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建议走自主招生:当年火热的自主招生,为什么就凉了?
2018年12月29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严格执行政策,严控招生规模,压缩名额,宁缺毋滥……自主招生被踩下急刹车。
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实施强基计划。
2019年之前,自主招生让教育的公平与诚信受到了挑战。2019年之后,自主招生彻底消失。
参加自主招生的大学都是985或211的名校,追逐名校,一直是我们的传统。2018年是自主招生的巅峰之年,申请人数达到83.7万人,接近全国高考总人数的十分之一,20分的降分资格,甚至降分至一本线录取,对很多家长和孩子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
加上机构的推波助澜,家长普遍认为自主招生是升学的捷径,只要申请了,在机构的帮助和运作下,就有很大的把握拿到降分,就可以上到此前可望不可即的学校。事实也的确如此,2018年包括2018年之前,很多孩子通过自招这个特殊通道,上了自己此前不敢想的学校。
不唯分数论固然是好,但在进行多元评价时引入了大量弹性因素,自荐信,论文,专利,各种比赛证书等无疑是把大量家境一般和农村的孩子拒之门外,频繁出现的论文专利造假和孩子背后的社会资源的差异,深深刺痛了公众的敏感神经!
自招的初心是是弥补高考唯分数论的缺陷,但区区一篇靠掏钱找人发出来的论文专利并不能说明孩子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
北京理工大学刘进副教授对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进行了大规模调研。发现在科研创新、科技比赛等方面,反而是统招生表现优于自招生,并占据绝对优势。研究还发现,从自主招生录取学生的家长职业看,占比最大的是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为25.9%;其次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22.3%。课题组认为,自主招生确实存在教师子女、公务员子女“近水楼台”的现象。
不管是什么样的招生政策,教育的公平底线都不容践踏!我国的高考招生录取固然诟病众多,但却是众多寒门学子向上跃迁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