“大先生”。

2022年,教育部在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实施免试认定改革的基础上,继续在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中稳步推进免试认定改革,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办法,吸引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此次主要涉及扩大免试认定改革范围、建立健全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制度、严格免试认定改革工作要求等内容。将教师队伍质量关口前移到培养院校,压实培养院校建立健全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制度的责任,切实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让真正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人才成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后备军。

5

为欠发达地区培养高质量教师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薄弱板块,尤其是基础教育,存在师资结构性短缺、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教师发展受限等问题。2022年,教育部门对此给予高度重视。

2022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的通知》,提出“十四五”期间,教育部重点支持一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薄弱师范院校,加强学校人才队伍、学科专业等建设,整体提高师范教育办学水平,为欠发达地区培养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为乡村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协调高水平师范大学以组团形式,在骨干教师培养、高水平人才引进、学科专业建设、基础教育服务能力建设、学校规划与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薄弱师范院校进行重点支持。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的出台,是薄弱师范院校提质的重大战略机遇,同时对于提升服务中西部脱贫县和陆地边境县基础教育能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022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的通知》。早在2021年7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启动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即“优师计划”),依托部属师范大学和地方高水平师范院校,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定向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范生。此次通知,从核心素养培养、培养机制建设、支持条件保障三个方面对各地各校“优师计划”培养工作进行指导,并在培养目标中突出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优秀教师的特色定位。《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中,也将“优师计划”作为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优质均衡的重要措施之一,提出引导优秀人才向乡村学校流动,通过落实补助政策、倾斜职称评聘、加强周转宿舍建设和住房保障等,着力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优师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共同为欠发达地区教师培养发力,加强定向培养、精准培训,培养造就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6

强化未成年人保护

近年来,涉及青少年的性侵、校园欺凌等伤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多发。今年出台的《关于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及《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为未成年人撑起保护伞。

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规定,教职员工实施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犯罪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判决禁止其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工作。为突出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优先保护,《意见》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校外培训机构的举办者、实际控制人犯罪,参照本意见执行。《意见》的出台,为严格执行教职员工违法犯罪从业禁止制度,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指导和遵循。《意见》施行后,已有北京、甘肃等多地相继出现了依据《意见》贯彻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案例。

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办法》突出将法治副校长纳入中小学治理体系、全面健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机制的新要求,系统设计了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制度。《办法》要求每所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法治副校长,并优先为偏远地区、农村地区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配备法治副校长。法治副校长除了开展法治教育,还需协助开展保护学生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参与安全管理、实施或指导实施教育惩戒、指导依法治理等职责。法治副校长的聘任,将为维护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发挥积极作用,为学校撑起保护伞。

7

推动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克服教育的功利化、短视化问题。功利化、短视化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教书与育人相脱离,应试教育严重,强调智育弱化其他,在某些地区、学校,劳动课、体育课、音乐课等非应试类课程名实难副,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方针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加强思政课建设,强化德育。立德就要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育人作用。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提出了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五方面结构性要素和针对性举措。《意见》把开齐开足思政课课时作为严肃的政治纪律和教学纪律,明确思政课周课时量;严格落实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学分要求。《意见》明确,到2025年,小学专职教师配备比例达到70%以上,初高中配齐专职教师。这一《意见》,凸出思政课的关键课程地位,突出对“德育”的重视与加强。

体育法修订,为青少年体育发展撑起法治蓝天。6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草案)》,并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体育法修订,将“学校体育”的章名修改为“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把青少年和学校体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第三章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提出国家实行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健全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培育、增强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推动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普及,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体魄强健。要求学校应当将在校内开展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要求学校必须开齐开足体育课,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等,大大加强了对青少年体育的保障制度。

劳动课程独立,培养学生劳动技能,重塑“劳动价值观”。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课程。按照新课标,学校劳动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劳动课程共设置十个任务群,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近年来,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弱化、边缘化,一些中小学生出现不尊重劳动和普通劳动者、不爱惜劳动成果、不会劳动不愿劳动的现象。劳动课程独立,各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和品质。

艺术课程调整,强化学校美育。义务教育新课标将原音乐、美术和艺术综合课程统一称为“艺术”课程,九年一以贯之地设计实施;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科开设这五门课程,突出多样性和选择性,推动了义务教育学校美育体系建设。此外,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推进高校美育高质量发展。

8

持续深化校外培训治理,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校外培训治理是教育部2022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健全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现有机制;推进隐形变异培训治理;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行为;规范机构收费行为,加强预收费资金监管;开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专项整治工作;开展地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治理;开展线上学科类校外培训巡查……2022年,教育部频繁发文以及开展行动,从加强行政执法到开展常态巡查,从培训行为规范到资金监管,从线下到线上,从学科到非学科,全面进行治理。

10月28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国务院关于有效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情况的报告》显示,校外培训市场“虚火”大幅下降,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难题还需破解,有的机构以“高端家政”、“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名义违规开班,隐蔽性强,存在发现难、取证难、查处难的问题。非学科类培训种类繁多,行业属性突出,涉及多个部门,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机构底数尚未完全摸清,还存在监管盲区。下一步将巩固成果,严防反弹。保持声势不减、力度不减,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治理,完善黑白名单制度,严惩重罚违规行为。强化非学科类培训监管,抓紧制定设置标准,严格准入程序,完善日常监管体系。校外培训治理,明年将持续进行。

校外培训治理是推进“双减”的重要一环。怀进鹏表示,培训机构治理难,“双减”推进难,“从教育内部来讲,主要是职普协调发展和中高考竞争性选拔;从教育外部来讲,主要是就业竞争压力以及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这些内外部问题层层传导,导致学生学业压力较大,引发家长教育焦虑,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全面系统深化改革。”下一步,也将进行综合改革,进一步提高中考、高考命题质量,加强试题的基础性,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充分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中考、高考录取中的作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落实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观念,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9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改革攻坚

2022年,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改革攻坚的关键年,从法规到政策,从强化类型定位到突破上升通道,从改善办学条件到教师队伍建设、技能人才培养……破解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各项问题。

1月,教育部等8部门对《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进行了修订。2月,教育部就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提出“提高质量、提升形象”两大任务。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与10月发布的《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共同强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8月,《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发布,9月,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发布。10月发布的《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对技能人才培养指明方向。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改善办学条件的重点任务。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破解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5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其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目的定位;明晰了职业教育定义范畴;凸显了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层次;优化了职业教育的构成体系;融通了职业教育的成果证书;强化了职业教育办学主体;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形式方式;平等了职业教育的机会待遇;强化了职业教育的法律权益。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为职业与普通教育平等地位“撑腰”;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上升的通道,让职业教育更具吸引力;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为不同禀赋学生提供了多种成才的可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并把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进一步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二十大后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教育改革工作的首个指导性文件——《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直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3项战略任务: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明确了5项重点工作: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在国家政策强力支持下,职业教育远景可期。

10

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

2022年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开局之年。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重大任务,国家作出了一系列部署。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智慧教育;1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月发布的《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将“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列为重点任务;3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4月和7月,教育部部署开展两轮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地方和学校试点工作;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明确了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11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启动实施以来,我国已经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探索了以服务引领和支撑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能力提升的新路径,实现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试点工作全覆盖,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今年3月上线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是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聚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赋能社会、教育创新等五大核心功能,持续更新迭代6个版本,构建起“三平台、一大厅、一专题、一专区”的格局,包括中小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资源平台,提供26项政务服务,上线“学习二十大云课堂”“树人课堂”等6个专题,接入15个试点省份智慧教育平台。

11月,怀进鹏部长出席教育数字化专题座谈会,提出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持续加强国家教育数字化资源中心建设,着力提升师生数字化素养和能力;12月,怀进鹏部长在《人民日报》发文,表示教育系统将深入试试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成教育领域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不断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教育数字化,仍将是下一阶段重点。

— END —

来源 | 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综合整理

编辑 | 周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