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少年时代的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是举世敬慕的伟人,他一生所具有的崇高革命精神和光辉业绩是我们民族精神财富中的珍品。寒假里,笔者收集一些名人故事,供同学们阅读。今天向同学们介绍周恩来青少年时代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县驸马巷。父母给他取乳名为“大鸾",期待他能够展翅高飞。小学老师又为他起字“翔宇”,也是这个意思。“恩来"是家人给他起的学名。

少年时代的周恩来

从周恩来记事的时候起,他的家境已经开始衰落下来,生活很是艰难。他的生母及过继父母又相继去世,生父在外地谋生,年幼的周恩来就担起料理家务的担子。这使他从小就懂得了生活的艰难,对世态炎凉也有一定的体会。

周恩来12岁时随伯父从故乡淮安来到东北,先在银岗书院读了半年后,又进奉天东关模范小学读书,这是一座设备较好且施行新式教育的学校。在这里,周恩来接受了最初的爱国思想。

开始关心国事

东关模范小学的史地老师高亦吾是同盟会会员,也是这个时期给周恩来教益最多的师长。一天,高老师一进教室,学生中便一阵哄笑。原来同学们是笑他剪去了发辫。高老师在这时剪去辫子的勇敢行动(大多数人是在辛亥革命后才剪辫子)引起了周恩来的注意。

学生时代的周恩来

后来高老师经常与周恩来攀谈,并向他介绍了一些国内外的爱国人士 书刊,如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等等。周恩来读了这些书后,受到很大的感染,心头上激起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高老师还利用节假日带周恩来到校外散步,每次路过外国侵略者的驻地,他都向周恩来讲述侵略者的罪行,并告诫他:中国人绝不能忘掉这些痛心的耻辱,这些都激发了少年周恩来的爱国热情。

立志救国救民

周恩来的同学何履祯家住沈阳南郊沙河南岸的魏家楼,这是一个仅有二三十户 人家的村子,周围有几座低矮的丘岗,曾是日俄战争(1904——1905)的主战场之一。放假了,周恩来与何履祯一起回到了这个村子, 在何履祯的外祖父何殿甲的带领下一起去观看旧战场。

青年时代的周恩来

何殿甲是村里的私塾先生,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老人,他用颤抖的手直指着脚下曾受到侵略者践踏的土地,用悲愤的语调讲述了日俄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灾难。

周恩来望着那经过战争的浩劫而残存下来的断壁残垣,听着老人对帝国主义侵略者残暴行径的控诉以及当时村民们奋起反抗的英勇事迹,他的爱国热情大大增强了。

周恩来在这里度过了三个假期。在与何殿甲先生相处的日日夜夜中,他学到了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老先生认为周恩来很有抱负,也把对祖国前途与命运的希望寄托于恩来这一代人身上,并写诗说:“今吾老兮有何志愿,图自强兮在尔少年”。

青年时代的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

有一天,学校兼任修身课的魏校长在课堂上向大家提问:“你们读书究竟为了什么?”有的回答:“是为了家父而读书;”有的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当校长问及周恩来时,他大声而坚定地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这反映了周恩来强烈的爱国思想。

经过在东北的学习生活,周恩来锻炼了意志,增强了爱国意识,并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愿。后来,周恩来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一生-定无所成就。

青年时代的周恩来

同学们,周恩来总理少年立志报国,发奋读书,并且学有所成,报效国家!他以他伟大的人格,卓著的功勋,成为一位世人尊敬的伟大人物!

(整理供稿:烟 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