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图书馆:路易●艾黎与山丹培黎图书馆

山丹县清泉镇文化街上,坐落着一块占地6000平米、座西望东的古香古色的中式传统院落,院内松柏四季常青,环境幽静典雅。这里就是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和山丹培黎图书馆的所在地,一年四季,常有大批游客或读者前来光顾,优美的环境、精美的藏品、丰富的藏书常常使他们流连忘返。一条水泥砖铺就的小径将院落一分为二,大院南部是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主展馆是一栋座北望南的硬山单檐二层小楼,展馆前面矗立着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路易.艾黎先生的半身塑像,塑像正北面30米处,松柏掩映下,坐落着一栋青砖平顶建筑,门额上方一块巨大的匾额引人注目,“山丹培黎图书馆”几个大字遒劲有力,落款是已故著名作家周而复。这栋平房建筑便是山丹培黎图书馆。

山丹培黎图书馆

抬步进入图书馆,会发现外表看似平常的建筑,内部却是曲径通幽、别有洞天。进入大门,是一间面积约8平米的前厅,左、右及正前方各有一门。右面是面积50平米的期刊室,陈列着数百种国内最新期刊。左面是面积60平米的借阅室,整齐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分门别类的新书,读者可以从这里挑选借阅到自己心仪的书籍。从借阅室西侧的小门进去是文献室,文献室上下两层,主要收藏艾黎捐赠书籍和山丹地方文献,以及1300余册珍贵的山丹古籍善本。借阅室西北角又有一小门,直通书库。书库面积200平米,分上下两层,每层高2.5米,藏书容量是6万册,这里是图书馆的核心部位,置身于一排排摆满不同年代出版图书的书架之间,仿佛身处茫茫书海,满室墨香令人陶醉。原路返回至前厅,向北走即进入图书馆大厅,大厅呈正方形,面积180平米,偌大的房间四壁无窗,却依然光线充足,丝毫感觉不到压抑和阴暗,奥秘在屋顶上整齐分布的12个直径2米的圆形天窗,天窗外部是凸出的玻璃罩面,防雨透光。大厅正面,安放着一名年轻外国人的半身塑像,和院中的艾黎塑像脉脉对视、遥遥相望。这便是艾黎先生的挚友、前山丹培黎学校教导主任、英国人乔治.艾温.何克。大厅安静明亮,塑像庄重肃穆,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息在大厅的每个角落流淌。大厅东侧有两扇双开门,分别是读者自习室和电子阅览室;大厅北侧也有两扇双开门,分别是少儿阅览室和会议室。少儿室的墙壁、书架及桌椅的装饰都充满童趣,孩子们在里面或静静地看书,或跟着老师兴致盎然地做手工、玩游戏。推门进入会议室,发现会议室西侧又有一门,走过一条狭长却并不逼仄的走廊,是两间办公室和一间采编室。走廊尽头,紧挨采编室的部位,又有一门通往书库,和前面的借阅室相通。整个图书馆建筑面积1008平米,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回环往复,精巧适用,令人不得不感叹当初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山丹培黎图书馆修建于1984年,是河西走廊第一座县级标准化图书馆。它的建成,凝聚了艾黎先生及老一代培黎师生对何克的深情厚谊和对山丹的无限眷恋。

1982年,已是85岁高龄的路易.艾黎先生不顾年迈体弱,自北京专程前来山丹,参加为他捐赠的文物而兴建的“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开馆剪彩仪式。这是这位老人自1956年离开山丹之后,第四次来山丹了。故地重游,热情好客的山丹父老和阔别多年的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培校老学生,令老人心情格外激动,使他又想起了在山丹度过的那些难忘的峥嵘岁月。剪彩仪式结束之后,艾黎走访了几名在山丹的老朋友,看到这些老弟兄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看到山丹各行业的发展建设新成就,艾黎倍感欣慰。山丹的行程结束之后,艾黎和他的学生们返回兰州,参加一个培校老校友聚会,这是建国三十多年后他们的第一次聚会。光阴荏苒、世事沧桑,大家的心情都格外激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这欢乐的时刻,大家不约而同地怀念起前山丹培校教导主任何克先生。屈指算来,何克离开他们已经快四十年了!有人提议,现在山丹已经建起一座“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为纪念何克先生逝世四十周年,在山丹再兴建一座图书馆,两馆双璧,交相辉映,也算佳话一段!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艾黎的高度赞同,并随即投入实施。

静谧的院落

乔治.艾温.何克(George Alwin Hogg,,1915—1945),1915年出生于一个英国中产家庭,1937年以文学学士学位毕业于牛津大学,不久随其姑妈作环球旅行,1938年以美联社记者身份到中国战场采访,之后在汉口经史沫特莱介绍与路易.艾黎相识。当时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极为艰苦的时候,何克在中国通过大量的走访,亲眼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丧心病狂的侵略行径,和中国人民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敌斗争。尤其是他通过在延安、晋察冀边区等地的走访,被那里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并有幸受到了聂荣臻、朱德等人的接见。富有正义感的他,选择了站在中国劳苦大众的一边,并决定为这些可爱可敬的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1941年春,何克被“工合”西北办事处派到宝鸡双石铺任培黎学校第九任校长。他性情活跃,性格开朗,全身心投入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同时,他还用手中的笔,积极向西方宣传中国的抗日斗争。他的著作《我见到了新中国》,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发行。1945年3月,学校受时局所迫迁至甘肃山丹。非常不幸的是,何克于7月22日因破伤风与世长辞,年仅30岁。万分悲痛的艾黎将他的好友葬在山丹弱水河畔,这位不远万里前来参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青年,从此便长眠在山丹这块热土上。新中国成立后,每年都有大量中外友人前来山丹,怀念这位优秀的战士。1984年,艾黎撰写《从牛津到山丹——乔治.何克的故事》一书,介绍了何克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称赞何克是“由中国革命的鲜血和热情浇灌的一棵幼小树苗,长成了坚实的大树。……他是中国人民和英国人民之间的纽带。他的英名是永存的。”

艾黎对他的这位战友的怀念是真挚的、深切的,这也是他离开山丹后数次故地重游的缘故之一吧!如今培校老校友的提议,又激发了这位老人的激情。1982年9月他回到北京后,立即向中国人民对外友协正式称述动议,并迅速得到了积极回应。甘肃省、地、县政府也是高度重视,立刻组织力量,投入实施。图书馆从酝酿到建成,仅用时两年。

在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艾黎及培校老校友投注了大量心血和热情。艾黎写信发往世界各地的朋友,告诉他们这一消息。在英国的何克家属、曾在山丹工作过的外国教师、培校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等,闻讯都积极捐款捐书。尤其是艾黎先生,将向图书馆购书作为他的一项常年性义务,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忘到当地新华书店购书并将书寄往山丹,仅图书馆建设期间的两年里,他就向图书馆捐书2400多册,其中有数册书上面还有如王震、艾青等名人的珍贵题词。可以说,山丹培黎图书馆的建成,寄托了艾黎及培校老校友对何克的无限怀念和对山丹美好未来的殷切期望。1984年9月2日,艾黎先生又一次专程前来山丹,参加“山丹培黎图书馆”开馆剪彩仪式。这是这位老人的最后一次山丹之行,三年后的1987年冬天,这位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西兰老人与世长辞。艾黎逝世后,尊他生前所嘱,他的骨灰一部分葬在他的挚友何克的墓旁,一部分洒在他曾经奋斗过的山丹四坝滩上。艾黎,将他的全部都奉献给了山丹。

艾黎为山丹赠送图书和收藏文物

时光荏苒,自建成至今三十多年的时光里,山丹培黎图书馆在社会各界的亲切关怀和广大读者的热心支持下,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图书馆藏书量已达13.7万册,被评定为国家三级标准图书馆。图书馆以其丰富的藏书、宁静的环境、优雅的气息,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山丹儿女,前来图书馆汲取知识、陶冶情操。山丹培黎图书馆,已经成为山丹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心灵的栖息之地。

少儿室阅读的孩子们

盛夏季节,图书馆院内浓阴匝地,凉风习习。每个匆匆前来图书馆借还图书的读者走过艾老和何克的塑像旁,都不禁驻足凝视,向这两位敬爱、伟大的逝者,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和最深切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