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考什么卷(云南高考什么卷最难)
2023年,安徽、吉林、黑龙江和云南四省高考将使用“老高考新课标卷”,为实现平稳过渡,2月22日,各省组织了适应性测试,帮助考生进一步熟悉试卷结构。
适应性测试的题目整体上与之前高考题基本保持一致,但有两点突出的不同:第一,文言文阅读划分句子题目(第10题)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第二,作文题目跟以往命题相比有了重大突破。
今天,我们就针对作文题目的变化做一简要分析。
写作部分,各省的作文题目不同,共有三道作文题目(安徽、云南题目一致),原题如下:
作文题 I :这里是中国(安徽、云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 I《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作文题 II :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黑龙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题 III :简约与繁复(吉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粗粗看过作文题目,我们就会发现跟之前高考命题的区别。虽然还是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但是,材料文字大大减少,风格趋近于上海作文题。学生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审题,材料极具思辨性,又有足够的开放度,关键是从什么角度思考。
仔细分析三道题目,可以发现以下三点重大变化:
第一,注重发散思辨。
我之前说过,“无矛盾不思辨”。这三道作文题目中,都有鲜明的矛盾存在。比如,作文题I中“名山胜迹与平凡原野都是中国”的矛盾;作文题II中不同的谚语之间的矛盾;作文题III中“简约与繁复”的矛盾。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朱于国说的:“(这些矛盾)看似矛盾,实际是从不同方面看待问题。认真分析这种‘看似矛盾’背后的实质,考生就可以有多种立意的选择。”
第二,注重教考结合。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蔡可教授说:“作文题II“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选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谚语”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为载体,从谚语中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的现象切入——‘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这道题涉及‘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当代文化参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多个学习任务群的内容整合,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引导一线从语文知识教学转型到借知识达成学科素养,通过引导学生主动的言语实践来深化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变革。”
第三,注重形式拓展。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倪文尖副教授说:“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在情境化上显著改善,但同时,情境化在写作教学和测试上逐渐呈现庸俗化、固定化的危险。作文题I‘这里是中国’由阅读题导向写作的试题形式,释放了一个非常好的信号,作文命题形式完全可以拓展,而且也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方向完全一致。”
下面我们简单分析一下三道作文题目的解题思路。
作文题 I :这里是中国(安徽、云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 I《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题阐释:《这里是中国》一文有较强的科学性,理性地说明了祖国山河之所以壮丽的根源,作文题要求学生在读过材料之后,将祖国之美以明确的文体(或论述或抒情)和个性化的表达重新诠释出来,这就考察了学术对材料的理解、把握、处理、整合能力。
精准审题:
1.确定核心概念:祖国、胜迹与巷陌
2.确定概念内涵:祖国是指我们的出生之地,父母之邦;胜迹是有名之地,巷陌是无名之地。
3.确定概念外延:中国的每一片土地都是我们的“祖国”,所以,不管是有名之地,还是无名之地,都是“中国”。
4.确定核心立意:中国景观多姿多彩,因为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与深情,所以,我们既爱它的名山胜迹,也爱它的寻常巷陌,我们爱祖国的每一片土地。
作文构思:
作文题 II :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黑龙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阐释:“如何看待”就是要给出判断,即要亮明自己的观点,阐述审辨思考后得出这一观点的理由。这则材料有意味的地方,首先在于这些谚语都是考生实际社会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甚至自己也经常用来劝慰或驳斥别人的,也就是说,这则材料是贴近实际的,很容易带入生活的;其次,材料将表面矛盾的说法摆在一起,构成思考的起点,这其实是在提醒考生审辨这些说法各自成立的条件,如果能想清楚这一点,已经在审辨力上具有相当的程度了;最后,考生或许能借此举一反三,理解到我们日常审辨时其实有很多默认的前提没有说出来,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默认前提是这“三个臭皮匠”是合作的,是向着同一个方向想的,从而突出人多想法多的优势,“三个和尚没水吃”指的是互相推诿的“和尚”,相互掣肘造成窝工的后果。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尤其是双方都在场的情况下,我们常常默认双方的文化语境是相同的,不会跳出这些默认前提的范围,而将“臭皮匠”和“和尚”泛化为所有的个人。
精准审题:
1.确定核心概念:矛盾与情境
2.确定概念内涵:“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这类谚语反映着一种“矛盾”,而这种矛盾是因为针对的情境不同而产生的。
3.确定概念外延:生活中有很多矛盾,但多数的矛盾都是“看似矛盾”,只是因为针对的情境不同罢了。挖掘到他们所针对的特殊“情境”,就会发现他们的对立统一关系。
4.确定核心立意:很多时候,矛盾只是因为针对的情境不同而产生的,只要搞清他们的隐含前提,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作文构思:
作文题 III :简约与繁复(吉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阐释:作文题III“简约与繁复”,是一道二元对立命题论述题,两个概念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简约有简约的价值,繁复也并非一无是处,要看具体的情境。审美上,简约留白,蕴藉含蓄,富于意味;繁复浓墨重彩,铺陈渲染,也具有特别的意蕴;二者甚至可以并存于一篇之中,也不存在孰优孰劣,关键看一个“度”的问题。生活中,简约意味着做减法,简单朴实,心境平和;繁复似乎是贬义,意味着做加法,追求更多,欲望更多;生活本身就是繁复的,简约有时是一种痴望,但在繁复中保持简约的心态,却是值得提倡的。
精准审题:
1.确定核心概念:简约与繁复
2.确定概念内涵:简约意味着做减法,繁复意味着做加法。
3.确定概念外延:两个概念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简约有简约的价值,繁复也并非一无是处,要看具体的情境。
4.确定核心立意:依据情境,抉择繁简。
作文构思:
附: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I”材料
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
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
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烟雨江南诞生的同时,青藏高原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地处内陆而干旱少雨的中国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旱。不仅如此,冬季,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不得不改变路径。它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尘,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最高达400米的黄土高原。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
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中国的水系也将为之一变。随着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积月累,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百米,犹如绝境长城。其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如一条条巨龙,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又好像树枝一样延伸,漫流无际。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答案是4万多条。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众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四周奔流,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国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则汇入塔里木盆地,它们各自滋润出一片绿洲。在中国东部,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华文明;在中国西南部,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
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可是,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之地,又将如何对生命产生影响呢?西藏阿里扎达盆地,沟壑纵横,看起来干旱荒芜,了无生机。2010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块化石,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类——布氏豹。一些科学家认为,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们曾走下高原,进入东亚、南亚,演化出了古中华虎、云豹;后又进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还进入非洲,演化出非洲狮、花豹。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原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动物们为适应寒冷的环境,不断演化,譬如长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万年前,大冰期降临,原本温暖的北极地区变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们早已适应寒冷的环境,包括北极狐、披毛犀在内的动物,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并开辟出了全新的家园。如今,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依然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脊椎动物,堪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大碰撞碰出了一个“大中国”,并影响到中国的地貌、气候、水系、生命等诸多方面,且这一影响目前还在继续。
好了,今天就先分享到这里,如果你需要自考教材或者成考教材的话,可以点击这里全国教育考试教材服务网(点击我购买)或者首页搜索“科目代码”,关于其他如果还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咨询我们在线客服哦,感谢你阅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