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心理罪是真实的故事吗
大家好,关于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心理罪是真实的故事吗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喜欢看警匪片的人真有犯罪的心理吗为什么
喜欢看警匪片是不一定有犯罪心理的,不过可以说,人都有猎奇心理的,我们可以看到,越是性格平和的人,越对自己生活之外的事感兴趣,其实并不是他真的就想这样去做,而是想更多的了解他视野之外的事物。
而说到有犯罪心理,其实除了少部分人,喜欢看警匪片是有一定的犯罪心理的话,一般人看还是图个新奇感,不过也有一类人,比如说心智没有稳定的青少年来说,很有可能因为心理并没有成熟。
容易带着崇拜的心态去模仿,好象这种模仿就是英雄主义,比如香港的黑道片及警匪片等等的动作类电影,深受很多青少年的喜欢,因为崇拜而走向犯罪道路的实在不少。
还有就是平常比较压抑自己的,在日常生活中过的平淡,而警匪片往往满足这种追求刺激的心态,所以也容易让很多人喜欢上。
其实如果是一个正常人,知情意合一,主客体也统一,心理状态比较稳定,一般不容易产生犯罪的心理的,所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心理罪是真实的故事吗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66岁的老妪,经常怀疑自己70岁的老公有外遇,只要看到谁和她老公说话,她就认为这人与她老公有染。为此邻里乡亲都对她避而远之。有一次,她怀疑一位开棋牌室的女店主(50岁,有夫之妇)与她老公有关系,理由是她老公经常去女店主棋牌室。于是她三番五次去店里闹事,出言不逊,指桑骂槐。有一天晚上,老妪像幽灵一样出现在女店主棋牌室,正好女店主从外面回来。两人就在店门口吵了起来。争吵中,女店主随手推了她一下,老妪没站稳一屁股坐在地上。这下可可好,她从地上爬起来又哭又叫又骂,还拿手机拨打了110。当110赶到后问明原因,发现没什么大问题,劝了几句就让她的儿子把她领回了家。事情到此也就结束了。谁知道,当晚12点多钟,老妪又一次拨打了110。110找到女店主要求配合调查。在派出所里,老妪说自己受了伤,要女店主赔偿多少多少钱。女店主当然不愿意,说这件事原本就是她无中生有,无理取闹,自己也就不小心推了一下。如果真的受伤了,那就去看伤,用了多少钱就赔多少钱。派出所的干警也觉得这样比较合理,就耐心地与她沟通,可老妪说什么也不同意。直闹到凌晨4点多,事情也没有结果。后来她儿子来了,就把她接回去了。事情过了一个多星期。一天晚上,老妪又一次跑到派出所,把同样的节目又演了一遍。这次老妪开口要赔偿10000元。在众人劝说下,她答应让步,但最低要5000元,治疗费医药费另算。派出所民警拿她实在没办法,就让女店主先付给她5000元。女店主此时已非常气愤,坚持只同意赔偿医药费,不同意付5000元。当天晚上,派出所无奈之下作出了对女店主拘留10天的处罚,理由是老妪年龄上了六十以上,又被女店主推倒。事发后,老妪觉得还不解气,又找女店主的儿子索要3000元医药费。各位,这件事你们怎么看?老人如此不讲道理,就真的没有办法管管吗?
有没有学犯罪心理学的,有经验的讲讲怎么样
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因“业务需要”或“业余爱好”,而学习犯罪心理学的群体,并不少见。
某些政法与司法系统的工作人员、立法与普法工作的理论实践、心理与精神范畴的临床实践、情感与生活节目的编播制作等,都要求“有关人员”要学习、掌握、运用犯罪心理学。
个人以为,无论是“西方”体系、还是“东方”体系的犯罪心理学,对于“大众”的现实生活的更加趋于“理性”,具有积极的助推作用。
个人以为,在人事关系复杂、竞争环境动荡、安全防范需要等现实生活中,大众也不妨对犯罪心里学的理论知识、实践案例有所涉猎。
自己是善良、规矩、本份之人,并不代表所有人都如此!“防患未然”,方为稳妥地“人生旅途漫步、大千世界遨游”的百年大计!
人犯罪后的心理感受和想法
呵呵有门学科叫犯罪心理学。
如果你想从侧面了解犯罪的心理,建议学习一下犯罪心理学。
如果你想从正面了解,建议直接犯罪,马上就会有结果。
但是我想象的犯罪心理可能要根据犯人的犯罪动机而定。
1是为了金钱,2是为了某种欲望,3是为了报复社会。
不同的动机有不同的心理。
例如3,如果犯人很痛恨社会,他犯罪后的心理可能是:怎么样?看你们还敢怎么怎么样不。
有种爽快的发泄感。仅此。
OK,关于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和心理罪是真实的故事吗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