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2019年导游基础知识第十章知识点:旅游诗词名篇赏析,一起来看看!

第三节 中国旅游诗词名篇赏析

登上长城康有为

其二

汉时关重鲁龙,很快就到长城第一峰。 ( )

暮光沙漠,天睛外带数疆封曰: ())是

清时堡场传烽静,推山河势雄。 () )为

往事百折不挠,一鞭冷月踏庸居。 ( ) )为

【注释】卢龙(古代重要封闭,现位于河北省迁安县。 第一峰,这里指八达岭。 长河:黄河。 外部:指长城以北的部落。 疆封:边界。 堡场( Hou )此处指烽火台。 烽传:敌人入侵古代边境,

驻扎在烽火台的士兵马上燃起烽火报警,一个个传下去,叫传烽。 百万控(控弦,开弓。 指古代手持武器的百万士兵。

【赏析】康有为( 1858-1927年),原名祖讴歌,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县)今南海市),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积极推行戊戌变法。

这两首诗康有为登长城,雄赳赳长路,宏伟壮丽,欲封山。 历史的沧桑,让人感受到国家的衰败,民族的危亡,不禁感怀怀古的幽情,表达现实的关切。 两首诗从秦汉长城开始写,跨越古今,缅怀今昔,

唤起读者对历史的回忆; 长城雄伟景色,峰峦云汉,气压幽玄,东临碧海,西接黄河,画面雄壮壮阔,气魄非凡,情景交融,意境宏伟,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维新领袖、创新先锋康有为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沧海(魏(曹操

东临碣石,看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帅。 ( ) )为

树木茂盛,百草茂盛。

秋风起,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从中出。

星汉闪耀着,如果从其中出来的话。

幸哉,歌有咏志。 () )是

【注释】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秋冬之交,曹操北征残留乌桓的袁绍旧部,大胜回师途中作组诗《步出夏门行》 ,又名《陇西行》 。是用乐府旧题写作的新辞。

这首诗共有“艳”(前奏)一章,正曲四章。正曲四章在收入选本时,被后人分别加上了小标题《观沧海》   《冬十月》   《土不同》   《龟虽寿》 。

碣石:山名,在右北平郡骊成县(今河北省昌黎县北)。一说是指大碣石山,在今河北乐亭县西南,早已沉入海中。澹(

dan )澹:水波荡漾。竦:同“耸”,峙:同耸立。萧瑟:风声。汉:银河。幸:庆幸。最后两句是合乐演奏时附加的,每章结尾都有,与正文无关。

【赏析】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建安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后来被封为大将军及丞相。后来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尊他为魏武帝,所以他的文集被称为《魏武帝集》 。

曹操长于作诗,现存20余首乐府歌辞,诗风豪迈刚劲,开建安风骨之先河。

这首诗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山水旅游诗,写曹操登临碣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海上景观的苍茫壮丽,歌颂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宏大气魄。曹操的许多诗歌都是作于干戈之余,“横槊赋诗”,这首诗也不例外,

当时曹操大胜而归,自有一种壮志豪情,所以他眼中的景物就不同寻常。写远望之景,沧海之上波涛汹涌,海中山岛高耸陡峭,气势阔大,起笔不凡。接着细写岛上景物,树木丛生,百草繁茂,一远一近,写景极有层次感。

然后写萧瑟秋风涌起波涛,既是承接前面的描写,又塑造出一种悲壮的境界,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入。接下来四句写大海波澜壮阔.日月星辰好像沉浮于其中,将全诗境界扩大,体现出曹操的宽广胸怀和英雄气概。读这首诗,

我们好像能够想象出一位踌躇满志,胸怀天下的政治家,面对大海,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既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又有前路艰辛的清醒认识,从而使本诗显得情感丰富,意蕴深厚。

浪淘沙北戴河 (现代)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注释】浪淘沙:词牌名。北戴河:在河北省东北部渤海边秦皇岛市西南海滨,是著名夏季休养地。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秦皇岛:三面环海,相传秦始皇求仙曾到此,因而得名。谁边:何处,

哪里。往事:指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东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写下《观沧海》 一事。魏武:曹操。曹丕当皇帝后,追封他为魏武帝。挥鞭:指挥鞭策马,骑马出征。碣石:古代山名,位于现今何处,

学术界仍有争议,有河北乐亭、河北昌黎、山东无棣等各种说法。这首词指的是河北昌黎的碣石山,位于河北省昌黎城北1千米,与北戴河毗邻,是风光秀美的历史文化旅游胜地。

遗篇:指曹操当时所写的《观沧海》 一诗。萧瑟秋风:曹操《观沧海》 中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句子。

【赏析】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新中国的缔造者,也是近代杰出的诗人。诗风豪壮,雄浑畅达,有睥睨一切的气势。

毛泽东于1954年夏天来到北戴河,当时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国家走在繁荣富强的道路上,全词也充满了这种度越千古的豪迈之情。上阕描绘了北戴河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滂沱,海浪震天,波澜壮阔,气势磅礴,

既是作者当时所见实景,更是词人满怀豪情的体现。“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询问,将小的意象置于广阔的空间,进一步烘托渲染风雨的猛烈浩荡,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又体现了作者对海上渔船安危的牵挂和关怀,由景及人,落在实处。下阕发思古之幽情,写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横槊赋诗,既有敬仰古人功业之用意,更有超越前人之豪情。“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表达出一种强烈的豪迈激情,升华了革命浪漫主义的主题。

台山杂吟 (金)元好问

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

太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枉呼号。

万壑千岩位置雄,偶从天巧见神功。

湍溪已作风雷恶,更在云山气象中。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注释】灵鳌:神龟。古代神话传说,渤海之东有大壑,下深无底,中有五仙山(瀛洲、蓬莱、方丈、员峤、岱舆),常随波漂流颠簸。上帝使十五巨鳌举头顶之,五山遂屹立不动。这里以五仙山比喻五台,在松涛海浪中,

山顶如鳌头挺出。井底残山:指诸山与五台相比,如在井底。天巧:指天然形成的五台岩壑景象,神功:鬼斧神功,非人力所能及。湍溪:急流的河溪。风雷恶:形容水流声巨响如雷。翠微:青翠的山峦。

此句说云雾在青翠的山峦间飘荡出没。妙高峰:佛教传说中的最高峰,这里代指五台山。

【赏析】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代著名文人、学者。金衷宗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诃科,授儒材郎,充国史院编修,历官镇平、内乡、南阳县令。

元好问涉足于诗、词、文、散曲和笔记小说各个领域,以诗的成就最高。

元好问的山水旅游诗写得雄伟壮观,奇异瑰丽,体现出他豁达的胸襟与豪放的气度。这首诗以大气磅礴、力拔千钧的笔势,写出了五台山的雄奇,读之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风格雄壮豪放。起笔奇崛,写五台山山势之高耸,

气势苍茫,全诗赞叹震撼的基调已经奠定。接着诗人以磅礴的气势、超出尘俗的想象,展开如椽巨笔,通过与群山的对比,对山中景色的描摹,生动描绘了五台山的瑰奇雄伟。通篇造语奇特,发想无端,

充满了浪漫的气质与雄奇的风采。诗歌曲折回环,极尽跌宕起伏之能事,体现了元好问七言古诗纵横恣肆、豪迈旷达的风格。

长白山(清)昊兆骞

长白雄东北,嵯峨俯塞州。

迥临沧海曙,独峙大荒秋。

白雪横千峰,青天泻二流。

登封如可作,应待翠华游。

【注释】嵯峨:形容山势高峻。迥:远。大荒:指边远荒凉之处。青天泻二流:长白山瀑布飞泻而下,汇集为二道白河,成为松花江的源头。登封:登山封禅,古代指帝王登泰山祭天地。

翠华:天子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或车盖,代指帝王。

【赏析】吴兆骞(1631一1684年),字汉槎,苏州松陵人。少时即声震文坛。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关,吴兆骞归隐乡里。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中举人,同年l1月,吴兆骞卷入南闱科场案,

家产籍没人官,父母兄弟妻子一并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后经好友顾贞观等鼎力营救,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得以放归,康熙二十三年病逝,时年54岁。文集有《秋笳集》 等。

此诗作于吴兆骞流放宁古塔期间。长白山为东北群山之雄,山势绵延,作者以“雄”“俯”“临”“峙”等词,形容长白山雄踞东北边地,绵延千里直达沧海荒远的气势,白雪皑皑与飞湍流瀑,则写出长白山的壮美景色。

气势沉雄,属对工稳,造语豪壮,既写出了长白山的巍峨奇伟,气象万千,也表达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颂之情,以及期望能重新得到朝廷眷顾的强烈愿望。

阴山(元)耶律楚材

八月阴山雪满沙,清光凝目眩生花。

插天绝壁喷晴月,擎海层峦吸翠霞。

松桧丛中疏畎亩, 藤萝深处有人家。

横空千里雄西域, 江左名山不足夸。

【注释】畎亩:田间,田地。畎,田间小沟。

【赏析】耶律楚材(1190-1244年),字晋卿,号湛然居士,是契丹皇室后裔,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九世孙。博览群书,通晓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学,且善于诗文。原为金朝官吏,

元太宗时官至中书令。

这首诗刻画了阴山山脉的奇丽风光和雄峻形势,描绘了少数民族的生活画面。一二两句描绘壮观的高山雪景,营造出高峻挺拔的气势。三四两句进一步展现阴山瑰丽变幻的奇景,绝壁直插云霄,云霞五彩缤纷,

既有鬼斧神工之美,又充满了阳刚之气。五六两句笔墨一转,呈现出一幅和谐静谧的田园风光。结尾两句大气磅礴,用夸张、对比的手法再次烘托了阴山的雄奇。这首诗不尚雕琢,境界开阔,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热忱。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释】乱峰:参差不齐的山峰。西湖三面环山,有南高峰、北高峰,葛岭等。

松排山面:指山上松柏众多。月点波心:指一轮明月倒映水中。线头:指毛毯上的绒头。蒲:香蒲,一种水草。勾留:留恋。

【赏析】白居易描写杭州西湖春景的诗,除了本诗之外,还有《钱塘湖春行》 。两首诗都写出了西湖春天景色之优美,以及作者沉浸其中之轻松惬意的心情。本诗立意更加新颖,语言自然平易,锤炼精妙。

诗的前三联写景,诗人以优美的笔触,通过一连串精巧贴切的比喻,勾画出西湖的旖旎风光。首联从鸟瞰西湖写起,惊叹春日景色优美如画,视野开阔,也体现出诗人的愉悦情怀。“乱峰”以下三句,

具体描绘西湖周边如画之景色。群山环抱,参差错落,与平整的湖上水面,形成鲜明对照,显得动静有致,“乱”字用得颇有趣味。中间两联对仗工整,颔联写松柏青碧如翠,覆盖山峦,明月皎洁如珠,映入湖心。

颈联宕开一笔,写到春天早稻抽穗、新蒲展叶的生机与活力,又与诗人为官一任,心系百姓的情怀联系起来,意味深长。最后两句抒情,“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

”( 《唐宋诗醇》 )更是别有一番情致。全诗情景交融,体现出诗人对湖上春光的珍惜与爱赏的感情。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山西村:陆游故乡的一个村庄。腊酒:腊月酿造的酒。足:足够、丰富。豚:小猪。春社:祭名,祭祀土地神以祈丰收。多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若许:如果允许。乘月:趁着月夜出游。无时:随时。

【赏析】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浙江山阴人。其诗风格多样,感情丰富,思想深刻,是南宋成就最高的诗人。这首诗不但描写了山村美丽的自然景色,而且描绘了村民们迎接春社的热闹氛围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全诗语言晓畅,

笔调明快,以平和朴素的韵味和深永秀逸的意境感染着读者,使我们在细细地品味涵咏中感受到诗人的人生情趣、审美情趣。

望海潮(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

【注释】三吴:吴兴郡、吴郡、会稽郡世号“三吴”。钱塘:杭州,旧属吴郡。参差:楼阁高低不齐的样子。天堑:天然的壕沟。重湖:西湖以白堤为界,分外湖、里湖,故云。叠巘(

yan):重叠的山峰。清嘉:秀丽。千骑:宋朝州郡长官兼知州军事,故日“千骑”。牙:牙旗,将军用的战旗。图:描绘。凤池:凤凰池,本为皇帝禁苑中池沼。此处则是泛指朝廷。

【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人称“柳七”,福建崇安县人。柳永出身书香门第,早年热衷科举,但连续几次科考都未及第,激愤之下作了一首《鹤冲天》 词,

大发牢骚,仁宗皇帝不能容忍他的疏狂,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吴曾《能改斋漫录》 卷一六)柳永从此更为放荡不羁,自称“奉圣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娼楼妓馆,“教坊乐工,每得新腔,

必求永为辞”(叶梦得《避暑录话》 ),这就奠定了柳词平民化、市井化的基础。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终于科考及第,但一直沉沦下僚,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有《乐章集》 传世。

【赏析】 《望海潮》 描绘了杭州山水风物的秀丽与郡邑的繁荣富庶,被南宋学者陈振孙称为“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直斋书录解题》 )。对西湖的描写,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名句,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后艳羡不已,竟然引起投鞭南侵之意,这一传说当然不能说是信史,但至少说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不虚,也可以看出柳永这几句词刻画西湖美景的生动传神。

上阕写江南形胜之地和钱江潮的壮观,用“怒涛”“霜雪”“天堑”等有冲击力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江潮劈面奔涌而来,有不可阻挡之势。而下阕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则用优美的文字,平和舒缓的节奏,

描绘了自然景色优美、人间情怀美好的西湖佳境,更加使人心旷神怡。西湖的美景,钱江潮的壮观,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上层人物的享乐,下层人民的劳动生活,都一一注于词人的笔下,

摹写出一幅幅优美壮丽、生动活泼的画面。

柳永以传统上只写风情小景的词体来叙写都市的繁华,展示山水旅游的所见所感,这无疑是在词的题材方面的一大开拓。写杭州的山水之清丽与城市之富庶,写湖光、山色、江天、人物,呈现出一片承平盛世之象,笔法清新,

结构浑然,达到了两宋以观览都市风光、描写城市风物为主要题材的词作的最高成就。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风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

吴官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曰,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风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由此得名。吴宫、晋代: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三山:今南京市西南长江南岸,上有三峰。

陆游《入蜀记》 说:“三山,自石头及风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陆贾《新语慎微篇》 日:“邪臣之蔽贤,

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赏析】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14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自然明畅。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繁华已一去不复返,只有长江水仍然奔流不息。

三四句承“风去台空”继续写历史变迁,吴国宫廷中的花草已经荒芜,东晋的风流人物也早已消逝,过去的繁华和垣赫,在历史的长河中已了无痕迹。这两句用工整的对句传达出诗人对历史变幻的深刻感悟。“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诗人收回思绪,极目远眺,三山在云海中忽隐忽现,好像一半落到青天之外,白鹭洲则被江水中分。这两句对仗工整,气象壮丽,是久被传诵的佳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暗点诗题,

眼前的美景,不能掩饰诗人心中忧国伤时的情感。长安是唐王朝的都城,日是帝王的象征,浮云则比喻帝王身边的小人,李白在这里暗示皇帝被奸邪小人蒙蔽,自己报国无门,所以最后诗中所写的忧愁就不仅是羁旅之愁,

而是有着深刻的现实指向,意味深长。

《唐才子传》 《唐诗纪事》 都记载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一首,因见崔颢作《黄鹤楼》 诗,于是停笔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但是以李白对自己才华的自信,

一定要与之一较胜负,于是作《登金陵凤凰台》 。

编辑推荐:

2019年导游资格考试免费提醒平台

全国导游资格考试辅导全新课程上线

2019年导游资格考试高效备考方案

2019年导游资格准考证打印时间及入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