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建青小学:西宁城北盐庄村名的来历

盐庄作为西宁西川河北岸的一个村,村子虽不大,然而却有名气, 西宁人没有不知晓的。从有村名以来至今天,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只是过去称“盐庄山城”现在称“庄村”,简称“盐庄”。两个称呼都是以此地地下水丰富,含盐碱量多,盐碱地面积大而得名。

位 置

今天的盐庄村是从村北一个草坪上搬迁下来的。位于小酉山脚下,张家沟东西两侧,西宁西川河北岸,村东与小桥大街街道办事处管辖的小桥村接壤,村西 与马坊街道办事处管辖的马坊村相连,村南,即青藏铁路以南为新开发的盐庄居民小区,主要住着城市居民和一些企业;青藏铁路以北,主要住着当地的农民。农民的生活来源,一靠种菜,二靠进城打工,三靠出租房屋,四靠在村里办的企业干活。

主要姓氏

村里主要有四大姓,这就是马、洪、张、施。

马姓:据《湟中马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十年(1377年)跟邓愈、沐英率军进攻西蕃(古人对藏民的称呼),追到西至昆仑山。战后,为了巩固边防,邓愈留兵驻守边疆要塞地区,马氏兄弟二人被派到北川(原西宁畜牧兽医工作站、今海湖桥北段)一带守护烽火台,于1958年拆了一次,修海湖路立交桥时才彻底平掉),其中国还当了负责人。后军户转为民户。原家谱记载较为清楚,可惜于清“同治之乱”。传现在第十九代人了。村里人都认为马家是村里最早的住户。

洪姓:据《湟中洪氏家谱》记载和传说:祖籍是南京朱氏巷(亦珠玑巷)人,明初被发配到今甘肃兰州海石湾一带,后在西宁路口子(今西宁城东区周家泉)住了一段时间。大约明朝万历年间才到西宁西川盐庄村定居下来。

张姓:据《湟中张氏家谱》记载和传说,张氏有兄弟二人,祖籍南京朱氏巷(竹丝巷)人,明初被发配到今民和一带居住。后来,一个住湟源,一个住今西宁西川盐庄村,繁衍到现在有十一代人了。旧家谱毁于清“同治之乱”,新家谱为近代新撰修,并制成光碟,名叫《张生球谈家史》,很新鲜。

施姓:据传说,大约清雍正初年,一个约十二、三岁少年,面黄瘦,衣服烂缕,蓬头垢面,逃荒要饭来到了盐庄马家门前,躺在那里奄奄一息,连路也走不动了。马老太爷见状,忙命家人把他扶到院内,端了水,拿了馍让他吃。水足饭饱后马老太爷问他:“家在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人?”他回答:“家在西边西山里,具体地方不清楚;父母死于战乱”。又问他“有没有兄妹”?他答道: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战乱失散了,不知去向。再问他“会不会种庄稼?”他回答:“现在不会,但可以学,只要有决心,有信心,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马老太爷看着这孩子忠厚老实,也很聪明,决定把他留下来。这少年就在马家挡羊、喂牲口。长大成人,给他娶了媳妇。从此,繁衍生息,一个人变成了一姓人家,形成了盐庄村大施家和小施家两个房头。

村名的由来

为什么称盐庄村呢?据说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 之前,交通不便,从柴达木来的商贸驮盐队伍,一般不进城,先在村前的广场上(亦是打麦场)休息、过夜,第二天赶早进城卖货。第二个原因是这里有三股泉水,第一股泉水叫马家泉,位于村东,因马家人利用得最早,故而称之;第二个泉叫大泉,位于村的东侧(按:见后文介绍);第三个泉叫碾台儿泉,位于村西(今建青小学背后),因以前村民曾在那里建有碾子而得名。这三股泉水汇集起来约有近半个流量,除了人、畜饮用外,大多汇聚在泉儿滩(亦称鸭子浪)低洼处。泉儿滩东面高,西面低,南面有道路(后有铁路)阻挡,北面高,泉水流到这里,排得不畅快,日积月累而形成的。面积近一平方公里,东至市政管理小区,西到原省药材仓库(今中国石油小区之东),南至青藏铁路,北至今柴达木路之北。早先泉儿滩长有腊毛草、莎草、蒲草等之类的杂草,有时也有野鸭、青蛙之类的戏水。到了1982 年,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才挖了排水沟,填平了泉儿滩,变成了高楼林立,道路宽畅,杨柳翠绿,鲜花盛开的美丽家园。铁路以南原是一片盐碱滩,冬春天气干旱,地上碱起,白花花一片,犹如下一场场雪,人们俗称“盐碱滩”,以后生长了一些耐碱的红柳,人们称之为“红柳滩”,如今红柳滩被人们改造成良田沃土和城市居民住宅。

为了说明村名的来历,2007年9月,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第二个泉处修建了一个通石碑。碑有碑帽、碑身、碑座三部分构成。碑上镌刻有《泉儿滩赋》。赋文说:“吾先祖源于江南,明洪武初年,由南方跋千山涉万水,来到西宁古城之西古道旁的泉儿滩,拥泉定居。历经明朗、清朝、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六百六十五年之久。风雨同月,耕耘同种,勤劳善良,繁衍生息,形成了和睦村庄”。相传先祖们赞美这里的泉水是"熬茶不用盐,水开消暑寒”又说:冬饮暖心怀,春饮畅脾胃.夏饮长精神秋滋强身,真是物华宝块风水宝地。

看来,村民们是认定村名来源于这里的泉水。

历史沿革

现在的盐庄村,过去称盐庄山城,地址在今盐庄村背后上,张家沟之东,背沟(也叫深沟)之西,俗称“破大庙”,也称“碉楼”的地方。山城东西南三面陡峭绝壁,高达90余米,唯有北面连接着小酉山,易守难攻,古时是个理想的好住处,兵家常在此安营扎寨。山城南北长80余米,东西宽50余米,面积4000平方米,呈长方形状,按照自然地形北高南低,南北分为两个阶地。南面东西为外城,宽达30余米,北面为内城,宽达50余米。大门有二个,小门有一个。第一道门朝西北方向开;第二道门朝正南方向开;小门在东北角,朝东北方向开。外城墙高3米,底厚2.5米,顶厚1米,有雉堞;内城墙高4米,底厚3米,顶厚1.5米,也有堞。山城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有一个墩台。东南墩台已不存在在。西南、西北、东北墩台依然存在。墩台呈正方形,高6米,底厚6米见方,顶阔2米见方,有防雨防晒棚。站在墩台上,东可见土卷道烽火台,西见马坊山城,北见小酉山村,南见川内动静。

山城记载最早见《西宁卫志》堡寨篇。书中载道:“西川去五里有杨家寨,十里为盐庄山城。又里为高台堡(今 马坊庄)、彭家寨”。

清朝初期《西镇志》即《西宁志》在兵防篇中也有盐庄山城的记载。清朝乾隆年间编撰的《西宁府新志》堡寨写道:“西宁县临城有马盐庄,即城西五里马家庄(今小桥村)与西二里盐庄(今盐庄月)”。这个记载既说明了盐庄为山城,在山上,但很小,又说明了盐庄山城和盐庄村是一个地名,简称“盐庄”,还说明了盐庄的位置。今天西宁人仍把这里称“盐庄”。如今的盐庄,已越来越美丽富裕。

参考资料:

①盐庄村《湟中马氏家谱》。

②盐庄村《湟中洪氏家谱》。

③盐庄村《湟中张氏家谱》。

④盐庄村《泉儿滩赋》。

⑤《西宁卫志》兵防堡寨篇。

⑥《西镇志》兵防堡寨篇。

⑦《西宁府新志》堡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