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的意义?北伐战争时间节点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北伐战争的意义,以及北伐战争时间节点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北伐战争时间节点
北伐战争发生时间:1926年7月9日-1928年12月29日
发生的背景:背景:袁世凯死后,各军阀间为争夺地盘,连年混战,民不聊生。
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共同进行的一场革命的、正义的战争。在北伐过程中,国共两党之间虽存在矛盾,但基本上是团结的,能够集中力量对敌。
北伐军将士英勇奋战,以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北伐战争的辉煌战果。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面临崩溃。但是,北伐的胜利进军,并未能扼制革命阵营的危机。
有关北伐战争故事的读后感
观《北伐战争》有感
北伐战争开启了中国用武力保卫自己的篇章,观看这段历史,总能使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在此,以我的拙见进行浅显的总结并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悟。
北伐战争真正起源于1923年的中共三大,在长期不懈的沟通下,在此次会议中中共的高级领导人为实现华夏民族的安定崛起伟大目标决定与国民党展开第一次合作。不久,在1924年的国民一大中,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领袖们也同样接受了合作倡议。
国民一大后不久,黄埔军校建立,可以说,为前线优秀陆军将领的输出提供了有力保障。当莘莘爱国学子报考军校之时,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强国!不再受人欺凌!
只是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核心人物孙中山在1925年3月不幸因病逝世,他的那句临终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也一直警示着后人。这位伟大领袖的逝世,在某种程度来说确实有种未战先折将的感觉,只是凡事不能只看坏的方面——孙中山的死,激起了爱国人士心中的悲愤之情,而这种内心的力量在不久之后直接得到了验证,那就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全国性大罢工,学校停课、工厂停工、上街游行,直接在气势上打击帝国主义,更在心理上让各路军阀寝食难安。所以说,孙中山的逝世,即使是一种缺憾,也是一种财富。
想要理解北伐战争胜利的不易,就要了解当时的北伐背景——1926年,在剿灭了广州的叛乱势力后,起义军成功建立了广州根据地,理论来说以此为根基向上剿灭军阀是很有利的,可当时现有的条件是三大军阀中有两个与广州接壤,张作霖的25万兵力可以先不考虑,但吴佩孚以及孙传芳的各20万军队早已虎视眈眈,想要清除眼前的这道障碍。更不容乐观的是,吴佩孚把想法转化成了实际行动,率先出兵进犯广州西北部。大军来袭,我军岂有不战之理?幸而孙传芳采取暂时观望态度,没有形成双面夹击。基于现实情况,当时的广州军队只有10万余人,我军决定采取避其锋芒,划而分之,各个击破的理念,首先派遣叶挺的独立团为先遣军,阻击外敌。
可喜可贺的是,在激战了数天后,叶挺最终得到了两湖之战的胜利,成功打开了通往河南等地的通道,为起义军进驻中原地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因为这场战斗,叶挺的独立团被冠以铁军的称号。
打仗靠的就是士气,在旗开得胜的顺势下,起义军横扫中原,在击溃了吴佩孚的军队后,又顺势向东,收复了上海、浙江、福建等地,成功剿灭了孙传芳的部队。至此,北伐战争已取得了基本胜利。
北伐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救军阀混战的中国于水火之中,可以说,在前期的实践中,效果显著,得到了广大爱国青年的支持,为祖国建设注射了新鲜的血液。可是,这场战争究竟有没有取得胜利呢?没人说得清楚,有人说战争没能进行到底,实在可悲。可从根本来看,这又是情理之中的事,在没有像孙中山这样英明领袖的带领下,用军阀去打军阀,也只是相当于打到一个又亲手扶植起来一个罢了。不能不说,在偏离了原有初衷的情况下,中国也必将陷入另一场混乱的内战之中。
但我们不能否认北伐战争的重要作用,即使没有完全使中国恢复安定的秩序,但至少它向热血青年们证明了我们有能力用自己的双手去捍卫家园,不再仅仅停留在道义层面,而是真正地拿起枪杆,终结那些欺凌我们的敌人。
读史犹如读过去的自己,无论是北伐战争还是甲午海战,我们看到的不应仅仅是某一时间段的惨烈或是辉煌,而是应该想想如何避免国家像那样衰落,如何保持国家的旺盛生命力。细细想想,历史也是蛮有趣味的。
北伐战争的战略方针
广东革命政府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和敌人内部矛盾情况,确定北伐战争的战略方针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吴佩孚,后打孙传芳,最后消灭张作霖。吴佩孚虽是当时最凶恶的敌人,但在北洋军阀中,确是比较弱的一环,由于受到冯玉祥军队的牵制,已经处在南北受敌的状态之中,湖南内部敌人正在发生分化。况且,两湖地区工农革命力量极为雄厚,因此,把吴佩孚确定为北伐的第一个打击对象十分正确。
北伐军分三路进军,在三个战场进行作战。两湖战场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场。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遣部队已开赴湖南前线,为北伐进军开辟了道路。在这个战场上,北伐军以第4、7、8军担任正面主攻,分别占领了长沙、平江、岳阳,至此,北伐军结束了湖南境内的战斗。平江、岳阳失守后,吴佩孚亲自率部队与北伐军在湖北境内的汀泗桥、贺胜桥进行决战,经过激烈战斗,北伐军占领了这两个地方。10月10日,叶挺独立团首先攻城而入,北伐军攻下武昌,吴佩孚部基本被歼。北伐军消灭吴佩孚后,又在江西战场打败了孙传芳。
国民革命军从1926年7月开始北伐,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所向披靡,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北伐军也由10万人增加到25万人。
为什么叫北伐,西征东征
可以看成是两种不同的战争形式。主要由对外战争还是内部战争来决定。在同一个统治王朝的管理下,会称“征,东征,西征,南征”,说白了就是天下就一个皇帝,这个皇帝派军队出去打仗,就叫征,通常是对外。而当天下出现两个及以上政治集团、级别同等甚至被超越,即两个皇帝的时候,往往会叫伐,通常是内斗。
从字面上看“征”,征含有征服之意,通常为边疆地区遭受蛮夷入侵,边境不安,或者局部地区平民暴乱等等,从形式上和政治体量上来讲,都不是同一个级别的对手,皇帝自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受,天下正统,要征服整个天下,那个不服就把他征服了,也可以理解成在天子藐视对手的时候,不是同一个量级的时候,由正统皇帝派兵出战的时候,基本都用“征”。
从字面上看“伐”,伐则含有讨伐的意思,通常是对原来的帝王或统治者的一种否定,也就是要起兵推翻旧有的君王或者统治势力,这个时候往往是用“伐”,也就是两个差不多实力量级同等的对手之间的较量,原因主要是旧有的帝王统治者倒行逆施,朝纲混乱,奸臣当道,民不聊生,自己作死等原因引起一种非抵御外来入侵的一种对内、对上的战争形式,此时基本都用“伐”。
从中国地理上看,古代帝王都逐鹿中原,通常都城都建在北方,因为中国古代都为农业社会,而黄河流域为华夏之源,所以位于北方的中原地带就很重要了。而皇帝的整个政治集团也都位于北方,所以对于居于北方的皇帝的战争,通常叫“北伐”,在比如民国时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而引起的北伐军等。比如封神榜中的武王号召天下诸侯伐纣,而皇帝居于中原之地,对于西方南方东方的外部势力入侵的战争,通常叫“西征南征东征”。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