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小学:在乡村学校播下阅读的种子
作者:刘秋香 黄珺 盛妹宏
(桥驿明德小学校长熊庆)
在乡村学校从教二十四载的熊庆,已由青年步入中年。其间,他见证了一批又一批乡间少年的成长。
成长时刻都在发生。山间草木、学生和教师,每天都在变化。阳光雨露于草木是滋养,而阅读,正是师生们的阳光雨露。
但是还有书籍
在2016年调任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桥驿明德小学(以下简称:明德小学)校长之前,熊庆在桥驿镇马安村的维新学校当了十五年校长。初任校长那一年,熊庆二十六岁,虽然心有忐忑,但他相信自己能成为一名不错的校长。
他的自信并非没有来由——他已经在书本中找到了成长之路。他翻阅书本,与朱永新、李希贵等当代教育名家对话,与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中外教育名家交流……“我无法穿越时空见到他们,但是还有书籍,阅读能让我打破界限,感到充实。”熊庆说。
他要让全校师生都能体验这种充实的感觉。在熊庆的支持与鼓励下,维新学校的语文教师率先深耕阅读,在每个班级开设阅读课,并逐步邀请其他学科教师及学生家长参与进来。在全校阅读氛围高涨的同时,问题出现了——
教师给学生们推荐的书籍,学校图书室基本没有,而对于乡村孩子来说,自行购买课外读物有一定的经济压力。“这就是当时师生面临的真实处境,但再难也要在阅读之路上继续前行。”熊庆忆起往事,话语里的伤感与坚定同样浓烈。
令人惊喜的是,2014年,由“华夏之星”公益平台捐赠的图书馆落成,开馆即上架了近万册新书,维新学校的师生们每日在图书馆内流连。熊庆知道,阅读的种子播下了。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相信种子,相信成长的力量。
(熊庆和学生们的合影)
把心安放在书本中
明德小学教学楼的楼梯间贴着一句话:“阅读是通往远方的梦想。”对学校850个孩子来说,正是书籍将他们带向未来。对于熊庆来说,阅读则是他做好校长的秘密武器。
明德小学有28个寄宿生,每天下午放学后,其他师生陆续离校,太阳西沉没入山间,天边晚霞消散,偌大的校园就只剩下这28个学生和几位宿管教师,躁动与忧郁在少年的心中齐涌。
“有一天,几个寄宿生找到我,说他们晚自习课上无事可做,无聊呀!”学生的话让熊庆的心疼了一下,于是,他“请”来了书本。
家长会上,熊庆特意叮嘱寄宿生的家长,每周一要让孩子们带一些课外书来学校。同时,在寄宿生晚自习的固定教室,熊庆为他们置了一个书架,书架上的书由他们自己到学校图书室挑选,可以定期更换。
那之后的晚自习课上,每个孩子沉浸在书中,连宿管教师都感慨,这帮孩子变了。只有熊庆知道,那是因为孩子们把心安放在书本中,心有了着落,人就踏实了。
(熊庆和学生们的合影)
读书亦读人
明德小学流传一句话:“有事就找熊校长。”
熊庆的办公桌设在教师办公室靠里边的位置,但推开办公室门的学生,十有八九是找他的。“什么事都有!食堂没做他喜欢吃的菜,谁和谁又闹了矛盾,老师忘记表扬他了,等等。不管是什么事,我都先听他讲完,需要解释的解释,需要解决的解决,需要指正的指正。”熊庆喜欢听师生讲他们在学校的点点滴滴,这正是他阅读师生的方法。
他也要求所有教师多听孩子说话,以他的经验来看,“孩子那充满童稚的声音可以温暖教育人的心”。熊庆空闲的时候喜欢在校园里转悠,即便是趴在地上玩游戏的孩子,他也会停下来看看。
但更多的时候,熊庆在教室后面听课,语文课、数学课、美术课、音乐课……他什么课都不落下。在熊庆眼里,一堂好课有其固定的标准,即以学生为中心。他记忆最深的一堂课是一位四年级语文教师讲授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这堂课,教师讲得少,学生说得多,学生们谈对哈尔威船长的理解,对灾难的应对。从他们的讲述中,我知道他们读懂了雨果的这篇名作。”
采访结束时,熊庆谈起阅读的另一种力量:沟通的力量。读书其实是与书中角色、书背后的创作者,以及共读的人一起交流。阅读,不仅要读书,还要读懂人。
此时,乡村小学的校园里,阳光雨露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