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教育id:有“尊重”味道的“ID+”课程

经过多年发展,学校课程改革依然存在一种现象:小学做得丰富,高中做得精致,初中一片安静。有人认为,小学做得好是因为社会和家长关注得多,高中做得好是因为有高考改革压力,而初中不被人关注,亦没有不得不改的理由,所以做得“不温不火”。

真的如此吗?学校开展课程改革,应该是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师生发展所需,对学生的尊重、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不应该来自任何外部压力。只有从内心深处生发出的改革,才能触动教育积弊,才能打开学校发展、师生成长的一扇门。

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外国语学校自2009年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自主发展教育特色创建,并逐步建立起助力学生自主发展的“ID+”课程体系,践行蕴含“尊重”味道的自主发展教育。

从育人出发,学校因为课程而出彩——建设“ID+”课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宁波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比一等奖、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宁波市“十二五”教育科研十大最具影响力成果等荣誉。

“ID+”课程,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的世界。

“ID+”课程源于自主课堂

课程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学校创办之初,虽然已经拥有了助力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梦,但并没有急于构建课程体系。学校首先把着力点放在课堂这一教学改革的主阵地,研究如何打造理想的以学为中心的自主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进而让更多学生爱上学习、学得有效、学有所得。

让“教室”成为“学室”,从“教学”走向“学教”,学校以重建教与学的关系为目标,先后经历了“模式推动、要素推进、智慧升级”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模式推动改变传统课堂形态。学校经历孕育、成型、运用和丰富发展过程,构建了可操作的“三环六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完整、有序的学的结构。

第二阶段,要素推进追寻课堂新常态。减少关于教学活动的程序要求,引导教师聚焦自主课堂深入研究。比如,优化对教材二次开发的导学案、小组主讲式合作学习、“人人小白板”展示与反馈、培养用规范学科语言表达的“小先生”等,使教学行为日趋科学,同时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内心的“我”活跃起来。

第三阶段,智慧升级促进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依托平台,教师遵循多样性、适切性、挑战性、趣味性等原则,优化前置性学习任务设计和问题设计,丰富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力。

学校推行自主课堂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改进学习策略,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信心、创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得到持续发展。

许多来学校观课的教师评价,“原以为初中生死气沉沉,但这里的学生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他们有朝气,自主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很强”。另有观课同行感慨,“作为一线教师,深刻体会到生源参差不齐给教师带来的压力,教师越教越累。看到你们的自主课堂,让人惊讶又感动”。

“五力”素养支撑“ID+”课程

学校尝到了自主课堂的甜头,但并没有止步于此。

自主课堂解决了学生怎样学的问题,而学生学什么同样重要,这涉及初中3年到底给学生提供怎样的课程。为此,学校开始了新一轮探索。

学校自主课堂以转变育人模式、培养自主学习者为要义,但这一时期的“改课”行动重点关注了国家基础课程的校本化实践。而学校课程不应满足做好基础课程,还需要支撑学生自主发展的拓展课程。为此,学校立足课堂改革已有成果和学生成长需要,提出“ID+”课程理念,从关注群体到关注个体,从重视“育分”到聚焦育人,从被动发展到主动发展。

“ID”取自“自主发展”英文 Independent Development首字母。自主发展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促进受教育者主动发展的终身教育。“ID”也可以理解为“身份”,强调主动和个性。“ID”还可以理解为“I do”,强调实践,注重做中学、生活中学、合作中学。

“ID+”中的“+”有课程聚集、整合之意,也有无限发展可能之望。“ID+”课程是能够为学生自主发展助力的课程,助力学生自我管理力、自我修养力、自主学习力、自主实践力、自主创新力的提升,真正由被动发展走向主动发展。“ID+”取其谐音可以理解为“我的家”,给予学生力量、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家。

“ID+”课程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但是学习资源丰富并不意味学习效率高。达成“ID+”课程目标,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在复杂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所以在构建“ID+”课程体系时,学校开始了培养学生“五力”的探索。

“五力”即自我管理力、自我修养力、自主学习力、自主创新力、自主实践力,其中自主学习力为核心。

自我管理力指向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省察、自我教育的能力,学校通过基础课程、文化渗透、活动参与等引领学生做一个自律向善的人;自我修养力关注学生爱好特长的发展,学校通过运动与人生、艺术与人生、兴趣与人生等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做一个有情趣的高尚的人;自主学习力指向学生想学、会学和坚持学,学校通过基础课程和专题培训、方法指导等,帮助学生做一个会学习的人;自主创新力指向学生的创作、创新意识和能力,学校通过作品创作、发明制作、金点子征集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做一个拥有创造力的人;自主实践力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学校通过项目研究、专题实践、家庭实验等,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一个敢于探索的人。

通过培养学生“五力”,学校让学生学会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明确要成为怎样的人,并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尝试走进和创造美好生活。

基于以上思考和实践探索,学校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五力”发展为重点、以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为抓手的“ID+”课程体系,这也成为学校发展中一张亮丽的“名片”。

不会停止的课程故事

改变大而统的课程设置,学校通过构建“ID+”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可选择、丰富且适宜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意识与能力的发展,创生了许多为人称道的故事。

学生胡方原本并不了解“创新”,一次在科学课学习《地震》一节,胡方了解到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交汇处,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怎样才能在地震发生时避免人员伤亡?胡方把问题当作课题研究,她发现,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地震往往发生在夜间,便将注意力集中在人们夜间停留时间最长的床上。胡方设计了防震避险床,这种床不仅具备抗砸能力,还可以感知地震时房屋震动,借助液压收缩装置将熟睡中的人转至避险室。人落入避险室后,保险带会自动扎好,保证避难者不会因晃动而受伤。同时,避险室内的食品、饮用水和照明装置,可以保障两人一星期的生活所需。如果被困避险室,避难者可以使用避险室内的卫星电话、定位装置等向外界求救。

胡方设计的防震避险床获得了第三十一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创意奖,这对她是莫大的鼓励,促成她养成了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同时,实践让胡方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学习成绩也得到提升。胡方说:“今后将不断探究、创新,为成为创新型人才而努力学习!”

在课程学习中,像胡方一样对学习充满兴趣,进而找到职业目标的学生不在少数。学生王远在学校接触版画后,打算报考中国美术学院,正式学习版画,并最终考取了理想的高校,寻找到自己的艺术天地。爱发脾气的学生小艾,班主任建议他参加学校“自我管理力十讲”拓展课程,通过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师生惊讶地发现小艾随意发脾气的次数减少了,而且还主动担任了班级心理委员,帮助其他同学管理情绪,并在“心理健康宣传周”向全校学生宣传相关知识。

学习从未停止,学生的课程故事还在继续。

一种课程就是一种文化。“ID+”课程为学生带来了选择的快乐、发展的可能、向上的喜悦。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外国语学校)

《中国教师报》2018年02月28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