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答辩记录表怎么写:第1次中层副职竞聘答辩记录

2021.2.25

总览:

答辩技巧——日常注重管理心得的积累,成为自己切实行动的信条;答辩前,提前准备好可能问题的答案腹稿,是现场良好应对随机问题的有效手段。

今天带着矛盾的心情完成了人生第一次中层副职竞聘的答辩:

1)想通过答辩,因为想看到更高位置的风景;

2)又有点不想通过答辩,因为更高位置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更大的压力,更重要的,自己的非工作时间会更多被占用。

1. 答辩前的准备

本来不打算报名本次中层竞聘,但部门老大建议我参加一下。

老大的原话是,不说肯定能通过,至少在公司领导面前展示一下自己,锻炼一下自己的临场表达能力。

老大都发话了,那就试试了。

我的风格是,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全力以赴。

经过几天精心准备,咨询了下级、同级,以及2位上级领导的意见,终于在答辩前输出了定稿,并进行了好几次演练。

2. 实际答辩过程

实际答辩下来,5分钟自我陈述,自我感觉还算可以。

但10分钟的问题回答,还是没有经验,都是临时想答案,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没有系统性和太明晰的条理,效果显然不太好。

特别是公司一位副总的提问,我对研发管理感受最深的体会这一点这个问题,其实是领导想挖掘我的亮点。

但我的回答有点草率和简单,不够系统化和结构化,没有将我最近1年写的很多管理文章中记录的心得体会表达出来,感觉有点可惜。

经验总结:

应当在答辩前,将日常管理心得做好编排、记忆,提前准备好腹稿。

而另一位公司副总关于降成本方案的问题,我的回答显然太常规化。

估计领导是比较失望,因为没啥惊喜。

本质还是我平时缺乏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只好随大流了。

经验总结:

要注重对日常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思考。

3. 答辩整体表现

答辩过后,我赶忙去咨询部门老大(评委之一),我的表现如何。

老总没有说得那么直接,只说大家表现都差不多,没什么特别的。

那我就大概知道,我的表现比较平庸,没有亮点。

即使我的干货成绩很多,但其他竞聘者肯定也不差。

那么谁临场发挥更好,就更占优势。

在我追问下,部门老大说,有一位答辩者表现比较突出,主要就是:

回答问题逻辑清晰、结构分明,针对智慧城市,有宏观思考,也有微观见解。

部门老大也说,今年要多给我们这些基层管理者更多管理这方面的培训和锻炼。

显然,我的表现,让老大认为,我还是缺乏这种临场应变和演讲能力。

其实,去年部门组织过一次类似的演讲PK,但是事先给定了命题,可以有针对性准备稿子,那次我的表现得到了老大的赞扬。

看来,针对未知问题的临场应答,还是缺点功夫,需要重点训练。

经验总结:

结构化思考、结构化表达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成为自己的本能。

4. 得到答案后的复杂心情

其实,听到老大的评价后,我一度心情沮丧,干啥都没劲儿,甚至都不想写今天的日记和生财共读作业了。

就像开头说的,参加答辩的心情是矛盾的,但真正参与进来,又会患得患失。

不过经过自己的调整,还是按时完成了共读作业,也写完了上面这段话。

我想的是,一次答辩并不能代表什么:

1)即使答辩通过,一样要面对压力更大、业余时间更少的问题;

而且要如何适应与以前平级或熟悉的同事关系,心里也是没谱;

暂时能想到的好处,能让自己的虚荣心得到满足,毕竟年前年后受到不少刺激,同学中已经有不少职位已经是中层或和中层相比拟了。

2)即使答辩没通过,我的读书写作运动的人生成长,还是需要进行;

我的寻找更大发展空间的计划也还是需要进行。

写作真的能让人心静下来,能帮我梳理思路、解除忧虑。

5. 后记

但现实还是要面对,职业发展不进则退:

假如本次没有得到中层职位,今年部门的形势其实对我来说更复杂,不利条件更多,怎么办?

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此外,1次竞聘不行,那就来第2次,就当获得经验了。

就像另一位竞聘产品副职的同级说的:

多参加几次竞聘,就当是抓住机会,在公司领导面前展示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