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和翻译:对比8个版本《战国策》注释分享(二)
最近研读《战国策》为了做到更好的温故而知新,便每周抽时间结合8个版本的注释内容进行整理。部分注释内容过多,做了删减和精选。目的为了简洁明了,去除一些明显错误的注释,只保留那些正确或者觉得更符合原文的内容。
做这件事属于业务爱好,不是什么专业人员,若是出现什么错误,请各位及时指出,立刻修改。
这是《战国策》注释分享的第二篇,第一篇内容为《战国策》开篇《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用的是文章结尾注释,非常不符合电子书阅读的习惯。加之注释内容过多,翻查起来非常不便。
思考再三后,决定在注释方式上做出改变。采用更符合电子书阅读的模式:在需要注释文字内容后,加以注释。并将第一篇内容重新排版加入。为了区分,黑色加粗为原文,字体小一号的是注释,括号内容属个人添加,辅助说明。
由于加上注释内容太长,故将文章多加分段。若是分段内容,会在文章标题下加以说明。这次一共更新了八篇注释内容,可能是因为改变了注释方法,效率提高了不少。
参考书籍:
【西汉】刘向 集录,张清常 王延栋 注《战国策笺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
【西汉】刘向 集录,范祥雍 笺证、范邦瑾 协校:《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西汉】刘向 集录,诸祖耿 注《战国策集注汇考(增补本)》,凤凰出版社,2008年。
【西汉】刘向 集录,【南宋】姚宏、鲍彪 等注:《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西汉】刘向 集录,何建章 注:《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2019年6月。
【西汉】刘向 集录,【清】顾广圻 校勘:《战国策》,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年。
【西汉】刘向 集录,【明】汤宾尹 精选、【明】朱之蕃 详注、【明】龚三益 摘评:《战国策孤白》,崇文书局,2022年。
东周策
一、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1-4为一段落、5-9为一段落)
1、秦兴师临 《太平御览》卷七百五十六引“临”作“于”。 周而求九鼎, 赵与旹(shí)《宾退录》卷五:“东周策首章书秦临周求鼎事,鼎实在西不在东也。岂周王在东,古东周君犹能挟天子以制命欤?不然则错简也。” 《左传》春秋桓公(鲁桓公)二年,臧哀伯曰:“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 《史记·周本纪》:“成王使召公(shào)(官名)复营洛邑……卒营筑居九鼎焉。”周君 姚宏:“周显王,《春秋后语》。” 吕祖谦《大事记》据之,列于显王三十三年。曰:“姚注据《春秋后语》:‘周显王、齐宣王也’。” 苏辙《古史》卷五则系与王赧(周赧王) 。患之,以告严率 。姚宏:“率,名也,当如字。或云力出切。《后语》注。” 鲍彪:“严率,周人”。 严律曰:“大王误忧,臣请东借救与齐。”
译文:秦国出兵西周国索要九鼎,周君非常担心,告诉了严率。严率说:“大王不必担心,我东出去齐国借兵解围。”(文内九鼎的注释,说明九鼎在周天子居住的西周王城内,此篇又是东周篇,所以有误。文内周君、齐王的身份,争议颇多,没法判断谁对谁错,不做深究。)
2、严率至齐,谓齐王 姚宏云:“齐宣王,《春秋后语》”。 鲍彪云:“齐王”是“闵王。” 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画) 姚宏云:“刘、曾、集,一作‘画’(畫),钱作‘尽’(盡)”。 鲍彪云:“画,画其心思,计,犹谋。” 金正炜云:“《左传》哀(鲁哀公)二十六年传:‘君(鲁哀公)请六子画’。杜注:画,计谋。” 于鬯:“按后策云‘为公画阴计’。则‘画’、‘计’二字连读亦通。” 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译文:严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秦国这种行为毫无道义,准备发兵攻打西周索取九鼎。西周国内君臣商量过:‘给秦国,不如给齐国。’”
3、夫 读音:fú,语气词,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或对某事进行判断(《古代汉语词典》)。 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实) 彭翔生云:“按次与上句‘美名’对举成文,自以‘实’字为是。据鲍本作‘宝’,知旧本皆然,而姚氏重校殆据晁(以道)本所改。” 《战国策·秦策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与秦惠王前》:“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 《战国策·秦策四·说秦王曰章》:“是王有毁楚之名,无得地之实也”。 《史记·鲁仲连传》:“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古文内,名和实二字连用的情况非常多,这里应是实(實),而非宝(寶)。)也。愿大王图之!”
译文:让西周国得以保存,只能空得虚名,获得九鼎确是实在得好处,希望大王考虑下。
4、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 鲍彪云:“陈臣思,即后田臣思。凡陈、田皆是齐公族”。 《史记·田完世家》。田臣思索隐《战国策》作“田期思”,纪年谓之徐州子期,盖即田忌也。 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臣‘当作’‘颐(去掉右边页,异体字,打不出来),音‘怡’,与‘期’音相近。” 高诱 注《战国·策齐策》:“田臣思,齐臣。‘臣’亦当作颐(去掉右边页,异体字,打不出来)”。 陈完(前706年-?),妫姓,陈氏,名完,陈与田古音相同,入齐国后,又改为田完,为陈厉公之子,归附齐国,为大夫,谥敬仲,是田齐的始祖及田姓得姓始祖。 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译文:齐王非常高兴,发兵五万,让田忌率领救援西周,秦军退兵而去。
5、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 鲍彪云:“东之齐,解免之”。 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 鲍彪云:“问其路所从出。” 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 鲍彪云:“《礼》(《周礼》)‘遂(农田)上有径(田间的水沟),洫(田间的水沟)上有涂(道路)。径,步道也。寄径,犹言假涂’。” 于梁。” 大梁城,魏国都城。代指魏国。 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 《太平御览》卷七百五十六引:“晖”作“潬”,注云“徒旱切”(古时的发音)。 鲍彪:台名“晖”。 之下,少(沙)海 鲍彪云:“《九域图》开封有沙海,引此”。 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
译文:齐王索要九鼎,西周君又担心。严率说:“大王不必担心,我东去齐国解决这个问题。”严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西周依赖齐国的仗义相助,君臣百姓得以保全,愿意献出九鼎,不知道齐国准备从哪条路运送国。”齐王说:“我准备借道魏国。”颜率说:“不可,魏国君臣早就想得到九鼎,在晖台上、沙海边已谋划许久。九鼎进入魏国,必定无法运出。”
6、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 姚宏云:“《后语》作‘章华之庭’。注云:‘《徐广》曰:‘华容有章华亭’’”。 金正炜云:“按“叶”当作‘华’。‘章华之庭’省称‘华庭’,犹《楚策》之言‘章庭’。《秦策》‘华阳君’,《赵策》作‘叶阳君’。《史记·范睢传》作‘华阳君’。徐广曰:‘华’(華)一作‘叶’(葉)。《汉书·刘向传》亦作‘叶’(葉)。二形相近,易以致误导。”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
译文:齐王说:“我准备向楚国街道。”严率说:“不可。楚国君臣也想得到九鼎,在叶庭中谋划已久。九鼎进入楚国,必定无法运出。”
7、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 弊邑:本国的谦称呼。弊通蔽。 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 姚宏云:“甀”(chuí)一作“瓿”(bù),小口罐子。 耳,可怀挟提挈 怀:怀揣。挟:手拎。挈:胳膊夹着。 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 ,姚宏云:“马逝,曾、集作凫逝”。敦煌本《后语》此句作“兔兴凫逝”。 鲍彪云:“并喻其轻快”。 漓然 鲍彪云:“《集韵》:‘渗流貌’”。 横田惟孝:“漓然,流通无壅塞之貌。《甘泉赋》:‘漓乎渗漉’。” 止于齐者。
译文:齐王说:“我应该从哪条路运送九鼎回齐国?”严率说:“鄙国本来私下也为大王担心。九鼎非醋瓶酱罐之类,可以怀揣手拎起胳膊夹着带到齐国。不是鸟聚鸦飞,兔跑马奔,流水一般快速到达齐国。”
8、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 ,鲍彪云:”挽,引也”(牵引)。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 鲍彪云:“士,一人也。二千五百人为师。徒,步行者”。 吴师道云:“《左传》注:‘步卒七十二人,甲士三人。又:‘百人为卒’。徒,众也。此士卒师徒,亦大概言之耳’”。 器械被具, 鲍彪云:“械,器之总称。被(pī)具,士卒所服用之具。” 所以备者称此。吴师道云:“称此者,彼此均等,犹史(《史记》)言他物称'是'。谓士众赍械具备挽鼎之役者,又且八十一万也”。 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 鲍彪:“‘窃’作‘切’”。 为大王私忧之。”
译文:昔日周攻打殷,得到九鼎。一个鼎需要九万人来牵引。共计八十一万人之众。除此之外还有配合运鼎的士兵走卒、器械盔甲等,数量与此相当。今天大王就算有那么多人力,但是又能从哪条路运九鼎回齐国?我私下因为大王这件事,非常着急担忧。
9、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鲍彪:“言许之而实不与也”。犹:依然。不与:不给。”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译文:齐王说:“你来了几次,亦然不给九鼎给我。”严率说:“不敢欺骗贵国,请速速定下运输路线,鄙国还在为运鼎之事原地待命中。”齐王只能放弃。
二、秦攻宜阳
(1-3为一段落)
1、秦攻宜阳 鲍标云“宜阳”韩邑,属弘农。秦武(秦武王)三年攻宜阳。赧(周赧王)之七年也。 据《汉书·地理志》,故地今在河南省 宜阳县东北。周君谓赵累 东周臣子 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 鲍标云“士之有材武者。” 十万,粟 粮食 支数年,公仲 韩相 之军二十万,景翠 鲍标云“楚将。” 以楚之众,临山 于鬯云“山盖陉山(系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在楚、韩之界。” 而救之,秦必无功。”
译文:秦国攻打宜阳,周君对赵累说:“你认为结果如何?”赵累回答:“宜阳定被攻破。”周君说:“宜阳城方圆八里,文人武将十万之众,粮食支撑数年之久,韩相公仲亦有二十万军队。景翠带领楚国兵马,进军陉山救援,秦国必定无功而返。”
2、对曰:“甘茂 鲍标云“下蔡人,仕秦”。 吴师道云:“‘茂’作‘戊’,后多有。《说苑》作‘戊’,古字通。” 羁旅 鲍标云“《集韵》:羁旅,寓也。”(外来臣子) 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 周公旦,武王(周武王)之弟也,辅成王(周成王),封之于鲁。(攻下宜阳,功绩和周公旦相仿)也 ;无功,则削迹 鲍标云“言不得留。” 于秦 。
译文:赵累说:“甘茂乃外臣,拿下宜阳,则获周公旦之成就。若是无功,定匿于秦朝堂之上。”(甘茂与秦公子樗里疾、公孙郝多有矛盾,据《战国策·秦策二·宜阳不得篇》:“公内攻与樗里疾、公孙郝,而外与韩倗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没有退路)矣。”可以甘茂当时得处境。)
3、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 鲍标云“‘圭’作‘珪’。”(两字通用,执圭,楚国爵位名) ,官为柱国 鲍标云“‘楚卿。”,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 《诗·荡篇》陆德明释云曰:“背,后也。”(待秦军攻破宜阳后) 秦,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 《吕氏春秋·任地篇》高锈注:“慕,思也。” 公之为己乘 《吕氏春秋·贵直篇》高锈注:“乘,陵也。” 秦也,亦必尽其宝。’”
译文:秦王不顾群臣和父兄的反对,坚持攻打宜阳。如果不成功,那就是秦王莫大的耻辱,所以说秦国必定能成功。周君说:“你为我谋划下,该如何是好。”赵累回答:“您可以对景翠说:’将军爵封执圭,官拜国柱,即使赢了这一杖,也无官爵可以进封。若是败了,难逃一死。不如等秦国拿下宜阳再进兵。秦王担心趁其军队疲惫之时攻击,必献宝物。韩相公仲以君为其派兵攻打秦军,亦会献宝。‘”
4、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 献出 煮枣 沈涛云:“按煮枣有三,《史记·高祖功臣侯表》有煮枣侯 赤,索隐引徐广曰:’在冤句。‘此济阴之煮枣也。《汉书·樊哙传》:’从攻项籍,屠煮枣。‘师古谓地当在大河之南,即此煮枣。又《樊哙传》注引晋灼,则清河有煮枣城。……然秦之疆域,皆不得此,此当是秦地易有煮枣者,非清河、济阴之煮枣也。”,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 鲍标云“‘德,恩之也。” 东周 。
译文:秦军攻下宜阳,景翠果然进兵。秦国惧怕,马上献出煮枣城,韩相公仲也献出珍宝。景翠从秦国出得到煮枣城,又从韩相公仲处得到珍宝,对东周十分感激。
三、东周与西周战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为东周谓韩王 鲍标云“‘’韩王‘即’襄王‘。” 曰:“西周者,故天子之国也 考《周本纪录》此事发生于赧王八年之后,赧王已迁都西周,则谓之故天子之国缪也。《周本纪》 :”’故‘作’固‘。“,多名器重宝。案 鲍标云:“’案‘作’按‘,同。” 兵而勿出,可以德东周,西周之宝可尽矣 鲍标云:“’欲韩出兵,故贿之。” 。”
译文:东周国与西周国开战,韩国准备救援西周国。有人为东周国对韩王游说:“西周国,本来时周天子所在之地,有很多名器宝物。按兵不动,既可以讨好东周国,西周国的宝物也唾手可得。”(这里的东周、西周是和战国七雄一样的诸侯国)
四、东周与西周争
东周与西周争,西周欲和于楚、韩。齐明 高锈注云:”齐明,东周臣。“ 谓东周君曰 :“臣恐西周之与楚、韩宝,令之为己求地于东周也。不如谓楚、韩曰:‘西周之欲入宝,持二端。鲍标云:“言东兵急则入,不急则已。” 今东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宝不人楚、韩。’楚、韩欲得宝,即且趣我 鲍标云:“趣,疾也,督使疾战。我,谓:’东周‘。” 攻西周。西周宝出,是我为楚、韩取宝以德之也,西周弱矣。”
译文:东周国与西周国发生冲突,西周国想与楚、韩结盟。齐明对东周君说:"我担心西周以宝物贿赂韩、楚,让两国向东周求地。您不如对楚、韩国君说:’西周国想献宝,两位可以先按兵不动。若东周军队不向西周施压,西周不会轻易献上宝物与两国。‘楚、韩想要得到宝物,定会催促我们发兵西周国。西周国献出宝物,是我们为楚、韩两国得到了宝物,从而讨好了它们,西周因此得到了削弱。"
五、东周欲为稻
东周欲为 鲍标云:“为,谓种之。” 稻,西周不下水 张琦云“河、洛两水,西周皆居上流,然非可壅以专利者。当是坡堰之水,蓄以灌溉者也。” ,东周患之。苏子谓东周君曰 :“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 《伊水注》引“若”作“如”。 一 一,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乃也。” 为下水,以病其所种 。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
译文:东周国想种水稻,西周国不肯放水。东周君非常担忧。苏子对周君说:“请让我出使西周国,让东周国放水。可否?”于是前去见西周君,说:“大王您的计谋错了,今天不放水,反而东周国富裕起来。那里的百姓现在全部只种小麦,其他一律不种。您若是想加害他们,不如放水毁坏他们的庄稼。放水后,东周国又会重新种植水稻,到时候断了他们的水源。如此,则东周百姓都会依赖西周,并且听命于您。”西周君说:“好。”马上放水。苏子也得到了两国的赏金。
六、昭献(鱼)在阳翟
昭献(鱼) 金正炜云:“按《韩策》楚王奉几瑟以车百乘居阳翟,令昭献转而兴之处。” 钟凤年云:“此于彼章似在同时,周即因昭献挟楚以相韩,故令相国往也。” 《史记·韩世家》:“《甘茂于昭鱼遇与商于》。索引:“《战国策》称为昭献。” 陈直《史记新证》云:“昭鱼,《战国策》原本因作‘䱷’,正如《周礼》‘鱼人’作‘䱷人’,其形类于‘献’字,因而致误,当以《史记》为是。” 在阳翟,周君将令相国往,相国不欲。苏厉为之谓周君曰 :“楚王与魏王遇 会晤 也,主君令陈封之楚,令向公之魏:楚、韩之遇也,主君令许公之楚,令向公之韩。今昭献(鱼)非人主也,而主君令相国往;若其王在阳翟,主君将令谁往?”周君曰:“善。”乃止其行。
译文:昭鱼在阳翟,周君准备派相国前往,相国不想去。苏厉为他像周君说:“楚王与魏王会晤。您派陈封出使楚国,派向公出使魏国。楚王与韩王会晤。您派陈封出使楚国,派向公出使韩国。今天昭鱼并非国君,您派相国前往。若是其国君到了阳翟,您又准备派谁前往呢?”周君说:“好。”停止了此次派遣。
七、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周恐假之而恶于韩,不假而恶 姚宏云:“《史记》两‘恶’作‘畏’” 于秦。史黡 姚宏云:“一作‘史厌’。” 谓周君曰:“君何不令人谓韩公叔 鲍标云:“公孙,韩公族。” 曰 :‘秦敢绝塞 鲍标云:“绝,横渡。塞,障也。为垣垒以遮止邻国往来。” 《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曰》高注云:“塞,隘楚也。” 而伐韩者,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重使使之楚,秦必疑,不信周,是韩不伐也 。’ 姚宏云:“不受秦伐。”又谓秦王曰:‘韩强与周地 ,将以疑周于秦,寡人不敢弗受。’秦必无辞而令周弗受,是得地于韩而听于秦 《周本纪》索引云:“‘听于秦’,‘听命于秦’”。 也。”
译文:秦借道周国攻打韩国,周君担心借道会得罪韩国,不借道又会得罪秦国。史魇对周君说:“您为何不对韩公叔说:‘秦国敢横渡险隘来攻打韩国,是出于对周国的信任。您何不割让土地给周国。然后派重要使者出使楚国。秦国必然生疑,不信任周国,从而不会攻打韩国。’又对秦王说:‘韩国强行割让土地给周国,以次让秦国不信任周国。实在不敢不接受。’秦国必然没有理由不让周国接受韩国割让的土地,从而既得到了韩国的土地,又听命于秦国。”
八、楚攻雍氏
楚攻雍氏 韩邑,今河南省 禹州市东北。 周粻 鲍彪云:“‘粻’,食米也。时秦救韩,周以米粮饷之。” 秦、韩,楚王 鲍彪云:“‘楚王’即‘怀王’。” 怒周,周之君患之。为周谓楚王曰:“以王之强而怒周,周恐,必以国合于所与粟之国,则是劲王之敌也。故王不如速解周恐。彼前得罪而后得解,必厚事王矣。”
译文:楚国攻打韩国的雍氏,周国用粮食资助秦、韩。楚王为此迁怒周君。周君非常担心,有人谓周君对楚王说:“大王以国力强盛而迁怒周君,周君害怕,必定会举国之力和秦、韩联合,这样反而加强了大王的对手。大王不如快速解除周君的担忧。周君之前得罪了大王,现在得到原谅,必定更加殷勤侍奉大王。”
暂时分享到这里,后续的慢慢更新, 工程量实在浩大,以后每周更新一篇频率,篇幅不定。内容尽力做到最好。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