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说话的人都这样说话
如果说话有艺术,听当然也有艺术。
说是创造,听是批评。
说话的目的是表达,倾听的目的是理解和享受。
不会说话的人往往会听故事。 正好比古今几位诗人、文人更浅薄的批评家——一旦不能自己创作,或创作失败,就摇身一变,开始批评大师,俨然成了落魄的盗贼,转行捉贼。
英国18世纪诗人显斯Shenstone说,失败的诗人常常成为愤怒的批评家,就像劣酒好醋一样。
但是,这里没有严肃的批评,也没有尖锐的攻击,只寻求理解和欣赏。
要比较批评,只不过是浪漫派印象派的批评。
听包括听、知道、享受三个步骤。
听和读不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说话不要投机,不要把对方的嘴唇像书面一样合上,把书推开就算了。
我们可以“充耳不闻”,效仿我们应对傲慢讨厌事物的方式。 可以自己说“打开队列的门,什么也没表示”,得意忘形,也可以入队。
但是,这个方法有不方便的地方。 例如,搬家错误的人可以根据“不否认就是默认”的原则,利用排在门后的弱者。
或者“充耳不闻”更为妥当。
很久以前,有个教士对儿子说:“当客人的时候,不能唱歌。 不能打爆头。 不能用脚尖敲击地面。 ——这一行为表示不介意。
但是,这种行为可以偶然借用,突然把话变成一个方向。
当然,必须听话并发挥自己的脾气,必须成为罪人,需要高超的艺术。
但是,把自己像海绵一样磨碎,尽量接收,需要更高的修养。
因为在听话的时候,我们的自我往往就像被拴在箱子里的弹簧人,突然“哇”地一声,大叫“我受不了你”。
要制服它,怕百炼也没用。
除非听的目的不是为了理解和欣赏,而是有别的作用。
十九世纪的英国诗人萨泰勒也是行政大师。 他在讲述成功秘诀的《政治家》一书中写道:“无论《人造人》的歌声多么悦耳,都比倾听更能让《人造人》的心高兴。
’成功而得意的人恐怕早就发现了这个诀窍。
而且,也有很多以童话故事中的好女孩为荣的“人造人”,一开口珍珠宝石就咕噜咕噜地滚着。
如果充耳不闻,双手捧起盘子拿到——,要小心翼翼地把文字珠嵌在笔记本里,“好女孩”一定会有给更大的人的话。 不需要认真听,不需要听,也不需要听,只是凝神聆听。 你不需要知道,
只要采取欣悦钦式的态度就足够了。
如果你已经听说过、知道了,又害怕透露内心的真相,那你可以做出一副傻傻傻的表情,“人造人”的心也不会太狠。
听别人说话,最好能有效地给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
要加注释,太零碎了。
但不要求太多解,总要掉以轻心。
如果自己得不到真正的意义,认为每句话都是夸夸其谈,都是说谎骗人,那就忘记了说话是艺术,而不是柴米油盐类的日用必需品。
责备别人的话不真实,就像责备小说不是源于事实,画不如照片准确一样。
用像衣服一样的语言,一边掩盖身体,一边衬托出身体的某个部分。
我们决不谴责衣服掩盖真相、歪曲事实。
如果赤裸裸地一丝不挂,反而会惹人生气。
个人的自我比一个人的身体更多自然美吗?
谁都知道艺术品的真相不是符合事实。
亚里士多德说:“诗的真实不是史实。”
恐怕天生诗人比历史学家多。
最普遍的创造是说话。
夫子“说而不做”,为什么不说而做呢! 但我们在糠戏里听故事,欣赏其他艺术品,只求“诗的真实”。
明知是假的,却甘愿信以为真。
珂立支被称为“姑妄之”。
听话的时候恰恰相反。 “诗的真相”不能满足我们。 口渴需要知道的是事实。
这种心灵的纯洁,与珂立枝所说的相反,可以说是“宁可不相信”。
同时借用亚里士多德的“必然与可能”原则推断事实真相。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吧。
一个女人叹了口气说:“啊,我真麻烦,真希望我天生就是秃子。
谁以为是真的啊! 根据“可能性和必然”推测,她一定有一头好头发。
如果有人说:“有人拉着我帮忙,却有个机构放不下,真为难。
”他大概正在向某人钻营,而某机关的位置在动摇,可能他钻营尚未成功,仍在为难。
假如某要人代表他负责的机关当众辟谣,我们依照“必然与可能”的原则,恍然道:“哦!看来确有其事!”假如一个人过火的大吹大擂,他必定是对自己有所不足,很可能他把自己也哄骗在内,自己说过几遍的话,
便信以为真。
假如一个人当面称谀,那更需违反心愿,宁可不信。
他当然在尽交际的责任,说对方期待的话。
很可能他看透了你意中的自己。
假如一个人背后太热心地称赞一个无足称赞的人,可能是最精巧的馅媚,准备拐几个弯再送达那位被赞的人,比面谀更入耳洽心;也可能是上文那位教士训儿子对付冤家的好办法——过火的称赞,
能激起人家反感;也可能是借吹捧这人,来贬低那人。
听话而如此逐句细解,真要做到“水至清则无鱼”了。
我们很不必过分精明;虽然人人说话,但能说话的人和其他艺术家一般罕有。
辞令巧妙,只使我们钦慕“作者”的艺术,而拙劣的言词,却使我们喜爱了“作者”自己。
说话的艺术愈高,愈增强我们的“宁可不信”,使我们怀疑,甚至恐惧。
笨拙的话,像亚当夏娃遮掩下身的几片树叶,只表示他们的自惭形秽,愿在天使面前掩饰丑陋。
譬如小孩子的虚伪,哄大人给东西吃,假意问一声“这是什么?可以吃么?”使人失笑,却也得人爱怜。
譬如逢到蛤蟆般渺小的人,把自己吹得牛一般大,我们不免同情怜悯,希望他天生就有牛一般大,免得他如此费力。
逢到笨拙的馅媚,至少可以知道,他在表示要好。
老实的骂人,往往只为表示自己如何贤德,并无多少恶意。
一个人行为高尚,品性伟大,能使人敬慕,而他的弱点偏得人爱。
乖巧的人曾说:“你若要得人爱,少显露你的美德,多显露你的过失。
”又说:“人情从不原谅一个无需原谅的人。
”凭这点人情来体会听说话时的心理,尤为合适。
我们钦佩羡慕巧妙的言辞,而言词笨拙的人,却获得我们的同情和喜爱。
大概说话究竟是凡人的艺术,而说话的人是上帝的创造。
来源:微信公众号“如学传媒”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