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高考时间2016年,一起来看看!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约60次场高考,考生数2.3亿场。

这2.3亿份青春与梦想,造就的是波澜壮丽,跌宕曲折的中国高考史。

1949年:大学自主招生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高考成为议题。

但是,当时还沿袭着民国的旧制,高校自主招生。

当时有名的高中是国立南京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亚洲排名第一,新中国成立后,经院系调整,共有19所大学,南京8所大学,拆除为11所大学)。

1952年:新中国首次统一高考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

到三年后的1952年,初步开始实施全国统一高考,统一命题,制定统一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高考时间确定为每年8月15日至17日。 一直继承到1966年。

1952年的高考,是迄今为止录取率最高的一次高考。

你没有错。 到目前为止,2018年为止,记录率最高。

7.3万人报考,录取6.64万人,录取率高达91%。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最高合格率仅为2016年的82%

当然,受制于历史因素,与报考人数相比,这样的合格率也没有什么意义。

一九五二年高考

1952年清华大学录取名单

1977年: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冬季高考1977年,是新中国历经磨难、守得云见月的第一年。

这一年,恢复高考的消息点燃了全国无数有志青年的激情与斗志。

1977年8月4日早晨,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了科教工作座谈会,果断决定“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 表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高考”

接着,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停止10年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通过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到大学。

重新开始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高考时间定为1977年12月10日。

从时间上也可以看出,这次高考非常仓促。

1977年的这次高考,也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冬季高考。

7级学生1978年春天入学,78级学生秋天又入学,两次招生每隔半年。

因为考生鱼龙混杂,水平不同。

1977年的高考也成为了新中国高考史上录取率最低的第一届,573万人报考,仅录取了27万人。

但是,高考的意义在于中央政府向当时国家的年轻力量发出信号,让国家一切恢复正常秩序,让国家积极公正地选拔和培养人才。

1977年高考

1977年试验场

1977年恢复高考,为中国各界的发展积累了很多优秀人才,这也是事实。

其中比较有名的,比如,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张艺谋。

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开始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张艺谋几经周折破格进入北京电影学院。

说破格,是因为当时规定,高考报考的年龄上限是22岁。

之所以被破格录用,是因为当时的张艺谋已经拍摄了很多优秀的摄影作品。

据说他买海鸥照相机的钱,还是卖血赚来的。

他让很多人把自己的专辑和亲书给了当时的文化部长黄镇,在部长的指点下,他才得以进入北京电影学院。

再比如,俞敏洪。

俞敏洪在自己的演讲中经常参加三次自己的高考,最后考上了北大。 这三次分别是77年、78年和79年。

再比如,易中天。

喜欢听易中天老师讲课的人应该知道,重新开始高考那一年,易中天在中学教书。

听到恢复高考的喜讯,易中天觉得对未来充满希望,马上决定报考。

但是,仔细想想,不是哦。 1977年参加考试的话,不是和自己的学生在同一个考场吗? 想想就尴尬,索性第二年复试,直接考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

学成后,易中天留校武大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

2006年凭借百家讲坛 《易中天品三国》 一炮而红,成为有名的学术明星。

另一个人更厉害。 现在女人和孩子应该知道。

他是现任国务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他也于1977年参加高考,当时进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就读日语专业。

并通过不断努力取得今天的成就,在外交上用强硬的语言向外国展示了中国不同的态度,被誉为“国民男神”和“最英俊的外长”。

1979年,恢复高考后,首次将高考日期确定为每年7月7日到9日,一直延续到2002年

1982年:马云首次参加高考

抱着“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的态度,第一次高考,马云进入了北京大学。 结果数学只得了一分,不及格了。

马云高中的照片(右一)。

第二年马云再次参加高考,这次他的数学分数较第一次有了质的提高,是第一次整整19倍,也就是19分。

所以,他再次失败了。

如果此时马云放弃了,妥协了,向命运低头了。

对我们来说,有不好也有好处。

糟糕的是,我们会少一个爸爸。

好处是,我们不用再送花了!

可以放心还白条、360借条、有钱花呗、微粒贷、各种银行信用卡!

当然,他最终还是没有放弃,毅然选择了三战高考,考进了,准确地说是调剂进了杭州师范大学的外语专业。

一代商业奇才,也从这里开始在杭州生根发芽。

1986年:高考第一代图腾——黄冈中学,我国高考逐渐步入正轨,教育、考试、阅卷、录取、标准化。

中国高考界的第一代图腾开始出现。

它就是——黄冈中学。

1986年那年高考,黄冈中学的势头达到顶峰,高考升学309人,升学率高达91.4%。

但是,30年前,当时全国高考的平均升学率是29.8%

不仅如此,1986年,黄冈中学囊括了湖北文理冠军。

从此,黄冈成为高考的金字塔,黄冈系试卷、辅导书开始风靡全国。

黄冈教辅,以“偏、难、怪”著称,和核心人物王后雄一起,成为了那个时代很多人高中时代的噩梦。

从那一年起,黄冈教辅和这个叫王后雄的家伙,开始统治中国的高考教辅行业20多年。

直到2008年,首都师范大学联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新的高考神辅 《5年高考3年模拟》 ,黄冈教辅从历史舞台上落下。

1992年:专业与工作对口问题这一年,刘强东成为江苏省宿迁市高考状元。

以他当时的成绩,去清华没有问题。

但据说他希望毕业后当官,造福地方人民。

另外,听说可以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当官。

所以选择了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入学后,刘强东的学长后来告诉他,社会学和从政无关,社会学更是人大就业率第二低的专业。

这时刘强东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当初想得太草率了。 但是,自己选择的专业勉强也要升学,没什么大不了的,做相关工作不就行了吗?

后来的故事表明,他既没有参与政治,也没有参与社会学。

在外资企业工作两年后,着手创办京东。

刘强东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专业和工作,是可以无关的!

近两年来,关于专业是否与就业对口,经常有不同的争论。

这场争论的另一个含义往往是大学学的东西到底有没有用?

从2018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专业完全匹配的是13.8%,完全无关的达到54.9%

可见,专业对口既不是大多数人找工作的考虑,也不是很多企业招人的考虑。

1994 )大学开始收取学费的1994年高考改革,开始对考生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

这一年高考考生心中最大的感慨,应该是我妈为什么不早生我一年。

前一年,大学生是“天子门生”,包吃没有任何杂费,国家把你养到毕业,毕业了也分。

但是从1994年开始,一切都变了。

这一年,原国家教委下发文件,不再按国家任务招生计划和调节性计划分别划定两条录取分数线,实行统一录取分数线和收费标准,取消了毕业后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的所谓“招生并轨”

当年,37所重点院校试点招生收费并轨制。

大学从这里开始探索“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新机制。

截至1995年,全国共有242所高校招生并轨,占当年招生计划总数的30%。

1996年,全国高校开始正式招生“合并”,取消招生自费学生,“自费学生”逐渐成为历史名词。

2000年之后,师范类院校和专业也开始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彻底完成。

也就是说从2000年开始,中国没有免费的大学。

1999年:扩招1999年6月16日,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紧急通知,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招33.7万人,使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人数达到160万

所以1999年高考录取率较1998年有了明显的提高,直接从34%飙升到了56%。

也就是说,从1999年到2015年,中国大学录取人数开始逐年增加,从1999年的16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700万人,之后从2016年到2018年的录取人数也基本稳定在700万人左右。

大学梦,对很多人来说从遥不可及慢慢变得触手可及。

2001年:高考进一步放开的一年,高考取消了考生“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限制,高考考场开始出现各年龄段的考生。

2018年,当时88岁的汪侠参加高考,成为中国高考史上最年长的考生。

汪侠要参加高考

2003年: 678,通过吧。 从这一年开始,教育部决定将考试高度提前一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日和8日。

告别酷暑。

二来,678谐音“录取吧”,在高考的激烈竞争中,这可能是对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简单慰藉。

中国人嘛,图个吉利。

2005年:高考移民冠军梦想清华那一年,以897分的成绩成为海南理科冠军的湖北学生李洋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900分满分,他考了897分,从分数上看,理科状元,实至名归。清华北大负责其选择。

但是分数出来不久,他就被告知他没有资格考本科的第一所大学。

因为被海南省教育厅认定为“高考移民”。

根据海南省2002年发布的政策,在凡是学籍未满两年的高考移民将不能报考本科第一批院校,李洋因为在海南的学籍刚好一个月就满两年而被取消了本科的第一个报考资格。

2005年的海南,像李洋这样的“高考移民”并非个例。

据教育部门统计,当年共有9600多名湖北,浙江等9省的考生来到海南应考。

当时海南全体考生也有5万人,几乎每5名海南考生中就有1人是“高考移民”。

哪来这么多“高考移民”?

为照顾边疆落后地区人才培养,实现教育公平、机会均等,解决中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

中国实行高考录取线歧视政策。 也就是说,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划分界线。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教育强省的考生,到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去高考,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例如,在江苏只考了普通一本书的学生,如果去了甘肃,可能会有机会同时通过985。

就相当于,在江苏高考,只能上个常州大学,去甘肃高考,就能上南京大学。

因为有这样的差异,高考困难地区有能力的学生和家长当然想移民高考。

教育部三令五申,各地区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长期以来“高考移民”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2015年,一篇名为 《内蒙古清退1465名“高考移民”部分为党员干部子女》 的文章更新网络,让人们再次意识到高考移民问题依然严重,高考公平性也始终面临巨大挑战。

但是教育部打击“高考移民”的决心从来没有松动过。

近年来,教育部加强高考报名审查,严查“高考移民”。 相信在广大群众的监督下,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严令下,“高考移民”问题终将得到解决。

2016年:史上最艰苦的高考作为许多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保护高考的公平性,国家也不断强化反作弊手段,从“人防”升级为“技防”。

201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 将国家教育考试作弊行为列入刑法。

其中第二百八十四条明确规定为“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社会上评论说2016年的高考是“史上最严高考”

高考:不公平中的公平

其实写到这里,中国高考历史上的大事已经基本囊括了。

近年来,中国各地的高考也确实处于改革的浪潮之中,但这些改革与1977年恢复高考、1994年合并制改革、1999年扩招等决定中国高考历史进程的大事相比,显得有些波澜不惊。

我有些信奉高考,我觉得它很牛。

我听说过这样的对话小组。 有人批评应试教育,批评高考。

另一个人反问“你能有什么办法用来替代高考,让每年近千万的学生,不计背景出生,机会相同,相对公平地踏进大学校园吗?

那个人想了很久,但没有答案。

的确,每个人出生以来其实都面临着不公平。

人生在富贵之家,人生在贫困山区。

有人的父亲可以为自己的女儿买近千万份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明明有孩子却一年到头见父亲是奢侈的。

但是这些人,不管是来着富人家还是穷人家,不管自己父亲是老板还是民工,面对高考的时候,他们就是公平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没有高考,贫困家庭的孩子可能没有机会与富裕家庭的孩子进行比较。

甚至可以说,高考,是穷人家孩子打败富人家孩子的唯一机会。

所以,即使现在绝对不公平,也有很多问题。

但是,如果没有它,这个社会可能会变得更糟。

所以,如果可能的话,请对大学入学考试抱有敬畏之心。

祝即将高考的学生取得自己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