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为什么会发生)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天津教案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发生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义和团发生于哪一场战争
义和团运动或称庚子事变、庚子国变、庚子拳乱,是公元1900年前后中国清末,中国甲午战败后,在西方列强对华渗透侵略日益加重、对清廷控制日益加深、华北遍布教案的情况下,在中国北方发生的以华北农民和部分清军为主体,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在华西方人及华人基督徒的保国保种暴力运动及其引发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原称义和拳,其参与者被称为“拳民”,贬称则为“拳匪”。义和拳本来与长期流行在山东、直隶(今河北省)一带的白莲教等传统民间秘密宗教有关。在义和团运动中,阻止了各国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野心,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但是由于具有笼统排外色彩和愚昧与残暴,也使得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较差。
列强瓜分中国的表现
这是一道关于历史的有关知识,这里考察的是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随着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都失败,我国开始进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国家开始了近代化进程,中国开启了百年的屈辱史。
这一百年来西方帝国主义不断入侵清政府,瓜分中国,具体表现如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还有甲午战争的失败签订马关条约,还有俄国侵占我国1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去瑷珺条约,还有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还有九国公约的签订等等。
天津教案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发生
这一教案的原因和晚清历史上众多教案一样,都是因为“剜眼挖心”的传闻而起。
原来1870年春夏之交,在天津法国教堂附属的育婴堂也就是孤儿院里爆发了一场传染病,三、四十名儿童接连死亡。掩埋者潦草其事,结果孩子的尸体被野狗挖出啃食,狼籍一地。人们纷纷传说,这些孩子是因法国教士“采生折割”致死。传教士们剜走了这些孩子的心,挖去了他们眼,然后把他们弃尸荒野。
这一传闻与教士雇佣人贩子收买中国儿童的传闻一起鼓荡于天津城乡,因此天津“民情激愤”。很多人跑到育婴堂和教堂门口喧闹示威。驻扎在天津的法国领事丰大业为此与前来处理此事的天津知县刘杰发生口角,丰大业向刘杰开枪,打伤了他的跟丁。中国民众压抑多日的情绪在这一瞬间被点燃。“一齐动手将丰大业、西蒙(丰大业的秘书)打死。”
愤怒的人们接着又冲向了法国教堂,六名外国神职人员被杀死。在育婴堂。为了报复传说中的“挖眼剖心”,人们对修女们真实地实行了这一酷刑。“挖掉她们的眼睛,切割她们的乳房,撕裂她们,把其心脏拉出来,不慌不忙地将其切成一块块,把一份份的肉分给怒火燃烧的暴民。”事后查明,纷乱之中共打死外国人20名(法国领事一人,随员一人,法国教士和修女十一人,法国居民二人,“俄国之行路人被杀男女三名”,意大利人和英国人各一名。)。
这就是有名的“天津教案”。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中方溃败,是李鸿章自己种的苦果
谢谢邀请!
从特定意义上来说,甲午之败的确可以说是李鸿章自食苦果,下面列几个主要原因:
1、在北洋地区的军事建设上畏首畏尾,对北洋地区的军事薄弱负有重要责任
李鸿章从1870年代处理天津教案后,调任直隶总督,统辖京师门户的直隶军事。1874年后,又被指派负责整个北洋地区的海防事务,由此盛京、直隶、山东三省的海防舰队以及陆军建设、调度,都归李鸿章节制。
而从1874年后,清政府已经明确了北洋方向的重要外患是日本,因而防备日本是北洋地区军事建设的重要目标。
在这种背景下,李鸿章对北洋地区陆、海军的建设并没有采取大刀阔斧的方略,而是从少花钱、少引起官场上的反对声等角度出发,建设工作畏畏缩缩,而且遇到反对声,李鸿章也并不敢拼却了官不做而去竭力反驳,往往是逆来顺受。
到了甲午战争爆发前,北洋陆军兵力薄弱,北洋海军装备落后,作为主要建设者的李鸿章的确难辞其咎。
2、1885年天津条约,授人以柄
(1885天津条约中,由李鸿章自作聪明添加上的第三条,成了甲午的重要祸根)
日本明治政府后,采取对外扩张的国策,中日两国在1882年、1884年相继因朝鲜问题发生正面交量。
1884年朝鲜甲申事变平息后,眼见清军在朝鲜势大,且北洋舰队当时因铁甲舰归国而势力猛增,日本派特使伊藤博文赴天津就预防中日两国在朝鲜的纠纷进行商谈,实际上则是为了抑制、削弱当时中国在朝鲜已占优势的地位。
当时日方提出了2条要求,即(1)中日两国从朝鲜撤军,都不在朝鲜驻扎军队;(2)中日两国都可派遣军官教导朝鲜军队。(需要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只有中国在朝鲜驻扎大枝军队和派有军事教官)。
对日方的要求,李鸿章照单全收。不仅如此,李鸿章还自作聪明地增加了一条条文,即“将来朝鲜有事,中国或日本要向朝鲜派兵干涉时,需要提前通知对方”。李鸿章自认为日本对朝鲜虎视眈眈,未来如果朝鲜发生事变,向朝鲜出兵的必定是日本,有了这样一条条文约束,日本在出兵前就得提前通知中国,这样就为中国赢得了应对的时间。
然而李鸿章明显失算的是,实际上这一条文等于宣告:中国承认未来在朝鲜有变乱时,日本可以向朝鲜派兵。
后来朝鲜发生东学事变,日军不请自来进入朝鲜的国际法法理依据,正是李鸿章加上的这条条文,可谓是授人以柄还不自知。
3、消极的外交态度,导致步步受制于人
作为北洋大臣,且兼管朝鲜事务的李鸿章,是对日、对朝鲜交涉的第一主管官员。然而李鸿章在对外策交涉方面的特点是“力保和局”。
可以说,在己方实力不如人的情况下,通过外交折冲、寻找列强调停,以力保和局,这的确是一种非常务实的外交策略。但李鸿章的失误在于,没有辨清日本的战争决心,而且把全部心思都压在了力保和局上,而没有对战争预作准备。
到了日本已经在朝鲜派驻重兵,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刻,李鸿章仍然并不悔改,依旧一门心思力保和局,导致在军事上一无准备。甲午战争开始前,对在朝已经处于劣势的陆军,既不增援,又不撤回,而坐视这支军队陷入绝境;在海军方面,否定了北洋海军提出的前出到朝鲜沿海设立临时基地的主动方略,而采取了无智的把北洋海军舰船主力从朝鲜收缩回威海、旅顺的谋略,白白把朝鲜西海岸让给日本联合舰队,导致日本联合舰队的势力瞬间压迫到了黄渤海地区。
有上述这三条问题在,李鸿章在甲午战败上的责任是无法推卸的。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