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怎么样:为什么民办大学的名声都这么差

如果说毕业之后的战场是生活,那学生时期的战场就是高考了,既然是战场那就会有胜利者和失败者,公办高校作为胜利者的聚集地,那民办高校多作为失利者的聚集地,现在的人喜欢以三六九等的目光去辨别自己认知里的事物,再加上民办高校的硬实力与公办高校存在一定的差距,那名声差就见怪不怪了。

话又说回来了,既然都考虑民办高校了,还在意这些么,还要啥自行车啊。

在这个社会上本科学历重要么,重要啊,所以高考不理想也得去上啊,虽然民办本科学历的含金量不如公办本科,但是也至少有了很多的选择权利对不,能考编,考研,能作为部分大型企业的敲门砖。

人生不是只有一次上战场的,是需要许许多多次上战场的,成功和改变也是由许许多多次的胜利换来的,一次二次的失败其实没有什么,但是失败是不会没有惩罚的,失败是需要自己买单的,感觉不到是因为惩罚的力度不够,

本科学历是需要拿到的,但是高考成绩不理想,所以民办本科就需要你支付昂贵的学习费用。努力能够换来成功,同样的氪金也能,一直氪金能一直成功!

毒鸡汤喝完了,那咱细细分析下民办高校吧

一、民办高校发展的五个阶段

(一)停滞沉寂阶段(1949—1977年)

据1950年统计,全国共有高校227所,其中私立高校占高校总数的39%。针对当时占比三分之一以上的教会大学及其他私立高校机构,政府采取了“积极维持,逐步改造,重点补助”的方针。

此后,1950年8月颁布的《私立高等学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所有类型的私立高等院校都必须重新进行申请立案,由此拉开了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改造的序幕。

至1952年底,大量民办高等院校或经过改造转为公立学校,或停办,抑或在随后的院系大调整过程中被拆解重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沉寂阶段。

(二)萌芽再生阶段(1978—1992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也再次萌芽,具体表现为不少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创办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

北京自修大学(1977年)、长沙中山专修学院(1978年)、杭州钱江业余大学(1979年)、湖南九嶷山学院(1980年)、中华社会大学(1982年)等我国最早的一批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相继成立。1982年通过的《宪法》确立了我国民办教育的合法性。之后,以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北京海淀走读大学、浙江树人大学等为代表的全国各地民办高校数量激增。

但当时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基本上以技能培训、文化补习为主,大都处于无经费、无师资、无场地的“三无”状态,几乎没有被纳入统招学历教育范畴,社会认可度及影响力还非常有限。

(三)探索发展阶段(1993—2001年)

1993年8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关于民办高校合法化的文件。是年,北京率先进行了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工作,推动尚不具备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助学机构转变为实际意义上的学校。

此后,随着《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设立高等职业学校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的颁布,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持续发展。

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民办黄河科技学院、民办浙江树人学院、民办上海杉达学院和民办四川天一学院等开始实施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同年,福建仰恩大学从华侨大学的独立学院分离出来,成为最早实施普通本科教育的民办高校。

1998年,全国首家由教育部登记设立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成立。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广泛的前期探索与实践,为以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快速扩张阶段(2002—2015年)

2002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促法》),这是迄今为止专门针对我国民办教育的最高立法。

该法把对民办教育事业“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十六字方针”上升为法律条文,为民办教育奠定了法律基础,明确了民办教育属于公益事业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同时,随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的连续大规模扩招,给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民办教育进入了优化发展环境、规范办学秩序的“快车道”。

2003年,教育部将全国360多所“二级学院”进行整改并正式命名为独立学院的举措,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壮大增添了新的动力。

经过一个时期的滚动式发展与积累,该阶段一大批民办高校的办学资质已由以前的非学历教育升级为学历教育;学历层次也由专科升格为本科;校舍方面,此时的民办高校大都扩建了自己独立的校区,千亩校园、万人大学已不罕见。

(五)提质创特阶段(2016年至今)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快速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最强音。2016年11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民促法》第二次修正案,标志着民办高校正式进入分类扶持、分类管理、差异化发展为主线的新阶段。

民办高等教育也从前期的外延式规模扩张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转变,这对民办高校走内涵式、特色化、高端型、持续性发展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突出教育的公益性与机制的灵活性;

二是针对营利性民办学校,在“合理回报”法律制度下,抓好正确的办学方向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积极引导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走向多元化、高端化、全球化发展之路。

二、那么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究竟怎么样呢?

我们国家早期对民间资本是非常“不友善”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政策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规定了民办学校的办学目的必须是“非营利性”的,也就是说你可以出钱、出资源、出管理,但是你不能从学校的运营中赚钱。

所以民办教育的先驱者往往是非常有教育情怀的一批人,比如黄河科技学院就是从80年代胡大白老师沿街贴小广告招生一步一步走到现在全国最大的民办学校之一的,北京城市学院在成立之初(那时叫海淀走读大学)也是傅正泰教授等一帮老先生东拼西凑,四处租教室上课的。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先驱者们的“走街串巷”和俞敏洪老师当年刷小广告招生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因为他们很清楚“这样做不会有经济上的收益”,他们有的只是教育工作者想要办大学的情怀。

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家虽然没什么做教育的情怀,但还是以纯粹捐款的方式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的很大贡献,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华人船王包玉刚先生捐建的宁波大学、毛纺大王曹光彪先生捐献的一座有一座图书馆和教学楼,至于邵逸夫先生一生中为教育事业捐献了多少,我已经数不过来了。

从1998年开始,国家有意的鼓励公办学校和民间资本合作创办大学,虽然“非营利性”的紧箍咒依旧套在头上,但一部分企业家这一次却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

毕竟他们只需要提供初始资金,教学上完全可以抱紧母校的大腿,既能实现捐建大学的理想,又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自己去运营,所以短短十年不到的时间里,几百所独立学院就拔地而起,中国也正式进入了本科高校大幅扩招的时代。

开办独立学院的门槛并不高,只要能找到一所大学合作,自然人、企业或事业单位都可以发起,所以各种独立学院的举办单位也是五花八门,做啥的都有。

1、大学和地方政府合作举办

比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浙江大学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是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山市人民政府合作开办,类似的还有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等。

一般来说,由地方政府出面开办的学校在政策方面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福利”,但也要看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2、大学和商业公司合作举办

比如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是由北京工商大学和北方投资集团共同开办的,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是由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鹊源国际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的,类似的还有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等。

投资方只是在创办之初提供资金,学校的运营完全由董事会监管,所以投资企业的规模和学校办学质量之间并不存在直接联系,你可能会发现一座学院举办者公司的注册资金连1000万都不到,但这并不能说明这所学校一定就不好。

3、大学和事业单位合作举办

比如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是集美大学和集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是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合作开办的,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则是长春工业大学和吉林省关工委共同运营的。

事业单位往往只能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这样的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更多还是依靠母校。

4、大学和合资企业合作举办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由南昌航空大学和江西福田房地产开发公司(合资)合作举办,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为天津商业大学和摩根教育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外资)共同开办,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举办者之一的福建万福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也是合资企业。

越来越多的华人和华侨开始投资民办教育是个很好的征兆。

5、大学独自开办

这种类型的也有很多,比如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就是由杭师大完全独立开设的,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举办者也只有湖北工业大学一个单位,类似的还有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等。

一般来说,这样的学院在师资上是“吃定了母校”的,缺点则是未来发展的空间也一并“被母校吃掉了”。

独立学院在成功完成了大学扩招的使命之后,自身的发展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我们前面说投资者只需要在一开始的时候提供资金,之后学校要依靠学费和其它杂项收入维持财务运转,投资者是不能从中渔利的。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经营不善的学校亏损严重,需要企业不断输血才能活下去,比如某学校十年间累计外债超过了5个亿,最终举办者仅以区区5000元就将学校出售。

对,你没看错,就是5000块,只不过附带了5个亿的外债而已;而运营好的学校则赚的盆满钵满,某学校2002年建校时账户只有2000万元,17年后的今天户头结余了9.8个亿。

投资者原则上是不能分钱的,但是这个钱他是可以周转来用的啊,理论上这个和共享单车提供的资金池的性质是一样的。

可能是为了独立学院可以更好的发展,也可能是为了解决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清不楚的问题,国家近年来鼓励独立学院转设为普通本科学校。

我们前面说过,独立学院开办的形式五花八门,和地方政府合作开办或者由大学独立开办的更可能转设为公办学校,比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宁波理工学院从去年开始已经实现公费招生;而和企业合作开办的则更可能变更为民办学校,比如武汉的绝大多数民办学校就都是这么来的。

名字上的摘帽并不代表学校的性质发生改变,甚至教育部备案的学校属性也并不能完全反应实际情况。

比如浙江万里学院在学校性质上是公办,而办学主体却是浙江万里教育集团,再比如浙江树人学院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办学校,而她的举办者却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办公厅。

单从举办方来看,大家觉得哪一个更像是公办的呢?更不用说还有一个举办者为复旦大学和五家国企单位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不是也被划到民办学校里面了么?

公办和民办不过是一顶帽子,关键的其实还是学费。一般来说,985高校平均每个学生一年的教育经费投入在20万上下,211高校差不多也有10万左右,这是学费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打平”的,所以考上重点大学其实就是在赚钱。

普通学校每年的教育经费平均下来大约在2w~5w/生,公办学校只收4000~8000是因为很多费用都有国家补贴,民办学校完全靠自力更生,所以学费大多也在这个范围。

成绩的高低会影响大学四年里你可以“赚到多少钱”,但交钱多少和你即将接收到的教育水平并非直接相关。

2017年9月,《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改案》出台,民办学校可以自行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之间做出选择。

登记为非营利性的学校股东依旧无法从中获利,但是学校可以享受更多的政策红利,部分省份甚至开始每年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给予财政拨款的支持,民办学校的教师在各项认定和职务评聘中也和公办学校的老师享有同等待遇。

而登记为营利性的民办学校则面临着土地出让金、税收等多方面的压力,但好处是股东可以从中获利了,于是一大波上市公司集体涌入高教市场。

目前已经有数家学校被招致麾下,比如刚刚转设为马鞍山学院的原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便是被港股上市公司赛为智能收购的,掌握江西科技学院、广东白云学院等数所学校的中教控股更是一路飘红了半年之久。

上市公司更多看中的是短期利益,而教育是一项中长期投资,目前尚不清楚这二者能否完美的融合到一起,但看上去这一场“并购狂潮”似乎才刚刚开始。

夏季亭先生以自然人身份开办长达20年之久的山东英才学院去年将举办人变更为济南双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虽然法人还是夏季亭先生本人,暂不清楚此举是否是为了日后的交易需要,类似的还有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等数所学校。

目前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被上市公司收购的学校这两年学费普遍都涨了…

三、民办大学和公办大学之间有什么区别?

民办大学和公办大学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这一直是很多人疑惑的问题,每年高考都有人因为自己的成绩而纠结,不知道两者到底该怎么选。

首先最大的区别就是办学性质,这一点从字面我们就不难看出来。民办大学都是由一些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人出资创办的,各种经费都需要自己解决。

而公办大学就不一样了,这是由国家出资建设的,绝大多数经费来源都是政府,两者的办学性质本身就是最大的差别。

其次是办学档次,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的重点大学都是公立,比如各种头部高校、一本的重点院校等等,基本都是公办。

民办的院校主要集中在三本档次,也有少数的院校是二本甚至一本,这也就直接决定民办高校的整体档次要比公办高校差一大截

不过有一说一,即便是民办也有一些质量非常不错的高校,它们一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也是非常被认可的,甚至有的企业在招聘时更看重这民办高校的毕业生。

教学质量,这一点两者的差距也毋庸置疑,公立学校的师资力量多数情况下都是要强于民办的。公办学校的教师大都是经验丰富的编制教师,能力还是非常突出的。

民办高校则不同了,民办不是国家出资,因此大部分教师都是合同制,很多老师都退休返聘的,但在尽心尽力这件事上,民办教师显然更负责一些。

最后一点就是学校的整体环境了,大多数公办大学的环境都要比民办好一些,无论是学校的大小还是硬件设施或者学校的历史信誉度等等,公办学校都很有优势。

大多数的民办高校校史都不长,十几年的就算很好了,而大多数的公办院校存在时间都比较长,很多公立高校的校史都长达几十年,有的甚至长达百年,清华就刚过完110周岁生日。

四、民办大学的文凭有用吗?国家承认吗?

虽然民办大学整体上看不如公办,但民办大学的学历依然是有用的,同时凡在教育部备案的,并且有国家统一招生资格的民办高校,它们的毕业证国家是承认的。都会有五位数国家代码。

没备案的或者是非统招的部分就不一定了。有的民办高校为了创收,会进行计划外招生。这部分学生的吃喝、住宿、学费跟统招生没有任何差别,但他们的毕业证可能不会被承认。

另外在毕业证的性质上,民办毕业证属于非国民教育毕业证,但在事实生活中,这一点差距影响并不大。只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不太好之外,社会上的大多数环境都一样实用。

不管是找工作求职还是在单位内部的考核、定岗、升职加薪等等,都不影响,换句话说,很多地方对于这一点差距根本不清楚或者不在乎。

总的来说,只要是国家承认的民办高校,毕业证是被承认的,也是一样好用的,无论是求职还是继续深造,都一样能用。

所以民办高校名声差也是没有办法的,因为民办大学办学性质由一些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人出资创办的。办学资金远不如公办大学充足,办学档次集中在三本档次。

只有少数的院校是二本甚至一本,这也就直接决定民办高校的整体档次要比公办高校差一大截,而且民办高校校史都不长,环境和设备没有积累和沉淀,所以看上去环境和教学设备较差。

有需要就会有市场嘛,虽然民办大学学费比较贵,但是也为一些高考不是很理想的学子提供了一个上本科大学的平台,人会输,但不会一直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