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教师资格考试网
两会●建言
南都讯记者宋凌燕 发自北京 近年来,中国中小学生抑郁、焦虑、自伤等心理问题引发公众关注,而学校、家庭、社会还未建立起有效的应对机制,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民进中央拟提交相关提案,建议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和预处置能力列入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并考虑将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
北京市一所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在上课。学校在做好初三年级学生中考文化课备考的同时,加强学生心理及身体素质的锻炼。 新华社资料图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现和转诊不及时、不顺畅
民进中央将提交的《关于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家校社协同管理体系的提案》中指出,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和诊疗体系缺乏协同。以教育、卫生健康等行政部门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许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现和转诊不及时、不顺畅。
二是学校的心理健康管理能力有待提升。教师上岗及日常教学工作培训中缺少学生心理健康识别管理课程;适合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指南、手册)缺乏,培训资源不足;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与心理相关的课程标准极少,辅导资料稀缺。
三是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社会资源不足。公立医院精神卫生资源缺口大、投入少,涉及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资源缺乏。社会心理咨询机构能力资质不足、不实,收费混乱。对危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新业态监管不到位。
建议学校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监测方案和干预预案
针对前述问题,民进中央建议加快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
这需要每个学校都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监测方案和干预预案,确保心理问题识别水平和教育干预质量,形成普通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快速干预处置联动机制,并把其作为学校常规工作。
同时,学校还应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育心理学培训,将学生心理问题发现和识别能力作为班主任上岗培训重要内容。
学校还应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家长沟通机制,通过日常联系帮助家长建立家庭心理教育意识,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苗头时应及时进行家校沟通。
而当学生心理问题超出学校及家庭能力范围时,应通过转介机制尽快转至专业心理健康机构进行诊疗、帮助康复。
民进中央建议,为加强对中小学校心理健康管理的指导和支持,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加快研发适合中小学生的心理课程及辅助资料。
此外,还要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探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将心理健康干预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作为教师培训的必修内容,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和预处置能力列入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
建议县级医院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全覆盖
民进中央在提案中建议,应优化中小学生精神卫生资源统筹和诊疗机制。加大青少年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投入和建设,由教育行政部门及卫生健康部门联合研究建立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学校到专业心理健康机构的转诊以及治疗恢复等一系列标准程序,指导相关工作。
同时,应该加强心理门诊建设,县级医院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全覆盖。加大青少年精神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力度,增加精神科医生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培训力度。考虑将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
此外,要加强对社会新业态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前瞻性研究,涉及未成年人的产品和活动应严格监管,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为原则进行是否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前置审查。严厉打击心理咨询机构虚假宣传、欺骗营销、滥用量表和精神类药物、高收费乱象,坚决取缔不合格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