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武汉大学数学院:武汉大学理学部(1)

数学与统计学院

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是武汉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单位之一。1893年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创办时就有“算学门”,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组建后于1914年设立“数学物理部”并于1917年改名为“数学理化部”,1922年学校改四部为八系时成立“数学系”,1998年3月数学系升格为“数学科学学院”,1999年4月校内合院改名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四校合并为新武汉大学后于2001年1月再改名为“数学与统计学院”。

  一百多年来,陈建功、萧君绛、汤璪真、李华宗、吴大任等知名数学家曾在此工作,曾昭安、李国平、熊全淹、张远达、余家荣、路见可、齐民友等著名数学家长期在学院工作,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学院培养了大批国内外知名数学家和数学人才,其中包括丁夏畦、王梓坤、陈希孺、沈绪榜、张明高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院现设有基础数学系、应用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概率与统计科学系、计算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数学研究所(1980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公共数学课教学研究中心等单位,2013年获准设立“武汉大学数学协同创新中心”。学院1991年首批获准建立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武汉大学数学基地并在200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地,2009年本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获准设立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武汉大学“弘毅学堂”数学班。本科生现按数学大类招生,一年后分别进入数学基地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含金融数学方向)、统计学专业学习。学院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9年被批准为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被批准为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87年获准设立数学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现有教师120余人,其中教授30余人,博士生导师近40人。学院有国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人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中国数学会“钟家庆数学奖”获得者2人,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1人,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5人。学院现有本科生8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近400人。

  建国以来,学院在函数论、偏微分方程、代数、概率统计、计算数学等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已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近年来,学院一批中青年教师在偏微分方程、多复变几何理论、泛函分析、微分几何与几何分析、微分方程的控制论、随机微分方程、大偏差理论、随机过程、数论与密码、动力系统、复杂网络与复杂系统、优化决策论、小波分析及其应用、偏微分方程的数值分析、多尺度建模与计算、不确定性理论、金融数学、生物统计、计算系统生物学等研究方向又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果。

  近20年来,学院已获得国际阿提雅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近40项,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近20项。

  2007年,学院“基础数学”学科被评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学院“数学”学科被评为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基础数学”学科被评为二级学科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

  面对新世纪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将奋发图强,勇于开拓,为建设一流的数学学科、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努力奋斗。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在1928年成立的国立武汉大学物理系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其历史可追溯到1893年自强学堂的格致门。我国老一辈著名物理学家查谦、桂质廷、张承修、李国鼎、周如松等先后在这里研究执教多年,也先后涌现出以中国科学院李方华院士、美国科学院程亦凡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有多个突出特色的研究方向、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物理学院之一。

学院现涵盖理学、工学两个学科门类,拥有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属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属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以及湖北省优势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属湖北省二级重点学科,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于2011年获批建设湖北省战略新兴学科。学院下设的三个一级学科(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均进入物理学、材料科学和工程类ESI全球排名前1%和1‰。2017年12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武汉大学物理学获评A-(排名第7)。

学院下设3个系(物理系、材料系、微电子系),2个中心(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物理教学中心),拥有人工微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核固体物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武汉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量子物质能量转换协同创新中心和武汉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依托学院建设运行,另牵头成立了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武汉市量子技术研究院,还拥有物理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物理基础核心理论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以及低维材料与智能器件教育部创新团队。

学院有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人员年龄、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在岗教职工134人,其中专任教师103人(包括正高62人、副高36人、中级5人),管理人员17人,教辅人员1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占教师总数的95%以上,大多数有在国外与境外学习、工作的经历,包括中科院院士徐红星教授领衔的近50人的国字号及省部级重点人才。

学院一向注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在教学上追求精益求精,每年都自主进行教学评估,所有教授都给本科生上课,校长窦贤康院士带头给物理学院本科生讲授《热学》专业课。近五年来,物理学院已培养本科生950人,硕士生143人、博士生205人。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赞赏,为社会经济发展、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高质量的人才。

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院研究方向布局合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同时还多学科交叉、深度融合。在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建设、以及武汉大学基础学科振兴计划的支持下,学院已经建成人工微结构设计与性能模拟、材料制备、微纳加工、微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等四个综合平台,仪器设备资产近3亿元。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国际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点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地方科研项目400余项,获批竞争性项目经费超3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近五年,学院教师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文章逐年递增,包括Nature 2篇、Nat. Phys. / Nat. Mater.等子刊8篇,Nat. Commun.和Phys. Rev. Lett. 42篇、Adv. Mater. / Nano Lett.等70余篇。出版科技专著20余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20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

今天的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秉承百年武大的优良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着力构建团结务实、和谐奋进的工作氛围,正在向着“夯实基础、汇聚人才、交叉融合、凝练方向、再创辉煌”的总体目标坚实迈进,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