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中论 : 审大臣 (先秦两汉)

1 审大臣:
帝者昧旦而视朝廷,南面而听天下,将与谁为之?岂非群公卿士欤!故大臣不可以不得其人也。

大臣者、君之股肱、耳目也,所以视听也,所以行事也。

先王知其如是也,故博求聪明睿哲君子,措诸上位,执邦之政令焉。

执政,则其事举

其事举,则百僚任其职

百僚任其职,则庶事莫不致其治

庶事致其治,则九牧之民莫不得其所。

故《书》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故大臣者、治万邦之重器也,不可以众誉著也。

人主所宜亲察也,众誉者可以闻斯人而已。

故尧之闻舜也,以众誉

及其任之者,则以心之所自见,又有不因众誉而获大贤。

其文王乎!畋于渭水边,道遇姜太公,皤然皓首,方秉竿而钓,文王召而与之言,则帝王之佐也。

乃载之归,以为太师,姜太公当此时贫且贱矣,年又老矣,非有贵显之举也,其言诚当乎贤君之心,其术诚合乎致平之道。

文王之识也,灼然若披云而见日,霍然若开雾而观天,斯岂假之于众人哉!
2 审大臣:
非惟圣然也,霸者亦有之

昔齐桓公夙出,甯戚方为旅人,宿乎大车之下,击牛角而歌,歌声悲激,其辞有疾于世,桓公知其非常人也,召而与之言,乃立功之士也。

于是举而用之,使知国政。

凡明君之用人也,未有不悟乎己心,而徒因众誉也。

用人而因众誉焉,斯不欲为治也,将以为名也。

然则见之不自知,而以众誉为验也,此所谓效众誉也,非所谓效得贤能也。

苟以众誉为贤能,则伯鲧无羽山之难,而唐虞无九载之费矣。

圣人知众誉之或是或非,故其用人也,则亦或因或独,不以一验为也。

况乎举非四岳也,世非有唐虞也。

大道寝矣,邪说行矣。

臣已诈矣,民已惑矣,非有独见之明,专任众人之誉,不以己察,不以事考,亦何由获大贤哉?且大贤在陋巷也,固非流俗之所识也。

何则?大贤为行也,裒然不自,儡然若无能

不与时争是非,不与俗辩曲直

不矜名,不辞谤,不求誉

其味至淡,其观至拙

夫如是,则何以异乎人哉?其异乎人者,谓心统乎群理而不缪,智周乎万物而不过,变故暴至而不惑,真伪丛萃而不迷。

故其得志则邦家治以和,社稷安以固,兆民受其庆,群生赖其泽。

八极之内同为一。

斯诚非流俗之所豫知也,不然,安得赫赫之誉哉?其赫赫之誉者,皆形乎流俗之观,而曲同乎流俗之听也。

君子固不然矣。

昔管夷吾尝三战而皆北,人皆谓之无勇

与之分财,取多,人皆谓之不廉

不死子紏之难,人皆谓之背义。

若时无鲍叔之举、霸君之听,休功不立于世,盛名不垂于后,则长为贱丈夫矣。

鲁人见仲尼之好让而不争也,亦谓之无能,为之谣曰:“素鞞羔裘,求之无尤。

黑裘素鞞,求之无戾。

”夫以圣人之德,昭明显融,高宏博厚,宜其易知也。

且犹若此,而况贤者乎?以斯论之,则时俗之所不誉者,未必为非也。

其所誉者,未必为是也。

故《诗》曰:“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言所谓好者非好,丑者非丑,亦由乱之所致也。

治世则不然矣,叔世之君生乎乱,求大臣、置宰相而信流俗之说,故不免乎国风之讥也,而欲与之兴天和,致时雍,遏祸乱,弭妖灾,无异策穿蹄之乘,而登太行之险,亦必颠踬矣。

故《书》曰:“肱股堕哉,万事隳哉。

”此之谓也。

3 审大臣:
然则君子不为时俗之所称,曰孝悌忠信之称也,则有之矣

治国致平之称,则未之有也。

其称也无以加乎习训诂之儒也,夫治国致平之术,不两得其人,则不能相通也。

其人又寡矣,寡不称众,将谁使辨之。

故君子不遇其时,则不如流俗之士声名章彻也。

非徒如此,又为流俗之士所裁制焉。

高下之分,贵贱之贾,一由彼口。

是以没齿穷年,不免于匹夫。

昔荀卿生乎战国之际,而有睿哲之才,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明拨乱之道,然而列国之君以为迂阔,不达时变,终莫之肯用也。

至于游说之士,谓其邪术,率其徒党,而名震乎诸侯,所如之国,靡不尽礼郊迎,拥篲先驱,受爵赏为上客者,不可胜数也。

故名、实之不相当也,其所从来尚矣。

何世无之?天下有道,然后斯物废矣。

以上就是全国地区自考教材服务网分享关于中论 : 审大臣 (先秦两汉)的全部内容,更多自考教材和自考历年真题及答案,自考视频网课,自考重点复习资料,可以咨询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