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缅甸语专业主要学什么:从偏门到热门 澜湄合作带火小语种专业

新华社昆明1月10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姚兵 张东强)2009年得知自己被调剂到缅甸语专业时,张卫国有些犹豫:是复读重新报考其他专业,还是硬着头皮学缅甸语,“当时都不清楚学缅甸语毕业后能干什么”。

张卫国来自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学习缅甸语之前,他对缅甸了解甚少。

“起初自己对缅甸语专业没什么感觉,学了一年多准备出国留学时,才觉得自己很幸运能被缅甸语专业‘选中’。”他说。

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张卫国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到缅甸仰光外国语大学留学。“在缅甸留学的经历对我影响很大。我不仅加深了对这个国家的认识,还结识了不少国外的同学和朋友,开拓了眼界。”

更出乎张卫国意料的是,2013年他从云南民族大学本科毕业时,多家单位向他抛出“橄榄枝”,包括政府机关、国有银行、高校等。经过一番考虑,张卫国进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为该校第一批缅甸语教师。

张卫国(右)在辅导学生。

本科毕业时,张卫国同班29人基本都找到了与缅甸语相关的工作。“符合岗位报名条件的人不多,所以竞争不大。”张卫国说,东南亚国家语种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主要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和澜湄合作的快速推进。

澜湄合作机制自2016年3月正式启动以来,带动了六国政治互信不断深化,经贸合作迅速拓展,人员往来更加频繁,全方位合作态势初步形成,正在从培育期进入成长期。

长期从事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研究的云南大学教授卢光盛说,澜湄合作从无到有,并逐渐完善,是真抓实干、务实高效的,其速度之快超出预料。

“推进澜湄合作的关键是需要建立互信,并能相互理解。”云南省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研究员赵姝岚说,东南亚语种专业人才通晓对方国家语言,了解中国与对象国思维方式,能够运用跨文化思维更好地促进相互理解与协商,减少误会,共促发展。“因此,东南亚语种人才的培养是更加有效推进澜湄合作的不可缺少的方式。”

张卫国(二排)为来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缅甸客人翻译。

在云南省社科院泰国研究所工作的陈笑云说:“学习泰语给我带来了机遇,让我有机会去泰国,深入了解泰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云南省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早在2013年就成立了云南省高等学校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动全省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截至2014年底,云南省高校已建成了11个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全力推进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云南省高校中学习小语种的在校生已达5.5万人。目前,云南省高校开设的小语种专业已达十余个,包括泰语、缅甸语、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等,每年都培养出大批小语种人才,就业形势较好。

云南民族大学校长那金华介绍,今年3月,教育部审核批准学校新增菲律宾语、乌尔都语、尼泊尔语、僧伽罗语、泰米尔语、普什图语6个南亚东南亚语种专业。目前该校已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开齐开全南亚东南亚15个语种专业的学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代表团出访缅甸仰光大学时,张卫国(左一)和同事与仰光大学教师合影。

参加工作后,张卫国选择了亚非语言文学专业东南亚研究方向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明年我将和我的第一届学生一起毕业,然后我还想读博,深入研究东南亚相关问题。”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