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奖学金答辩问题:答辩结果揭晓
投票结果前十名
(以下顺序不代表票数顺序,按照院系顺序排列。此结果不作为最终获奖结果,仅作为特等奖学金评选的参考材料提交校务会议,最终获奖名单将由校务会议审议确定后在校内信息门户公示。)
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本科生)
投票结果前十名
序 号
院 系
姓 名
1
精仪系
郝海清
2
车辆学院
许洲诚
3
电子系
高义淮
4
计算机系
刘松铭
5
集成电路学院
黄思语
6
化工系
沈亮
7
物理系
郭雨尘
8
人文学院
李润凤
9
新雅书院
李镇尧
10
行健书院
李子曦
注:名单按照院系顺序排列。
现在,一起感受答辩风采!
以下按答辩顺序排序
经管学院—赵淳
答辩语录:匠心与热情体现在我为人为学的方方面面,成为了我精神世界的师承与追求。我愿始终恪守,上下求索,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在园子里的第五年,我的心境与以往大不相同,我感到无比的平静和幸福”, 作为一位八字班学长,赵淳以这样一句话开场,抹去了所有的荣誉和标签,选择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
四年前的《经济学原理》最后一课上,赵淳被PPT上的“匠心与热情(Craft and Passion)”吸引和影响,开始忠实地追求与践行这种被老师称作经济学家最重要的品质,这也成为他用四年时间不断建构的自身精神世界的秩序。
大一暑假,他前往重庆奉节进行社会实践,透过这扇窗窥见中国经济的基层,萌生了研究中国一般性问题的兴趣。大二,他借助全国调研数据研究家庭资本和不同教育资源对教育成就获得的影响。在科研初探中,他领悟到:所谓匠心,正是关切社会之心。
匠心之外,则是矢志不渝的热情将他的灵感与想法转化为对社会的影响。在针对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中,赵淳克服了周期长、难度大等问题,坚持自主构建数据库和实地走访求索,完成了一次对自我的挑战,并在校级“挑战杯”中获得特等奖。他还在同芝加哥大学何治国教授团队合作构建数据库的过程中,感受到向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这一份热情,也延续到赵淳的学习科研之外,他先后担任班长、学生经济学会副会长、助教,尽其所长分享经验、合作科研。
“最纯粹、学术志向最坚定”,是高峰老师对赵淳的介绍词。而在赵淳的自述中,纯粹的初心、坚定的热爱也贯穿始终。从启蒙尝试,到接触严肃研究,到建立国际学术视野,他展现出青年研究者的风采与使命——带着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态度走下去,努力做到学术科研与家国情怀的结合,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结合。
个人简介
男,经84班,入选“星火计划”十四期。曾获蒋南翔奖学金、综合优秀奖学金、社会实践优秀奖学金、经管学院优秀学生干部。曾获清华大学第38届、第39届“挑战杯”特等奖,第11届首都挑战杯一等奖,第17届全国挑战杯三等奖。曾赴芝加哥大学访问1年,从事中国问题研究。曾入选2021年度学推计划“未来学者”专项。
人文学院—李润凤
答辩语录:一场升旗仪式,从主楼到旗台要走27级台阶。一年支教,从清华园奔赴西部,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一个投身祖国外交事业的理想,我正在追逐的道路上,在肩负时代重任中行胜于言。
尽管李润凤同学身着黑色正装,但正如介绍人邓宇老师所说,她身上所闪耀着的,是红黄蓝三原色组成的丰富色彩。
红色,是五星红旗下,坚守的身影。大一刚入学,李润凤就加入了学生国旗仪仗队,在队两年半,她参加升降旗200余次,踢过上万动正步,并成为了队史上首位女生队长。沐晨光,迎朝阳,李润凤在讲述这样的生活时露出灿烂的微笑,那份光荣与热爱,深深融入在她的人生底色之中。
黄色,是黄土高原上,扎根的情怀。李润凤动情地讲述着自己在文安驿支教的经历,被“山那边的世界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而深深触动,因而坚定地申请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并成功入选成为支教团的一名志愿者。以热情勤恳与专业知识为振兴乡村教育贡献力量,是李润凤真挚的理想。
蓝色,是蓝色星球上,对话的理想。英语专业的她辅修国际关系,研究生阶段则将在外交学深耕,身处于今天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祖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李润凤的选择。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李润凤曾作为《致敬人民》环节的演员,与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并肩向前,像这样“走向世界、对话世界”正是她的心之所向。
红黄蓝,是世界的三原色,也是李润凤在追逐梦想、奔赴时代的道路上,迸发出的亮丽人生色彩。
个人简介
女,英92班,入选共青团中央“扬帆计划”。现任校团委组织部骨干培训组组长,曾任英92班团支书、行健书院团工委副书记、清华大学学生国旗仪仗队队长。曾获学业优秀奖学金、社会工作优秀奖学金、人文学院院长奖学金二等奖、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清华大学先进个人、清华大学学生优秀社团个人(会长)。曾担任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致敬人民》演员,作为学生代表参加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
化工系—沈亮
答辩语录:但是,业内共识就意味着正确吗?我一定要寻找到其中的真理,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辞!
“学业优异、敢于创新、担当作为”,化工系王玉军老师用三个关键词简短地介绍了沈亮同学,正如他给人的初印象,有些严肃板正。而他展示的第一页幻灯片上,也赫然显示着公式图表,此时观众也许以为要听一场艰深的科研讲解,但画风一转,实则是一出有趣的单口相声。
在沈亮同学的讲述中,我们听到的不是那些陌生的公式术语,而是一个热血少年不囿于常解、打破常规的历险记。遍览领域内的多篇文献后,他发掘了自己对锂硫电池中多硫负离子性质的研究兴趣,但在推进过程中,却深陷瓶颈——为什么实验现象完全不同于教科书中任何一种经典假设?有没有可能传统认知存在偏差呢?业内的共识真的正确吗?他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我一定要寻找到其中的真理,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辞!”
带着不屈的信念,沈亮同学为此付出了卓绝的努力。他主动选修能源材料课程、自学国外研究生课本、连续两个月每天去分析中心测试……“终于,我拿到了决定性证据!”讲到这一时刻,只见他用力一挥手中的翻页笔,屏幕上出现一张表情包——导师微笑竖起大拇指,“整挺好。”在挑战传统认知的过程中,沈亮收获了快乐,也希望将这份快乐传递下去。因此,他担任了化工系学生科协主席,注重同学们的基础科研技能培养;还举办了第一届自由能杯,并带领化工系同学夺得挑战杯。
首次提出并验证了多硫化物正离子的存在,这一非同寻常的发现成为了指引他前行的一道光。此后,沈亮将继续在锂硫电池领域深耕,坚定了为国家储能大计、双碳战略服务的科研志向,“做一块为祖国持续发电的电池!”
个人简介
男,分9班,入选“星火计划”十五期。现任化工系学生科协主席,曾任化94班班长、分9班班长。曾获国家奖学金、综合优秀奖学金、清华大学优秀共青团员。曾获清华大学第40届“挑战杯”特等奖,中国大学生动力电池创新竞赛全国铜奖、最佳科普奖。
建筑学院—黄超逸
答辩语录:在乡村实践中触摸民生百态,思考建筑设计价值,在广厦楼宇间融合学科视角,探寻建筑设计前沿,不负“学好建筑,建设中国”的使命担当。
“你觉得你与其他优秀同学相比最特别之处在哪里?”面对评委老师的“灵魂拷问”,黄超逸谦逊地笑了笑,“大家都很优秀,我认为自己最特别的是将社会实践、社会工作与专业探索结合起来。”
事实上,三年来,黄超逸也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2020年,张弘老师第一次在浙江大陈岛乡村振兴工作站见到黄超逸,就对他的热情和思考印象深刻。三年以来,每一个寒暑假,黄超逸都会“回到”乡村,也一步步从团队的参与者成长为有想法、有热情的引领者。他曾在渔舟畔调研访谈,在村舍间构想方案,推动大陈岛乡村振兴工作站节点设计最终落成。后来,黄超逸也因此获得当地“荣誉村民”,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拜万人师、谋万家居”的信念。
作为建筑学院实践组负责人,他也以另一种方式服务实践——全周期、全天候组织60余支队开展实践活动,覆盖1100余名队员,足迹达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78座村庄,其中14个支队获校级奖项。同时,他担任毛概实践助教,将自己的思考和热情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从亟待振兴的乡村归来,他投身行业前沿实习,扩展专业视野,试图将最新的技术可能与最多人的期望铆接。在实习中,他权衡北京首都形象与用地条件,利用编程技术赋能参数化设计,先后提出25种方案推敲比选,其设计从16个大型设计单位中脱颖而出。
“入学之初,我对未来充满困惑,庄惟敏院士曾勉励我:‘问问自己喜欢什么,寻找自己对建筑的感觉’。”三年间,循着‘乡野’与‘广厦’的线索,黄超逸逐渐找到了这种感觉——他在乡村实践中塑造的价值观、设计观,成为了他探寻建筑设计前沿的基石,他又将此间习得的能力运用于乡村,并致力于在未来将作品建设在祖国大地上。
个人简介
男,建92班。现任建筑学院团委实践组主任,曾任建92班长、建筑学院团委实践组组长。曾获综合优秀奖学金、社会实践优秀奖学金、学业优秀奖学金、清华大学优秀共青团员、2021大学生计算机三维建模设计竞赛二等奖。
行健书院—李子曦
答辩语录:于基础学科中强学业学风之基,于前沿课题探索中强科研创新之基,于书院文化从游中强社会责任之基。
李子曦是答辩候选人中唯一的0字班,也是强基书院成立以来的第一批学生。介绍人李俊峰老师提到,被行健同学们打趣称为“大爹”的李子曦曾在讲台上神采飞扬地讲述着对“强基是什么”的理解。
“初学难解数学意,再悟已是力学人。”他的强基故事始于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体验:数分高代张量三门连B,实验屡屡受挫,难得要旨,他曾怀疑自己,但又不断坚定信心。三小时难解的有理标准型,10次也不成功的实验设计,最终都成了他的“强基之石”。当他在之后的课程学习中对有理标准型信手拈来,轻松实现从B到A的跨越时,当他的科研成果成功发表时,他明晰了——“强基就是要夯实基础。”
强基之路始于学业与科创,拓于服务与责任。在“差不多得了”的风气出现时,他担任“三驾马车”,带领同学践行“强基有我,我必强基”的口号;在受益于“大鱼”的前导后,他作为“中鱼”为学弟学妹指引方向;在学习之外,他投身志愿服务,250+志愿工时是他行动的勋章。
这个回答每位评委问题时都会笑着说“好嘞”的0字班男孩,正从“小鱼”成长为“中鱼”,和其他“游鱼”一起,奋力游向更广阔的天地。
“于基础学科中强学业学风之基,于前沿课题探索中强科研创新之基,于书院文化从游中强社会责任之基。”——这是他对“强基”的定义,也是他对“大学”的定义。
个人简介
男,行健-水木01班,入选“星火计划”十六期。曾任行健-水木01班团支书、行健书院学生会(筹)体育部部长。曾获综合优秀奖学金、科技创新优秀奖学金、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曾获清华大学“挑战杯”二等奖、最佳新秀奖,清华大学未来兴趣团队“优秀科技之星”,曾入选2022年度学推计划“未来学者”专项。
计算机系—刘松铭
答辩语录:像一个三岁小孩,沉迷在科研的世界中,这就是热爱的感觉。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刘松铭,那就是‘高’。”在介绍人朱军老师说出这样的形容时,台下发出窸窸窣窣的笑声。朱军老师接着解释说,一是因为刘松铭身高很高,有1米91;二是绩点很高,3.99的绩点,稳定位于年级第一;三是学术水平很高,大二就在计算机系统领域最高水平的全国赛事“龙芯杯”中获得唯一的特等奖。
在诸多“高”title之外,我们还看到了一个热心助学的刘松铭。大二那年,站在计算机和数学交叉口的他,想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就是身边同学们的学习问题。于是他加入了答疑坊,为了给同学们更好地答疑,到现在为止他已经重新学习了四遍微积分。热爱至深,大三那年他成为答疑坊负责人,带领团队在“质”和“量”上取得突破,甚至还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参与开发了线上答疑小程序,截至昨天,小程序使用人数已经突破六千人。
在求学和助学之外,刘松铭更是一个实打实对科研和探索新知充满热爱的人。结合自身数理基础和化学竞赛背景,导师朱军为他推荐AI for Science课题,刘松铭引入神经网络求解偏微分方程。科研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推导公式和建立模型都很顺利的情况下,后续的实验结果却比前人最差的方法还要差。面对一个可能出错的数学公式,刘松铭整整一个月毫无头绪。直到一天晚上,刘松铭沮丧地来到答疑坊,一位同学问了一道指数函数的题目,顿时让他灵光一闪,并尝试在公式中使用指数函数。最终,实验结果超出预期,该方法的误差显著低于其他方法。正是这样的科研成果,让刘松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CCF A类会议NIPS上发表论文,并申请了两项国际专利。
答辩最后,他提到自己在清华最幸福的时刻,是在一个惬意的午后,推开实验室的大门,做着热爱的科研。未来,他也将保持这份从容,继续在AI for Science领域深耕。
个人简介
男,计91班,入选“启创计划”八期、“星火计划”十五期。现任清华大学紫荆志愿者、计算机系学生科协技术顾问,曾任清华大学学习发展中心答疑坊队长。曾获国家奖学金、综合优秀奖学金、商汤奖学金、清华大学优秀共青团员。曾获第五届“龙芯杯”大学生计算机系统能力大赛团体特等奖、清华大学第39届“挑战杯”个人二等奖、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团体Finalist(特等奖提名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复赛)团体三等奖。
社科学院—胡竞天
答辩语录:用大数据叩问世界,我在研究中感受到让自己进步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社会情怀的洞察力,是科学精神的解析力,我想,更是全球治理中文理渗透的合力!
谈及国际关系,这个看起来谁都能“讲几句”的学科,其实并不简单。在社科学院的三年,胡竞天愈发认识到社会情怀和科学精神在其中的重要性。
胡竞天发现“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不总是顺利的,会受到武装冲突等影响。目前,学界对其预测不精细、较笼统。大一春季学期,胡竞天在梳理清自己的思路后,走进国际关系系陈冲老师的办公室,畅谈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与老师深度交流后,文科出身的他开始从零学习大数据、机器学习,夯实统计分析基础,学习统计软件,选修方法课程10门并在多门专业课程中取得A+的成绩。
经过一年多的沉潜厚积,胡竞天基于机器学习框架建立起冲突预测模型,在精细度、准确度上,超越了目前可以见到的几乎所有预测方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关领域的A+期刊《国际政治科学》上。介绍人孙学峰老师提到,他见证了无数清华学子的优秀,但胡竞天也在刷新他对清华本科生卓越的理解。在他看来,胡竞天大三的研究已经接近博士生的水平了。
观照现实的学问,也教会胡竞天做有温度的人,从附近到远方,都“绝不冷漠”。在社会实践中,他与伙伴积极为当地提供政策建议、形成参考方案;在担任社科学院学生科协主席时,他搭建了清华风格、社科特色的本科生调研交流与成果转化平台——首届“涉世有声”田野调查大赛;班团集体、书院团工委等也都留下了胡竞天踏实的脚印。
一面在“高大上”的学术道途上下求索,一面在市里街坊间的烟火气中寻找治理方案,一面为琐碎又可爱的社会工作深夜冥想……一作高水平发表、“未来学者”、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学生代表等高光时刻背后,是他1%的灵感和99%的汗水。
评委提问他的研究是否能够得出确定性的结论,胡竞天回答,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事实上,在当下这个时代如何理解不确定性,也是胡竞天在学术与生活中不断尝试回答的问题。
个人简介
男,社科93班,入选“星火计划”十五期、“林枫计划”九期。现任社科学院团委委员、学生科协主席,曾任社科93班班长、行健书院团工委组织与办公室组长。曾获综合优秀奖学金、科技创新优秀奖学金、社会工作优秀奖学金、国际关系学系谢炳奖学金、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清华大学五星级紫荆志愿者。曾获清华大学第四十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入选2022年度学推计划“未来学者”专项。曾任国际关系定量分析基础、社会科学的空间分析(研究生课)课程助教。
土木系—覃思中
答辩语录:土木在途,人生此处。架便民利民之桥,将理论研究落到实处。
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座桥,该如何起手搭建?今天下午,来自土木系的覃思中同学先拆解后归一,讲述着他这三年里搭建起的“人生之桥”。
在覃思中看来,学业是桥基。面对土木专业发展的瓶颈,覃思中选择在其中寻找机遇,结合计算机的研究方法发现土木的更多可能。桥基之上,需要坚实的桥墩,作为一名“非典型”科研人,覃思中始终将服务同学挂在心头。担任科协主席期间,他为同学们提供机会和平台,实现“五赛八星”的好成绩。
走出校园的“水面”,需要一座桥跨将理论与实践相连接,让想象落地。当被提问如何用一把尺子衡量自己时,他坚定地说:“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脚踏实地,真正发挥积极作用。这就是我心中的那把尺子。”从“小桥”走到“大桥”,他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创新。覃思中坚持做“有用的东西”:抗震过渡竹屋、方舱医院污染物扩散研究、破损桥梁因地制宜优化设计……他在一次次社会实践中让理论落地生根,将前沿技术融于实际工程,将惠民工程落到实处。面对科研路上的坎坷,覃思中“没有设备就做设备,没有算法就做算法”的魄力令他的介绍人陆新征老师至今仍印象深刻。
在人生之桥的架设路上,覃思中对茅以升先生的“奋斗”之桥一言深以为然,土木人的情怀时刻提醒他不忘初心,执着坚守,借“奋斗”之桥横渡人生的深谷洪涛。所学为土木,所系为家国。将自己的人生奋斗之桥与便民利民的幸福之桥协同共建,是覃思中的人生信条。
个人简介
男,土木93班,入选“星火计划”十五期。现任土木工程系暨建设管理系学生科协主席,曾任土木93班组织委员、文艺委员,清华大学创客空间社团骨干、常务副会长。曾获综合优秀奖学金、社会实践优秀奖学金、“一二·九”之星。曾获第四届“茅以升公益桥——小桥工程”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担任队长)。
新雅书院—李镇尧
答辩语录:我从走出自己,到共情他人,再到走上今天的讲台。这是我的“奇迹”,它真实发生在我们这所春风化雨乐未央的学校!
李镇尧说,自己的分享是“一个普通清华本科生的成长故事”。之所以称之为普通,是因为在大一上学期,初入大学的他低估了学业专业的难度,两门必修课微积分A和工图只有1.6的成绩,绩点更是落后一大截。也因如此,大一下的他与二学位和各项培养计划失之交臂,李镇尧一度陷入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甚至产生了心理问题。
在被评委问到如何面对心理上的受挫时,李镇尧将“自我救赎”总结为做三件事。一是自律地运动,即使在新雅书院高强度的专业课任务下,李镇尧依然坚持每天两小时的锻炼、月均跑步150km,体育课全部4.0,并作为校健美队主力获得首高团体冠军。二是爱好,他热爱京剧,作为校艺术团京剧队副队长,忘情的排练让他忘却烦恼。三是自信和韧性,他会在迷茫时审视自己、审视当下,不断追问自己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不断的自省中,李镇尧意识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身边的社会问题,并在此驱动下学习PPE专业。在PPE专业,他的学习成绩逐渐走向正轨,李镇尧也成为了PPE专业建立六年以来第一个全部专业课4.0的学生。此外,他还在辅修经济时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学术论文,通过田野调查为政府部门撰写研究报告。
“他是清华通识教育的受益者,也是一名富有勃勃生机的同学。”这是介绍人赵嘉路的感慨。学习之余,走出“困境”的李镇尧想为身边的同学做点什么。在赵老师的指导下,他发起了“新生心理适应与追踪项目”,围绕项目计划、招募人员、心理培训、定期访谈,积累了200多万字的信息,并得到了学校诸多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与大力支持。交换期间,他带着问题找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青年心理的Peace教授,完成了新加坡同类项目的助研。
当项目模式逐渐成熟,李镇尧又开始积极推进项目走进更多院系,他充满感慨地说道:“一年后我毕业时,希望项目真的可以为学堂路上嗖嗖骑行的学弟学妹们‘遮风挡雨’。”
个人简介
男,新雅93班,入选“薪火计划”十三期。现任校团委志愿中心办公室组长,曾任土木83团支书、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京剧队副队长、集中班成员、清华大学五星级紫荆志愿者、北京市海淀区三星志愿者。曾获蒋南翔奖学金、好读书奖学金、综合优秀奖学金。曾作为健美队(C类体育代表队)队员获第十七届首都高等学校健美健身锦标赛团体冠军。曾公派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换。
精仪系—郝海清
答辩语录: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业精于勤,研精究微。很荣幸与大家分享我在清华园里思考成长的故事。
答辩开始,郝海清走到讲台中央,笃定地深鞠一躬。在清华园的三年,他的每一步都如这样踏实而坚定。
郝海清最初的成绩并不突出,在大一上只排到年级第11名。“清华学生是全国最优秀的,你比不过别人也很正常,”郝海清在入学前打了很充分的预防针,因此对这个成绩颇为满意。然而他知道,这并不是自己拼尽全力的结果。内心小小的愿望一点点地驱使着他再努力一点,再进步一点。之后的一个学期中,郝海清所有课都取得了4.0的成绩。“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他用这句古语总结自己大学的学习之旅。
成绩上的进步给予了他直面学业、科研上一切困难的勇气与毅力。在大二秋季学期,郝海清报名参加了精仪系王波老师课题组的SRT,参与光纤网络信息感知方面的研究。郝海清想做一点独立的工作,却苦恼于没有想法。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他发现实验结果总会受到谈话声音的干扰。这让他意识到,在光纤入户的背景下,重要场所中的光纤都有可能成为“窃听者”的工具。紧接着,他与团队针对这一隐患给出了便捷可行的规避方案。围绕以上结果,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光学领域著名期刊《Optics Express》上发表论文。他的科研经历让他对科学研究的价值、精仪系的战略位置与时代使命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学业科研之余,郝海清也通过社会工作服务同学,不断成长。担任精仪系学生科协主席以来,他充分发挥学生科协在“第二课堂”育人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系统性科创培训,助力同学自主完成“挑战杯”级别的作品,点燃精仪系的科创氛围。
从树立自信、直面挑战,到探索世界、发现未知,再到开创体系,服务同学,郝海清始终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以过硬的专业素养、坚定的学术志趣和广博的服务情怀,肩负起时代使命。
个人简介
男,精93班。现任精93班团支书、精仪系学生科协主席,曾任精93班学习委员。曾获综合优秀奖学金、科技创新优秀奖学金。曾获清华大学机电设计大赛二等奖、清华大学第40届“挑战杯”三等奖。
车辆学院—许洲诚
答辩语录:做有美感的工程创新,用艺术拥抱时代,用专业回报国家,将音乐的脚印留在科创的沃土上。
2009年,电视机前8岁的许洲诚与军乐和军车相见,心中许下“用军乐为祖国庆生,学车辆报效祖国”的誓言。2019年,许洲诚以单簧管全国第一的成绩考入清华,与军乐和车辆再相逢。怀揣音乐,开启了他“乐”红“乐”专的大学生活。
好像每一份充满热情的征程都以灰头土脸开篇。给信心满满的许洲诚当头一棒的是入学的第一次考试,并不优异的成绩让他怀疑作为艺术特长生的自己是不是真的能解决汽车发展的难题。幸运的是,军乐始终伴他左右,乐队的集体自习和苦修一般的居家学习给了他再次出发的勇气,他的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
经此一励,音乐彻底走入他的学习与科研生活。快板中的情感启发出低温充电的新乐章,合奏的分频唤醒中频脉冲的硬件实现,音乐与单簧管成为他科研学习中最佳的前行伙伴,激励和引导他不断在专业上攻坚克难,将充满美感的艺术脚印留在工程创新的沃土上。
“一枝独放不是春,能独奏亦能合奏”,在各个集体中的合作也令他成长颇多。他坚持每周用2-3小时指导乐队中零基础的同学学习单簧管,而乐队同学又成为他一同做科研项目的队友。
他谨记军乐队“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努力向同学普及艺术之美,带班级同学一起向上,在更多人心中点燃向美而行的火种。
那个对着阅兵式敬礼的小孩带着他的单簧管一路走到现在,在艺术的美好中寻找科研的灵感,在园子里奏响了属于他的故事。“用艺术拥抱时代,用专业报效国家”,许洲诚始终在路上。
个人简介
男,车辆93班,入选“星火计划”十五期。现任车辆93班团支书,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军乐队首席、曾任副队长,清华大学科创中心兴趣团队组组长、清华大学未来汽车兴趣团队理事长,曾任车辆93班学习委员。曾获国家奖学金、综合优秀奖学金、文艺优秀奖学金。曾获清华大学第40届“挑战杯”一等奖(一作)、第11届首都挑战杯“科技冬奥”专项赛二等奖(一作)、清华大学第39届挑战杯二等奖(一作),以共同一作和二作发表两篇学术论文。
电子系—高义淮
答辩语录:我的梦想很简单:用最前沿的电子信息技术,让科幻世界的天马行空,照进现实。
高义淮的介绍人是汪玉老师,评委提问“未来你会怎样超越他?”他说,自己想凭借扎实的数理基础去助力更多科幻想法成为现实。在答辩现场,他也讲述了在电子系追求‘科幻梦’的点滴成长轨迹。
这场科幻梦从小时候便埋下了种子,而来到电子系,是高义淮靠近梦想的一大步。然而第一次参加清华大学电子设计大赛,高义淮就以失败告终,甚至连复赛都没打进。但他没有放弃,除了精进专业课程学习,他还选修了数学双学位,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他也在大量科创赛事中锻炼工程能力。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高义淮又参加了来年的电子设计大赛,在通宵的调试和对每个控制参数的精雕细琢下,他们终于可以颤抖着双手在朋友圈发出“我们是冠军”的文案。
高义淮的科幻梦不是一场独角戏。除了自身优秀的学习和科研能力,高义淮还担任了电子系科协副主席,他花了一整个星期,将自己的夺冠经验,整理成了五十余页单片机开发教程。而他也参与到硬件设计大赛的组织筹备中,这项赛事的配套课程首次成为电子系大一同学的必修课,参赛人数骤增至将近400,选手覆盖16个院系。这项比赛也获得清华大学科创赛事最高评级。此外,高义淮还深度参与到答疑、授课中去,他在答疑坊累计答疑debug共计584小时,也作为小班辅导讲师讲解了9门复习课。
为了在追求高科技的路上更进一步,同时锻炼自己的全球胜任力,他前往了MIT的Research Lab of Electronics参加暑期研究,发现金刚石光子晶体样品的表征实验仍然需要大量的手动操作。凭借科创赛事中锻炼出来的对底层硬件的了解,高义淮用上万行代码实现了光学实验系统的自动化,并通过多线程、流水线等方式,对先前的实验程序完成了超过6倍的速度优化。至此,曾经需要数个星期人工参与的实验,可以在一个夜晚里全自动完成。
高义淮将继续探索电子信息的奥秘,凭借着对前沿科技的热爱,努力解决人们在科幻中不断畅想的关键性问题。我们都期待着,这场科幻梦有朝一日成为现实。
个人简介
男,无95班。现任电子系科协副主席,清华大学学习发展中心答疑坊特级志愿者、小班辅导讲师,曾任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军乐队一队成员、清华大学学生跳绳协会会长。曾获国家奖学金、综合优秀奖学金。曾获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科创之星、清华大学电子设计大赛特等奖、首都高校第29届跳绳比赛混合30秒一带一第二名。
物理系—郭雨尘
答辩语录:一段科研中可能充满了大起大落,但从更长的尺度来看又是细水长流。种种的这些体验,帮助我全面地了解到科研这份工作可能给人带来的快乐与泪水,并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继续投身学术界的理想。
像阿基米德一样,郭雨尘也在某次洗澡时灵光一现,并在两三天内整理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不同的是,郭雨尘的研究领域——量子物理,可能超出了许多人的理解范围。
量子物理的研究需要学习大量基础和前沿知识,门槛高,难度大。而郭雨尘为此选修了18学分物理系以及高等研究院开设的研究生专业课程,方向涉及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等领域,并均取得满绩。
从大一进入杨硕老师课题组接受科研训练,他的热情、高效和悟性,绝佳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杨老师对他赞赏有加。量子噪声是阻碍量子计算实现与落地的最大难题,也是郭雨尘的主要研究对象。在这项工作中,他与导师聚焦于一类传统方法完全无法处理的噪声,开创性地结合了凝聚态物理中新兴的张量网络方法来实现误差缓解。目前,他已完成两篇一作论文,其中一篇已经发表在相关领域的重要期刊《PRX Quantum》上。此外,他的其他研究也获得同行的一致认可并被《Nature Communication》等期刊文章引用。
研究量子跃动之余,他的指尖也时常在键盘上翻飞。作为学生艺术团键盘队一队队员,郭雨尘坚持参与入学以来每一学期的演出。此外,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参与各类学风建设、经验分享的活动,做好科学领域的传道者。
拓展人类认知边界,推动基础学科发展。郭雨尘对科研的执着体现在他的行行代码中,藏在他与师友的闲谈信步中,也扎根在他的成就感和信念之中。他的探索之行,正如他的答辩语录一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个人简介
男,物理91班。曾任学生艺术团键盘队副队长、物理系学生科协学术组成员。现任物理91班班长。曾获“一二·九”奖学金、学业优秀奖学金、“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奖学金、“一二·九”之星、入选“英华学者”项目。第一作者论文“使用矩阵乘积算符实现量子误差缓解”已被期刊PRX Quantum接收(JCR一区、IF=7.514);另有第一作者在研课题“使用物理可实现度刻画量子噪声”;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合作研究“测量引起的量子纠缠相变”。
环境学院—邓思行
答辩语录:跳出舒适圈,从零再出发。年轻给我勇气,能力给我底气,我在已知和未知中探寻青年的无限可能。
“少年感”是介绍人杨云锋老师对16岁就进入清华的邓思行的具体印象,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前进底色。
创新是邓思行科研探索之路的关键词。“绿地之上起高楼常有,高楼之顶建绿地却尤为珍贵。”大一末,当邓思行拿着漂亮的成绩单参加综奖答辩时,却被评委老师的一句“你除了学业成绩还有什么亮点”浇了冷水。邓思行意识到大学与高中的区别,开始尝试新的、更多元的发展。从水体药物的污染治理,到固相萃取材料的性能研究,再到以氧化石墨烯做基地键合孔径更小的硅基,邓思行不断转变思路,创新研究方向,逐渐找到自己的研究舞台。
多元发展也让邓思行获得了许多独一无二的大学体验。他在环科赛中尽心尽力为获奖的每位同学颁发寄送纸质证书,坚持“不让期盼因险阻而落空”,并因此成为环科赛下一届组委会中的唯一一位本科生。
关于大学的时间轴渐至末尾,邓思行开始思考能不能跳出“舒适圈”,从零出发再尝试。同大一时的犹疑不同,这次的他坚定地交出自己的答卷——去做校园中笃行不怠的“碳酸酐酶”。
以早于同龄人的年纪进入大学,主动提出加入课咨委,以唯一一位本科生的身份进入环科赛组委会······挑战与跨越已经成为他的人生常态,一次次从零开始和自我超越是他作为青年的勇气体现。这位少年人用行成于思的滴滴点点在舞台上高喊“纵渺若微尘,仍气逾霄汉”。
个人简介
男,环91班,入选“星火计划”十五期。现任清华大学第四十一届学生科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副主席,曾任环境学院学生科协副主席。曾获蒋南翔奖学金、综合优秀奖学金。曾获第十六届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理念类一等奖(第一作者)、清华大学第三十九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第一作者)。
集成电路学院—黄思语
答辩语录:我知道我就是想做芯片,即使这注定是个厚积薄发的漫长过程。
“初见黄思语是她大一的时候,她跟我说想做芯片,当时她对从事芯片研究的热情与执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黄思语的介绍人——集成电路学院吴华强老师如是说。作为全场唯一一位线上答辩的候选人,一个落落大方的姑娘出现在投屏的画面中。
黄思语对芯片研究的热情从高一便深深种下,来到清华后,她认真规划了大学四年,全力以赴学习专业知识。学业之外,黄思语积极了解社会上的集成电路产业现状。在此过程中,她看到芯片产业的巨大人才缺口,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引领集成电路行业发展的领军人物。
三年间,黄思语抓住各种机会提升软实力,与芯片企业合作谈判、与校友和行业领军人物交流;参加9种“马杯”并获得五项冠军、三项亚军;在清华艺术体操队担任副队长,在首高艺术体操比赛中获团体总分亚军。
而在探索芯片的道路上,黄思语有着属于自己的科研节奏。大一时黄思语就去挖掘新型器件忆阻器的特性,将其特性应用于AI算法当中,为AI芯片开发新的架构思路。大二时,她转战模拟芯片,设计出自动化程控多通道芯片供电系统,来简化芯片测试平台。之后,她为一个可重构模拟数字转换器芯片搭建了一套完整的全流程自动化测试平台,可以自动完成包括芯片供电、信号输入输出、数据处理与反馈、迭代优化等流程。
目前,黄思语正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访学,探索新一代的MIMO通讯芯片架构。她希望以简单的开关操作,实现接受来自400个方向的不同信号。这种创新性的架构将以很低的芯片功耗和复杂度,在未来实现真正的移动物联网。
对于未来,黄思语有坚定的规划——回到清华继续深造,待学成之时,为我国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黄思语的信念,也是她的使命。
个人简介
女,微91班,入选“思源计划”十九期。现任微91班班长、艺术体操C类代表队副队长、清华大学紫荆志愿者。曾获国家奖学金、综合优秀奖学金。曾获清华大学马杯羽毛球团体比赛乙组亚军,马杯田径运动会乙组女子100米冠军、乙组女子跳远冠军,马杯定向越野乙组女子第一名。
校长王希勤总结点评
“这是我第一次全程听特奖答辩会,其实比你们还紧张。”在紧张的计票环节,校长王希勤对同学们的表现进行了总结点评。这样一句诙谐的开头,使得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会心一笑,答辩现场的严肃氛围也轻松了不少。
王校长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对着自己在三个小时答辩环节记录的笔记,王校长继续说道:“同学们今天的表述中,出现最多的词语,一方面是与情绪相关的,比如热爱、美感、共情、相信、信念、意愿……;另一方面是与实践相关的,比如匠心、行与做、奋斗、共建、能力、深入……”,在王校长的笔记中,这样的词语足足列举了数十个。在情绪上,候选人们与家国命运高度共鸣,对于学校、国家乃至人类,都带着深切的热情与使命感;而在实践中,候选人们又以大学生的身份突破大学的框架,将自身与社会现实相连,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相统一。对于关键词反映出来的浓烈情感,王校长这样评价道:“对国家充满热爱,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正是清华人应有的‘气质’”。
王校长用“止于至善”一词来表达寄予同学们的深厚期望。“‘止于至善’,即立足于‘至善’,也就是立足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这不仅是对人民诉求的回应,也是清华学子未来寻求长远发展的基石。”
王校长将三句话赠与同学们:站稳人民立场,走好群众路线,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大家很幸运,赶上了这样一个好的时代。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希望同学们打开视野、胸怀天下,向人民群众学习、与人民群众一道,担负起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责任,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类文明进步结合起来。”
来源:清华小五爷园 实录 | 魏小雯 张可 马颖 陈曦 马云翔 张岳怡 刘充
摄影 | 孙波 刘之航
编辑 | 王楚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