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 : 道虚 (先秦两汉)
1 道虚:
《儒书》言: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上七十馀人,龙乃上去。
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
龙髯拔,堕黄帝之弓。
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吁号。
故后世因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2 道虚:
《太史公记》诔五帝,亦云:黄帝封禅已,仙去,群臣朝其衣冠。
因葬埋之。
曰:此虚言也。
3 道虚:
实“黄帝”者,何等也?号乎?谥也?如谥,臣子所诔列也,诔生时所行为之谥。
黄帝好道,遂以升天,臣子诔之,宜以“仙”、“升”,不当以“黄”谥。
《谥法》曰:“静民则法曰黄。
”“黄”者,安民之谥,非得道之称也。
百王之谥,文则曰“文”,武则曰“武”。
文武不失实,所以劝操行也。
如黄帝之时质,未有谥乎?名之为“黄帝”,何世之人也?使黄帝之臣子,知君
使后世之人,迹其行。
黄帝之世,号谥有无,虽疑未定,“黄”非升仙之称,明矣。
4 道虚:
龙不升天,黄帝骑之,乃明黄帝不升天也。
龙起云雨,因乘而行
云散雨止,降复入渊。
如实黄帝骑龙,随溺于渊也。
5 道虚:
案黄帝葬于桥山,犹曰群臣葬其衣冠。
审骑龙而升天,衣不离形
如封禅已,仙去,衣冠亦不宜遗。
黄帝实仙不死而升天,臣子百姓所亲见也。
见其升天,知其不死,必也。
葬不死之衣冠,与实死者无以异,非臣子实事之心,别生于死之意也。
6 道虚:
载太山之上者,七十有二君,皆劳情苦思,忧念王事,然后功成事立,致治太平。
太平则天下和安,乃升太山而封禅焉。
夫修道求仙,与忧职勤事不同。
心思道,则忘事
忧事,则害性。
世称尧若腊,舜若腒,心愁忧苦,形体羸臞。
使黄帝致太平乎?则其形体宜如尧、舜。
尧、舜不得道,黄帝升天,非其实也。
使黄帝废事修道?则心意调和,形体肥劲,是与尧、舜异也。
异则功不同矣。
功不同,天下未太平而升封,又非实也。
7 道虚:
五帝三王,皆有圣德之优者,黄帝不在上焉。
如圣人皆仙,仙者非独黄帝
如圣人不仙,黄帝何为独仙?世见黄帝好方术,方术,仙者之业,则谓帝仙矣。
8 道虚:
又见鼎湖之名,则言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而龙垂胡髯迎黄帝矣。
是与说会稽之山无以异也。
夫山名曰“会稽”,即云夏禹巡狩,会计于此山上,故曰“会稽”。
夫禹至会稽,治水不巡狩,犹黄帝好方伎不升天也。
无会计之事,犹无铸鼎龙垂胡髯之实也。
里名胜母,可谓实有子胜其母乎?邑名朝歌,可谓民朝起者歌乎?
9 道虚:
《儒书》言: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
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
王遂得道,举家升天。
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此言仙药有馀,犬鸡食之,并随王而升天也。
好道学仙之人,皆谓之然。
此虚言也。
10 道虚:
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
物无不死,人安能仙?鸟有毛羽,能飞,不能升天。
人无毛羽,何用飞升?使有毛羽,不过与鸟同,况其无有,升天如何?
11 道虚:
案能飞升之物,生有毛羽之兆
能驰走之物,生有蹄足之形。
驰走不能飞升,飞升不能驰走,禀性受气,形体殊别也。
今人禀驰走之性,故生无毛羽之兆,长大至老,终无奇怪。
好道学仙,中生毛羽,终以飞升。
12 道虚:
使物性可变,金木水火可革更也?虾蟆化为鹑,雀入水为蜄蛤,禀自然之性,非学道所能为也。
好道之人,恐其或若等之类,故谓人能生毛羽,毛羽备具,能升天也。
13 道虚:
且夫物之生长,无卒成暴起,皆有浸渐。
为道学仙之人,能先生数寸之毛羽,从地自奋,升楼台之陛,乃可谓升天。
今无小升之兆,卒有大飞之验,何方术之学成无浸渐也?毛羽大效,难以观实。
14 道虚:
且以人髯发、物色少老验之。
物生也色青,其熟也色黄
人之少也发黑,其老也发白。
黄为物熟验,白为人老效。
物黄,人虽灌溉壅养,终不能青
发白,虽吞药养性,终不能黑。
黑青不可复还,老衰安可复却?黄之与白,犹肉腥、炙之燋,鱼鲜、煮之熟也。
燋不可复令腥,熟不可复令鲜。
鲜腥犹少壮,燋熟犹衰老也。
天养物,能使物畅至秋,不得延之至春
吞药养性,能令人无病,不能寿之为仙。
为仙体轻气强,犹未能升天,令见轻强之验,亦无毛羽之效,何用升天?
15 道虚:
天之与地皆体也,地无下,则天无上矣。
天无上,升之路何如?穿天之体,人力不能入。
如天之门在西北,升天之人,宜从昆仑上。
淮南之国,在地东南,如审升天,宜举家先从昆仑,乃得其阶
如鼓翼邪飞,趋西北之隅,是则淮南王有羽翼也。
今不言其从之昆仑,亦不言其身生羽翼,空言升天,竟虚非实也。
16 道虚:
案淮南王刘安,孝武皇帝之时也。
父长以罪迁蜀严道,至雍道死。
安嗣为王,恨父徙死,怀反逆之心,招会术人,欲为大事。
伍被之属,充满殿堂,作道术之书,发怪奇之文,合景乱首,八公之传欲示神奇,若得道之状。
道终不成,效验不立,乃与伍被谋为反事,事觉自杀。
或言诛死。
诛死自杀,同一实也。
世见其书,深冥奇怪,又观八公之传,似若有效,则传称淮南王仙而升天,失其实也。
17 道虚:
儒书言:卢敖游乎北海,经乎太阴,入乎玄关,至于蒙谷之上,见一士焉,深目玄准,雁颈而戴肩,浮上而杀下,轩轩然方迎风而舞。
顾见卢敖,樊然下其臂,遯逃乎碑下。
敖乃视之,方卷然龟背而食合梨。
卢敖仍与之语曰:“吾子唯以敖为倍俗,去群离党,穷观于六合之外者,非敖而已?敖幼而游,至长不伦解,周行四极,唯北阴之未闚。
今卒睹夫子于是,殆可与敖为友乎?”若士者悖然而笑曰:“嘻!子中州之民也,不宜远至此。
此犹光日月而戴列星,四时之所行,阴阳之所生也。
此其比夫不名之地,犹㟮屼也。
若我南游乎罔浪之野,北息乎沉薶之乡,西穷乎杳冥之党,而东贯须蒙之先。
此其下无地上无天,听焉无闻,而视焉则营
此其外,犹有状,有状之馀,壹举而能千万里,吾犹未能之在。
今子游始至于此,乃语穷观,岂不亦远哉?然子处矣。
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上,吾不可久。
”若士者举臂而纵身,遂入云中。
卢敖目仰而视之,不见,乃止喜,心不怠,怅若有丧,曰:“吾比夫子也,犹黄鹄之与壤虫也,终日行,而不离咫尺,而自以为远,岂不悲哉?”
18 道虚:
若卢敖者。
唯龙无翼者,升则乘云。
卢敖言若士者有翼,言乃可信。
今不言有翼,何以升云?
19 道虚:
且凡能轻举入云中者,饮食与人殊之故也。
龙食与蛇异,故其举措与蛇不同。
闻为道者,服金玉之精,食紫芝之英。
食精身轻,故能神仙。
若士者,食合蜊之肉,与庸民同食,无精轻之验,安能纵体而升天?闻食气者不食物,食物者不食气。
若士者食物如不食气,则不能轻举矣。
20 道虚:
或时卢敖学道求仙,游乎北海,离众远去,无得道之效,惭于乡里,负于论议,自知以必然之事见责于世,则作夸诞之语,云见一士。
其意以为有求,仙之未得,期数未至也。
21 道虚:
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鷄犬升天者,况卢敖一人之身,独行绝迹之地,空造幽冥之语乎?是与河东蒲坂项曼都之语无以异也。
22 道虚:
曼都好道学仙,委家亡去,三年而返。
家问其状,曼都曰:“去时不能自知,忽见若卧形,有仙人数人,将我上天,离月数里而止。
见月上下幽冥,幽冥不知东西。
居月之旁,其寒凄怆。
口饥欲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一杯。
每饮一杯,数月不饥。
不知去几何年月,不知以何为过,忽然若卧,复下至此。
”河东号之曰斥仙。
实论者闻之,乃知不然。
23 道虚:
夫曼都能上天矣,何为不仙?已三年矣,何故复还?夫人去民间,升皇天之上,精气形体,有变于故者矣。
万物变化,无复还者。
复育化为蝉,羽翼既成,不能复化为复育。
能升之物,皆有羽翼,升而复降,羽翼如故。
见曼都之身有羽翼乎,言乃可信
身无羽翼,言虚妄也。
虚则与卢敖同一实也。
24 道虚:
或时闻曼都好道,默委家去,周章远方。
终无所得,力勌望极,默复归家,惭愧无言,则言上天。
其意欲言道可学得,审有仙人,己殆有过,故成而复斥,升而复降。
25 道虚:
儒书言:齐王疾痟,使人之宋迎文挚。
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
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
”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疾不可治也。
王怒,则挚必死。
”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必幸臣之母。
愿先生之勿患也。
”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
”与太子期,将往,不至者三,齐王固已怒矣。
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衣,问王之疾。
王怒而不与言。
文挚因出辞以重王怒。
王叱而起,疾乃遂已。
王大怒不悦,将生烹文挚。
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挚。
爨之三日三夜,颜色不变。
文挚曰:“诚欲杀我,则胡不覆之,以绝阴阳之气?”王使覆之,文挚乃死。
夫文挚、道人也,入水不濡,入火不燋,故在鼎三日三夜,颜色不变。
26 道虚:
此虚言也。
夫文挚而烹三日三夜,颜色不变,为一覆之故,绝气而死,非得道之验也。
诸生息之物,气绝则死
死之物,烹之辄烂。
致生息之物密器之中,覆盖其口,漆涂其隙,中外气隔,息不得泄,有顷死也。
如置汤镬之中,亦辄烂矣。
何则?体同气均,禀性于天,共一类也。
文挚不息乎?与金石同,入汤不烂,是也
令文挚息乎?烹之不死,非也。
27 道虚:
令文挚言,言则以声,声以呼吸。
呼吸之动,因血气之发。
血气之发,附于骨肉。
骨肉之物,烹之辄死。
今言烹之不死,一虚也。
既能烹煮不死,此真人也,与金石同。
金石虽覆盖与不覆盖者,无以异也。
今言文挚覆之则死,二虚也。
置人寒水之中,无汤火之热,鼻中口内,不通于外,斯须之顷,气绝而死矣。
寒水沉人,尚不得生,况在沸汤之中,有猛火之烈乎?言其入汤不死,三虚也。
人没水中,口不见于外,言音不扬。
烹文挚之时,身必没于鼎中。
没则口不见,口不见则言不扬。
文挚之言,四虚也。
烹辄死之人,三日三夜,颜色不变,痴愚之人,尚知怪之。
使齐王无知,太子群臣宜见其奇。
奇怪文挚,则请出尊宠敬事,从之问道。
今言三日三夜,无臣子请出之言,五虚也。
28 道虚:
此或时闻文挚实烹,烹而辄死,世见文挚为道人也,则为虚生不死之语矣。
犹黄帝实死也,传言升天
淮南坐反,书言度世。
世好传虚,故文挚之语,传至于今。
29 道虚:
世无得道之效,而有有寿之人。
世见长寿之人,学道为仙,逾百不死,共谓之仙矣。
何以明之?
30 道虚:
如武帝之时,有李少君,以祠竈、辟谷、却老方见上,上尊重之。
少君匿其年及所生长,常自谓七十,而能使物,却老。
其游以方徧诸侯。
无妻。
人闻其能使物及不老,更馈遗之,常馀钱金衣食。
人皆以为不治产业饶给,又不知其何许人愈,争事之。
少君资好方,善为巧发奇中。
尝从武安侯饮,座中有年九十馀者,少君乃言其王父游射处。
老人为儿时从父,识其处。
一座尽惊。
少君见上,上有古铜器,问少君。
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五年陈于柏寝。
”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一宫尽惊,以为少君,数百岁人也。
久之,少君病死。
31 道虚:
今世所谓得道之人,李少君之类也。
少君死于人中,人见其尸,故知少君性寿之人也。
如少君处山林之中,入绝迹之野,独病死于岩石之间,尸为虎狼狐狸之食,则世复以为真仙去矣。
32 道虚:
世学道之人,无少君之寿,年未至百,与众俱死,愚夫无知之人,尚谓之尸解而去,其实不死。
所谓“尸解”者,何等也?谓身死精神去乎?谓身不死得免去皮肤也?如谓身死精神去乎?是与死无异,人亦仙人也。
如谓不死免去皮肤乎?诸学道死者,骨肉具在,与恒死之尸无以异也。
夫蝉之去复育,龟之解甲,虵之脱皮,鹿之堕角,壳皮之物解壳皮,持骨肉去,可谓尸解矣。
今学道而死者,尸与复育相似,尚未可谓尸解。
何则?案蝉之去复育,无以神于复育,况不相似复育,谓之尸解,盖复虚妄失其实矣。
33 道虚:
太史公与李少君同世并时,少君之死,临尸者虽非太史公,足以见其实矣。
如实不死,尸解而去,太史公宜纪其状,不宜言死。
34 道虚:
其处座中年九十老父为儿时者,少君老寿之效也。
或少君年十四五,老父为儿,随其王父。
少君年二百岁而死,何为不识?武帝去桓公铸铜器,且非少君所及见也。
或时闻宫殿之内有旧铜器,或案其刻以告之者,故见而知之。
今时好事之人,见旧剑古钩,多能名之,可复谓目见其铸作之时乎?
35 道虚:
世或言:东方朔亦道人也,姓金氏,字曼倩,变姓易名,游宦汉朝。
外有仕宦之名,内乃度世之人。
36 道虚:
此又虚也。
夫朔与少君并在武帝之时,太史公所及见也。
少君有教道、祠竈、却老之方,又名齐桓公所铸鼎,知九十老人王父所游射之验,然尚无得道之实,而徒性寿迟死之人也。
况朔无少君之方术效验,世人何见谓之得道?
37 道虚:
案武帝之时,道人文成、五利之辈,入海求仙人,索不死之药,有道术之验,故为上所信。
朔无入海之使,无奇怪之效也。
如使有奇,不过少君之类,及文成、五利之辈耳,况谓之有道?
38 道虚:
此或时偶复若少君矣,自匿所生之处,当时在朝之人,不知其故,朔盛称其年长,人见其面状少,性又恬淡,不好仕宦,善达占卜射覆,为怪奇之戏,世人则谓之得道之人矣。
39 道虚:
世或以老子之道为可以度世,恬淡无欲,养精爱气。
夫人以精神为寿命,精神不伤,则寿命长而不死。
成事:老子行之,逾百度世,为真人矣。
40 道虚:
夫恬淡少欲,孰与鸟兽?鸟兽亦老而死。
鸟兽含情欲,有与人相类者矣,未足以言。
草木之生何情欲?而春生秋死乎?夫草木无欲,寿不逾岁
人多情欲,寿至于百。
此无情欲者反夭,有情欲者寿也。
夫如是,老子之术,以恬淡无欲、延寿度世者,复虚也。
41 道虚:
或时老子、李少君之类也,行恬淡之道,偶其性命亦自寿长。
世见其命寿,又闻其恬淡,谓老子以术度世矣。
42 道虚:
世或以辟谷不食为道术之人,谓王子乔之辈,以不食谷,与恒人殊食,故与恒人殊寿,逾百度世,遂为仙人。
43 道虚:
此又虚也。
夫人之生也,禀食饮之性,故形上有口齿,形下有孔窍。
口齿以噍食,孔窍以注泻。
顺此性者,为得天正道
逆此性者,为违所禀受。
失本气于天,何能得久寿?
44 道虚:
使子乔生无齿口孔窍,是禀性与人殊。
禀性与人殊,尚未可谓寿,况形体均同,而以所行者异?言其得度世,非性之实也。
45 道虚:
夫人之不食也,犹身之不衣也。
衣以温肤,食以充腹,肤温腹饱,精神明盛。
如饥而不饱,寒而不温,则有冻饿之害矣,冻饿之人,安能久寿?且人之生也,以食为气,犹草木生以土为气矣。
拔草木之根,使之离土,则枯而蚤死
闭人之口,使之不食,则饿而不寿矣。
46 道虚:
道家相夸曰:“真人食气。
”以气而为食,故《传》曰:“食气者寿而不死。
”虽不谷饱,亦以气盈。
47 道虚:
此又虚也。
夫气谓何气也?如谓阴阳之气,阴阳之气不能饱人。
人或咽气,气满腹胀,不能餍饱。
如谓百药之气,人或服药,食一合屑,吞数十丸,药力烈盛,胸中愦毒,不能饱人。
48 道虚:
食气者必谓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也,昔有彭祖尝行之矣,不能久寿,病而死矣。
49 道虚:
道家或以导气养性,度世而不死。
以为血脉在形体之中,不动摇屈伸,则闭塞不通
不通积聚,则为病而死。
50 道虚:
此又虚也。
夫人之形,犹草木之体也。
草木在高山之巅,当疾风之冲,昼夜动摇者,能复胜彼隐在山谷间,鄣于疾风者乎?
51 道虚:
案草木之生,动摇者伤而不畅
人之导引动摇形体者,何故寿而不死?夫血脉之藏于身也,犹江河之流地。
江河之流,浊而不清
血脉之动,亦扰不安。
不安,则犹人勤苦无聊也,安能得久生乎?
52 道虚:
道家或以服食药物,轻身益气,延年度世。
53 道虚:
此又虚也。
夫服食药物,轻身益气,颇有其验。
若夫延年度世,世无其效。
54 道虚:
百药愈病,病愈而气复,气复而身轻矣。
凡人禀性,身本自轻,气本自长,中于风湿,百病伤之,故身重气劣也。
服食良药,身气复故,非本气少身重,得药而乃气长身更轻也
禀受之时,本自有之矣。
故夫服食药物除百病,令身轻气长,复其本性,安能延年至于度世?
55 道虚:
有血脉之类,无有不生
生无不死。
以其生,故知其死也。
天地不生,故不死
阴阳不生,故不死。
死者、生之效,生者、死之验也。
夫有始者必有终,有终者必有始。
唯无终始者,乃长生不死。
56 道虚:
人之生,其犹冰1也。
水凝而为冰,气积而为人。
冰极一冬而释,人竟百岁而死。
人可令不死,冰可令不释乎?诸学仙术,为不死之方,其必不成,犹不能使冰终不释也。
1. 冰 : 原作“水”。
据《论死》篇改。
以上就是全国地区自考教材服务网分享关于论衡 : 道虚 (先秦两汉)的全部内容,更多自考教材和自考历年真题及答案,自考视频网课,自考重点复习资料,可以咨询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