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敏:与姐妹共侍一夫,“冬皇”到底爱谁
一、
1927年,深夜里的一声枪响,击碎了孟小冬对梅兰芳所有的幻想。
那一天,孟小冬和梅兰芳刚结婚没多久,在朋友家做客。
宴席上,大家推杯换盏,时不时还有两句戏腔,气氛很热闹。
突然,他们听到外边有人吵吵闹闹,还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在喊孟小冬的名字。
为了不打扰大家的兴致,时任《大陆晚报》的经理张汉举自告奋勇,下楼去处理。可他没想到,一把冷冰冰的手枪,顶在他的额头上。
持枪的人叫李志刚,是孟小冬的“私生饭”。他得知心上人被梅兰芳抢走后,就准备来讨个公道。
就在双方争执期间,李志刚的枪不小心走了火。
这声枪响打碎了深夜的宁静,张汉举当场毙命。
第二天,“李志刚为爱寻仇,枪杀张汉举”的消息,传遍了北平的大街小巷。所有人都等着看这对新婚不久的夫妇出丑。
孟小冬本以为梅兰芳会站出来,替她说话。可她没想到,梅兰芳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选择作壁上观。
孟小冬很失望,她不禁想起两人初相识的那些美好。
二、
两人相识于1925年8月23日。
那一天,梅兰芳与余叔岩原本要在一场盛大的堂会上,合演《四郎探母》。但余叔岩意外生病,打破了原有计划。
就在众人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时,有人提议,不如让孟小冬来救场。
这个提议,让梅兰芳眼中一亮。
孟小冬的名字,他是听过的。
孟小冬出生于梨园世家,5岁学艺、7岁拜孙派老生仇月祥为师。一年后,就首次登台演唱了《乌盆记》,14岁就在上海“大世界”舞台上,技惊四座。
后来,她去天津深造两年,后来到北京自立门户,创办“永庆社”,凭借一曲《探母回令》扬名京城。
从那之后,京城各大戏社都没人再敢小瞧年纪不大的孟小冬,都把她当做是正经的大腕对待。同时,戏迷也开始称呼她为“冬皇”。
在一场京剧界的义演后台,梅兰芳见过她一面。
那一次,她低声轻唤了一声“梅大爷”,随后擦肩而过。
只是没人想到,日后两人竟有那样的孽缘。
梅兰芳收回思绪,同意了这个提议。
第二天,两人在冯府相遇,排戏时十分默契。
这场《四郎探母》虽然没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也技惊四座。在那之后,梅兰芳一唱这出戏,就想起孟小冬。
一个是后起之秀,一个是业内大师,郎才女貌的两人合作多了,自然就有故事传出。
不过距离真正的定情,还差一个绝好的机会。
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
三、
1926年,时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的王克敏,在府中举办50大寿。梅兰芳和孟小冬作为客人,受邀参加。
饭吃饱了,酒喝足了,就有人起哄,让两人来一段。
这个要求不太礼貌,也很突兀。毕竟两个人是以客人身份参加,而且没带行当,也没合作过,很容易出丑。
但孟小冬想了想,还是起身站到了梅兰芳身边,与他合唱了一段《游龙戏凤》。
虽然两人没有事先排练,但却十分默契。
这场须生之皇和旦角之王的合作,也迎来了满堂彩。同时,两人眼中对彼此也有了一点不一样的东西。
很快,两人假戏真做的消息,就在北平各大戏园子传开。传着传着,就连当事人也动了心。
在梅兰芳好友的撮合下,两人爱情的小火苗也越来越旺。距离最后一把柴,只剩下梅兰芳的一个承诺。
但这个承诺,是孟小冬必须要等到的。
四、
这个承诺就是,如果两人要结婚,梅兰芳必须明媒正娶,过门后,孟小冬也必须得是正妻。
说到正妻,就得说一下梅家的复杂之处。
当时梅兰芳有两个妻子,原配叫王明华,二房叫福芝芳。虽然是二房,但两人都是梅兰芳的正妻。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梅兰芳在梅家的特殊身份。
他伯父膝下无子,所以梅兰芳兼祧两房。意思是说,他同时是生父和伯父两个人的继承人。
按照当时封建宗法的制度,他可以娶两门妻子。一门是为自己传宗接代,一门是为伯父。
虽然有齐人之福,但梅兰芳并不快乐。因为这两个妻子素来不和,经常搞出一些让自己难堪的事情。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王明华很喜欢孟小冬。她希望自己死后,孟小冬能牵制二房福芝芳,避免她一家独大,左右梅兰芳。
所以,第一次见孟小冬,她就把自己的戒指送给了她。
这个要求,梅兰芳是答应了,但二房福芝芳心里却有一百个不愿意。
两人结婚后,福芝芳是上房揭瓦,也不肯让孟小冬进梅家的门。
无奈之下,梅兰芳只能在外边找了一个四合院,取名为“缀玉轩”,让孟小冬暂时住在那里。
孟小冬也同意,但她没想到,这个“暂时”居然那么久。
一开始两人还算和谐,毕竟新婚不久,难免干柴烈火。但李志刚误杀张汉举的事情发生后,两人之间就有了嫌隙。
孟小冬觉得,梅兰芳答应自己的明媒正娶和三房夫人都没落实,自己就像是一个金屋藏娇的情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同时,梅兰芳的朋友不断教唆他,说孟小冬心高气傲,需要别人服侍。而福芝芳为人随和,可以服侍人。你娶妻到底是想“服侍人”还是被人服侍?
这句话,让梅兰芳有所动摇,在那之后,他很少再去缀玉轩。
孟小冬看着门可罗雀的院子,心里除了伤心,还有不甘。但很快,她就等来了一个天赐良机。
五、
1929年,梅兰芳决定赴美演出,把国粹京剧传播到海外。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儿,但他的“后院”却起了火。
因为这次演出万众瞩目,谁能陪着去,就成了一个问题。
本来孟小冬信心在握,因为自己不仅懂京剧,能帮上梅兰芳的忙。这次去海外,自己也能长长见识,对未来发展有很大好处。
一开始,梅兰芳也是这么想的。
但福芝芳哪里肯答应。不仅在家里一哭二闹三上吊,甚至威胁梅兰芳,如果不带她去,就打掉肚子里的孩子。
面对福芝芳的威胁,梅兰芳头都大了。
最后他决定,谁也不带。
但为了安抚福芝芳,梅兰芳还是让她一直把自己送上船,给足了她面子。
孟小冬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却既生气又郁闷。
一年后,梅兰芳演出十分成功,顺利回国。就当他准备大摆庆功宴席的时候,伯母却突然病逝。
梅兰芳自幼被伯母带大,两人不是亲生胜似亲生。
为了让伯母体体面面地走,梅兰芳办了一场盛大的葬礼。
但他没想到,正是这次治丧,让他彻底与孟小冬分手。
六、
孟小冬得知梅兰芳伯母去世后,立马前来吊唁。
她本想以梅兰芳妻子的身份,为伯母披麻戴孝,没想到,遭到福芝芳的拒绝。
福芝芳把孟小冬拦在门外,说她没有资格前来吊唁。
即便梅兰芳从旁劝阻,她也丝毫不让。
梅兰芳不想在这样的日子,让外人看笑话,就只能让孟小冬先回去。
听到梅兰芳的话,孟小冬伤心欲绝。
从结婚到现在,孟小冬一次都没进过梅府,连里面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她回去后就大病一场,然后搬回了娘家。
1931年7月,梅兰芳想把孟小冬接回去。
可此时的她,已经心如死灰,任凭梅兰芳如何敲门,她都闭门不见。
在门外站了一夜的梅兰芳,只得到下人带出的一句话:
我以后要么不唱戏,要唱戏就一定比你好。我以后要么不嫁人,要嫁也要比你强百倍。
不光是这样,第二天孟小冬还在报纸上刊登启事:
冬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孟小冬想用这样的方式,维护住自己的仅有的尊严,但很快她就有了更好的办法。
七、
1938年10月,孟小冬正式拜入余叔岩门下,想要重新开始。
她用5年时间,成为余派唯一杰出传人。
后来,余叔岩因为癌症去世。在守孝期满后,孟小冬以余派传人的身份再度重返舞台。
她在中国大戏院举办了复出表演。那几天,大戏院内座无虚席,她的一首《搜孤救孤》唱得句句珠玉,扣人心弦。
她用实力证明了,当初对梅兰芳说的话:
以后我要么不唱戏,要唱就比你唱得好。
只是所有人没想到,复出表演结束后,孟小冬就宣布息声。而她在大戏院的表演,也成为了绝唱。
孟小冬之所以选择绝唱,是因为遇见了另一个男人,一个比梅兰芳还好的男人。
这个人就是杜月笙。
其实杜月笙一直都对孟小冬十分欣赏,早在十几年前,孟小冬在上海大戏院唱戏时,杜月笙就见过她,只不过那个时候他还一无所有。
后来,他成为上海滩地下皇帝,也是上海滩出了名的戏迷。为了满足自己的戏瘾,他还娶了当地著名老生姚玉兰当四姨太。
1937年,孟小冬应上海大戏院的邀请,为戏院迁址贺喜,与姚玉兰重逢。
姚玉兰早就知道杜月笙对孟小冬有想法,就趁机把孟小冬留在自己的公寓,再介绍给杜月笙认识。
但当时孟小冬一心想拜师余叔岩,于是婉拒了杜月笙的好意,只是在上海住了几天,就返回北京。
后来,日寇入侵北京,杜月笙曾连写5封信,求她南下。还出动自己的私人飞机,接她进港。
对于孟小冬,杜月笙一直十分尊重,并没有强取豪夺。孟小冬心领神会,也并没有点破两人之间的窗户纸。
最后,还是姚玉兰看破杜月笙的心意,主动邀请孟小冬搬进杜公馆。
进入杜公馆之后,孟小冬开始照顾杜月笙的饮食起居,成为他最信任的人。
1949年,杜月笙准备带全家到香港。他特意嘱咐手下,记得帮孟小冬也订一张票。
就在此时,孟小冬突然开口问:
我跟着去,到底是算丫头,还是算女朋友呀?
听到这句话,杜月笙突然惊醒,当即决定给孟小冬一个名分。
1950年,杜月笙一到香港,就与孟小冬结婚。
婚礼当天,高朋满座,比当初与梅兰芳结婚时,风光不知多少。
这一年,43岁的孟小冬终于实现自己当初所有的誓言。不仅戏比梅兰芳唱得好,也终于嫁了一个比梅兰芳还要厉害的人。
婚后第二年,杜月笙因病去世。孟小冬带着分得的2万美金独居香港,专心教授弟子。
从那之后,孟小冬深居简出,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
1977年,孟小冬因病去世,享年70岁。
后来,有人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她卧室始终挂着两幅画。一幅是恩师余叔岩,另一幅竟然是梅兰芳。
或许,孟小冬究其一生都没能走出,年少时与梅兰芳的匆匆一撇。
就像金庸笔下的郭襄,风陵渡口初相遇,一遇杨过误终身。
本文作者:万小刀,写明星、写八卦,有凭有据;形象正、影子斜,皆由自取,欢迎关注@万小刀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