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考博有年龄限制吗,考研难还是考博难

就业、研究生学历成为“标准装备”。 一方面,有些人似乎读过“假大学”,另一方面,学历越来越高,但找工作越来越难。 为什么很多专业毕业找工作时成了“天坑”? 每个人都需要考研或者去考博吗? 研究生做科研,如何避免无偿给导师“打工”? 关注高等教育质量,两会有新建议吗? ——李博(考博生)。

陈志文(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

虽然经常有人批评大学的专业设置存在问题,但在我看来,与专业设置相比,培养模式的转变更为重要。

即使现在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要想找到好工作,也需要丰富的实习经验。 目前,大企业普遍存在的“管道培生”模式给了我们启示。 培生的兴盛,从需求方说明了这种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现在是民间行为,这种培养模式能制度化吗?

国际上实际上有参照物。 这就是以德雷克塞尔大学、滑铁卢大学等为代表的实习与学习合作学习模式,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半工半读。 德雷塞尔大学与同在费城的研究型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不同,这所学校的学生在大一准备学术课程后,从大二开始进入实习项目,毕业前必须完成一到三个实习项目。 据统计,由于实践技能突出,55%的毕业生可以在实习期间找工作,很多毕业生被提前安排。 与此相关,这样的大学学制很长,这与我们曾经的五年制医生培养相似。

与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相比,“学习与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可能更适合中国国情。 将事实上已经普遍存在的“管培生”模式制度化,或许能让毕业生的就业道路更加稳定,走得更好。

范星盛(北京大学青年教师) :

我认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础。 本科课程与注重基础知识的输出相比,研究生课程更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的传授,但目前部分课程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小组讨论、学生登台讲课的同时,缺乏教师对学生的基础性讲授和指导,专业教学体系不完善,要求较高研究生阶段本应是建立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形成系统专业理论认知的关键时期,在课时有限的培养过程中,仍然强调专业课教学的计划性和逻辑性,给予学生高质量的教学和引导,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的教育工作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制度支持。 专业背景的学生在研究生课程选择中可能需要补充本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以完善专业知识框架。 原专业的学生可能需要交叉性、跨学科的专业课。 因此,教育管理机构在培养计划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化培养需求,避免简单化“一刀切”,给师生一定的自主空间,支持前沿创新人才的培养。

何云峰(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

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里的“学生工”也是一种劳动形式,学生、学校和领导之间事实上发生了某种劳动关系。 其中的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首先是工作环境的问题。 校园实验室是辅导员“雇佣”“学生工”的最主要场所。 校园实验室往往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 第二,劳动安全问题。 一些导师在对学生进行安全训练时系统、不严格,不把实验室安全作为学生自然知晓的东西来重视。 有些实验室完全没有安全操作手册,也没有规范的操作程序。 三是劳动报酬问题。 一些“学生工人”日夜为导师工作,却得不到任何报酬,或者报酬极低。 在教师关系结构中,学生普遍处于弱势,对教师的无偿或低补偿,应予以容忍。 第四,劳动保障问题。 校园“学生劳动者”应该认为是属于非正式劳动关系的,这样就需要基本的劳动保障。

以上就是今天全国教育考试教材服务网给大家带来的。 每个人真的有必要去考研、考研博吗? 报道的内容作为参考,关于报道的内容、著作权、其他问题,请联系编辑处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