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中语文教材,香港中小学语文教材
香港教材《中国语文》
近日,在香港摩根士丹利工作的孙子刘如潮寄来了一本本地教材,名为《中国语文》初中三年级下卷。
里面有我的文章。 是《开卷不一定都有益》。
1990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撰的《中学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选定我的小说《酿》为教材,17家出版单位编写的《中国语文》,均编入第五卷,有的放入小说单元。
入选的文章一致,都是古今经典名作,没有一部外国文学作品。
每篇文章编入哪本书,如何介绍作者,问题的解说、课文的注释、应用练习、探索的扩展,都可以由书写者自由操作,不尽相同。
香港各中学,自主选定教科书。
出版社为了赚取销售量,从编辑到印刷,都竭尽全力。
商务图书馆有限公司全资附属机构,香港教育图书公司出版的《中国语文》(5)目录,《酿》第一课,作者介绍了我的彩色照片及编辑撰写的个人资料。
即使由同一位作者介绍,各版本也没有很大不同。
解开课文后这样说明。
本篇选自《写作方法一百例》,故事以“酿”字为主题。
语文老师上课时把《酿酒》读成吉林地方音,学生刘东东非常仰慕这位年轻有才能的老师,非常遗憾,一时冲动地指出来,影响了课堂。
后来,他很懊悔,担心得不安。
第二天上课,他害怕找老师的茬的时候,老师表扬了他,并认真地向全班同学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他很兴奋,也检查了自己的疏忽。
话虽简单,但相当曲折。
老师深受学生仰慕的音容笑貌、勇于改过的精神; 孩子坦率、真诚、纯洁的心,看起来都很美。
令人深思。
1991年冬天,香港人人书局寄来了《中国语文》第五卷。 附有《明报月刊》和主编潘耀明通讯的地址。
即兴用《我写〈酿〉的机缘》邮件发送。
很快就收到了《明报》资深编辑黄志全寄来的报纸样品,信中写道:“你给潘耀明投的稿子,他会交给我发表。
据我所知,新编香港《中国语文》入选文章是古今汉语的经典名作。
老师是新人,作品被选中真的很幸运。”
从那以后,我继续为《明报》写稿,开辟了《教余随笔》和《名家之言》专栏,到1996年《明报》改组,累计发表散文随笔、小说130余篇。
《开卷不一定都有益》是在这个期间写的。
首先写《阅读之乐无可取代》发行。 香港同胞看到后说:“你赞同开卷有益吗? ”我问了。 因此,又写了此篇,通过古今中外的实例表明,开卷并不总是有益的。
没想到又被选作教材了。
2005年,教育部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酿》也被选为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