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先看哪些书?让老中医为你指路!学以致用,传承岐黄
中医书,浩如烟海。 对于自学中医的人来说,特别是初学者,很容易犹豫从哪本书开始读比较合适,以及怎么读。 通过阅读该书,借鉴一些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结合当前实际,对自学中医的阅读谈一点看法,以资借鉴。
教材入门“教材”是指全国中医高等院校统一编校教材。 在没有教材之前,业内医生开始学习之前,可阅读《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内》等浅显书籍,《难》、《内经》等经典医学然而,这些书文言繁多,中医理论论述也不系统统一,需要从中进行归纳、总结,并有比较准确的理解,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真的很为难。
教材是许多人特别是中医前辈做了大量工作,从许多古籍中综合归纳而成的,其成果是将中医理论理化、系统化。 如基础理论中关于“心”的论述,列为心主意识、心主血脉、开窍舌、小肠表里如一,集中较全面,但分析较为细致。 教材对中医理论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基本概念有比较恰当的阐释,采用的理法药物平和贴切,学术观点也比较统一,以现代语言为体写作,易读,特别适合初学者。
如果能做到先打基础,后按临床顺序,逐章好好学习,用不了很长时间,就能对中医有比较系统的认识。 即使已经有基础的自学者,阅读教材也有助于将已经学到的东西系统化、合理化。 学习教材,既要努力熟记其中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又要巩固已经学过的东西,多做习题,有利于学习教材,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熟读古典清代医学大师徐灵胎,“一切道术,必有渊源。 没看过汉唐以前的书,只记得几种时尚的药,就可以当医生了。 ”他说的汉唐以前的书,主要是指《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几部经典。 它们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本源。 虽然有很多后世的著作,但都是以经典的原则精神为指导的。 所以熟读经典,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根本,学临床各科不费力气。 只有博览各著作才能分析鉴别,也才能使自学者具有深厚的创造和发展潜力。
你怎么学习经典? 《内经选读》应该首先选择要项阅读。 《内经知要》选修课或《内经辑要》、《伤寒》等,选择需要重点关注的脏腑、病机、诊法和治则学说,以后有条件再通读。 《金匮》、《伤寒》要看全书,要下功夫,一个字一个字抠细,不管字音字义,尽量懂。 对其中的难点,要进一步质疑推敲,不能信口开河,要非常寻求解决,不可能。
阅读、背诵主要经典著作,是学习中医的基本功。 书读一百遍,自有其意。 读一次得到的东西,不管是记不记得都大不相同。 特别是《金匮》、《本草备要》,如果不假思索地开口,在临床运用时,就会成为有源的活水。 既要机灵,又要熟练,不能有会心。 否则,容易阅读,盲运用的话,很难有自信。
参群书学习中医,又尽可能多地阅读参考书,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对病机证治理论有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 因为经典往往会竞争原则性的理论。 后世医书汗牛填家,瑕瑜伽互配,须择所需读。 初学者优选《本草从新》、《医方集解》 《濒湖脉学》、《医学心悟》、《笔花医镜》、《万病回春》、《医宗金鉴》等。 这些书文字易懂、合理、实用。
《伤寒》问世后,北方实习医生一直奉为圭臬。 该书《金匮》 《素问玄机原病式》旨在考据古准今,通过立论,概括全面扼要,理法用药齐全,便于背诵,是一部初学、已读的好参考书。 自学中医,有了一定的基础,就应该涉猎历代名家的著述,提高自己的知识领域。 金元四家说医史称著,让人忍不住要读。 刘完素公《儒门事亲》、张子和《内外伤辨惑论》、李皋《脾胃论》、《格致余论》、朱震亨《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分别代表了他们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
明清医书更为丰富,其中张介宾《证治准绳》论述宏博,说理深而透彻,理验丰富。 余如《张氏医通》、《医门法律》、《赤水玄珠》、《兰台轨范》、《杂病广要》、《金匮翼》、79000、79000,都是合理的方法7900自学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阅读妇科、儿科、外科等专著,希望“术有专长”。
要读小组的书,重点应该有选择。 书的陈帮主,只需博览群书,其中要深入研究独到的见解、心得。 也善于归纳,博击失约。 当然,每个人的能量、时间是有限的,条件不同。 以上这些书都不能读。 虽然不能“读书破万卷”,但应该保持其意志、决心。
学习文史古代汉语是帮助打开祖国医学宝库的关键。 中医文献特别是经典,文字古朴,寓意深刻,与现代口语相去甚远,缺乏一定的文学特别是古代汉语知识,很难阅读和理解。 《医古文》讲义也是医亦文,认真学习就能为必要的古文打下基础。 学古文在于多读古书,初学者应该多读古代汉语语法书。 其实,我到处都很注意学问。 阅读古医籍时,只要在书中的难字、难字上下功夫,年复一年,古文水平就能大幅度提高。
要了解中医发展的规律,了解历代名家的学术特点、一定的历史知识,尤其是中医史的学习更是必不可少。 此外,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等古代哲学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所以学习一定的哲学知识,有助于正确认识和运用理法方药原则。
读书必须是“恒常的”。 “人无恒,不可为巫医。 ”医道深厚,想有所成就,必须一点点积累,不能一蹴而就。 自学者要树立坚定的意志,坚持长期勤奋学习,每天按规定时间重温功课,除了极特殊的事情,不要轻易辍学。 只要保持它,学习就会每天进步。
读书需要“思考”。 “学而不思则阁。 ’学习中要提出问题,带着疑问问困难的问题; 特别是那些似懂非懂的地方,必须牢牢抓住,反复思考。 另外,古典医籍和各家所写的内容存在两个分开的问题。 想都没想就囫囵吞枣,没什么效果。
读书要“活”。 “好读书,好治病。 死书必读。 ”读医书深入研究,固然好,但也讲究方法,久不沾泥,切忌钻牛角尖。 例如《内经》支五行生克,学五运六气主病,看起来太死了。 读书要讲求实效,不重要的东西,不能太费时间和精力。
要避免读书“乱”而自学,就要为自己制定比较完整的计划和程序。 杂乱无章,没有系统的学习,难以取得效果。 忌“浮”。 自学的人,一心一意,进不去书里,只能模模糊糊地过目,什么也做不了。 不怕困难看中医书,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 不能因此而畏难自弃,也不能浪费前功尽弃。 读医书还应该有,但这不是一一的。
读书不是纸上谈兵,只有结合实践,证实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才能学以致用,它是千百年来的规律,冗长而不多赘述。 “读书很难,但读医书特别难”。 但是,有志者事竟成。 知难而好学,方法得当,一定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