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徐汇区逸夫小学:逸夫的特色课程这样做……

什么是创新素养?如何促进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如何促进教师育人观念的转变?

徐汇区逸夫小学办学25年来,坚持创造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和实践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在今天的“校长说”栏目中,逸夫小学校长李川将与我们分享学校在这方面的一系列做法。

创新素养的“逸夫定义”

逸夫小学在创建之初就确定了“开发潜能、张扬个性、让每一位师生在快乐中得到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具有扎实基础、综合素质、创新素养”的育人目标,以“尚德、益智、添能、立人”为校训。

什么是创新素养?创新素养并不只是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以下更多的内容和更丰富的内涵:

在学习兴趣上,有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求知欲,表现出出众的意志品质,能够排除外界干扰而长期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

在学习动机上,对事物的变化有深究的渴望,喜欢寻找缺点并加以批判,力求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

在学习态度上,富有远大理想,思考问题的范围和领域不为他人所左右;

在学习行为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喜欢出“新点子”,善于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喜欢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等。

鉴于对创新素养内涵和意义的理解,逸夫小学始终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构建起以创造教育为核心的学校课程框架,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校还将育人目标的三个维度进一步细化为“扎实的基础——宽知识、泛兴趣、好习惯;综合的素质——敢担当、能合作、善分享;创新的素养——会思考、有个性、敢创新”,丰富了“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办学目标育人愿景的内涵。

创新特色课程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

培养学生的“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并能针对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从而获得学科学习的相关路径、策略和方法,促进创新素养培育,是学校开展基础性课程实施的重点。

学校通过开展课题《小学创造教育的策略研究》及《小学创造教育学校课程评价的实证研究》,引导教师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坚持创造教育理念,探索促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和发展的教学方法,努力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

教师们通过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敢于大胆提出学习中的疑惑,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不同的见解,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校课题《小学创造教育的策略研究》和《小学创造教育学校课程评价的实证研究》分别荣获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二届学校教育科学成果叁等奖,学校被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委员会授予“创造教育先进实验基地”光荣称号。

如何使国家课程得以校本化的优质实施?

如何进一步丰富、更新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这是学校一直在思考并探索的。

2010年,徐汇教育局启动了“课程建设种子校建设”的行动计划,确立了市重点项目《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区域性转化与指导的策略研究》,学校成为种子校和市重点项目研究的试验校。

以此为契机,学校将“以培育学生创新素养为基点,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特色课程群”作为学校三年课程规划建设的着力点:

学校一手抓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优质实施,一手抓优质、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先后开发、实施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责任教育”“孝敬教育”等一系列“爱的教育”德育校本课程,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学会关爱他人、保护自己、遵守规则、努力学习,实现“小社会里学功德、大社会中去实践”的课程目标。

同时在书法、陶艺、乐高等校本特色课程的基础上,又相继开发了“体育游戏”“少儿太极”“篮球”“排球”“足球”“游泳”“定向越野”“跆拳道”“体适能”等一系列体育活动课程以及“创新与制作”“艺术与人文”“体育与健身”“科学与技术”“语言与思维”等五大板块的俱乐部课程。

学生们从玩泥巴、搓泥条、压泥板、捏泥人中学会创新和创造;从攀登、游泳、灌篮、轮滑、越野中学会勇敢和坚强;从主持、采访、朗诵、配音中学会自信和独立;从编程序、打绳结、做实验、变魔术中学会分享与合作……

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课程学习中,不断养成良好习惯,形成优秀品质。这些课程的丰富样态,让学生创新素养,即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培养。

学校还在课程实施的方式和评价的多样性、多元化方面不断实践:

尝试跨年级走班制、校内、校外学习相结合等课程实施模式,打破班级和班级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年级和年级之间的壁垒,探索个性化、动态化、过程化的评价方式,不断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体验,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在丰富多样的课程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学会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懂得与人分享,善于与人合作,勇于直面困难,努力解决问题,不断接受挑战的创新意识。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拉开了全市中小学“空中课堂”的序幕。

怎么通过线上课程的建设来让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得到全面满足?

如何通过线上课程的建设进一步梳理课程内容之间序列性,提升课程内容之间的层进性?

如何让课程评价更具有指导性、针对性、激励性?

学校确立了《基于创新素养培育的学校在线课程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研究,也拉开了学校课程创新建设的新一轮实践探索。

通过在线课程的实施、课程内容的迭代优化、课程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创新素养在课程的滋养下进一步得以发展,学科教师的育人能力、课程观念、专业能力、信息化水平都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实践创新教育从转变教师育人观念开始

近几年,学校坚持以“学科单元教学研究”“学科教学手册编写”为任务驱动,以“情景、任务设计”为关键点,开展了课堂教学方式转型发展的实践研究。

同时,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充分关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深度理解虽然“基础性课程的门类、性质、内容和教学要求”各不相同,但是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角度看,任何一门学科都具备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可能,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为导向。

学校开展了“紧扣课程标准,调适教学目标,凸显创新素养培育点”的主题研修,形成了学校《基于创新素养培育的小学基础性学科课程目标及创新素养培育关注点系列》,并通过一系列主题研修活动,体现了教师在基础性课程的优质实施以及校本课程建设的开发、调整过程中,学科育人的能力提升。

近三年中,学校教师在全国、市、区范围内执教公开课近60节,其中全国18节,市级31节;教师课题立项13项,其中全国1项、市级课题5项、区级课题7项;学校数学、语文教研组获区示范教研组,其中数学教研组连续三届荣获区示范教研组的称号;语文学科获上海市中小学优秀作业、试卷案例评选一等奖;英语学科获得2020上海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与教师发展观摩活动教学展评一等奖、优秀教学效果奖、技术应用奖等。疫情期间,学校语文、数学、音乐等学科3位教师参加了上海市空中课堂的录制。

持续深化的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使学校深切地认识到:对于学生而言,创新素养的发展是在丰富的课程体验中培养起来的;对于学校而言,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关键是高质量的课程建设与实施。

近几年,学校正是通过课程建设的创新实践,在办学模式、教育教学策略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教师的课程理念不断更新,课程的执行力、领导力以及课程建设的研究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 | 袁曼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