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贾布朗尼

艺术展览会越来越多了,怎么选择呢? 怎么看? 你怎么评价?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系列评论展专栏力求以独立的态度从多个角度深入审视展示评论展。

策划人和特展研究者贾布的“与贾布的展览会”专栏这次评论了艺仓美术馆的“Hello,My name is Paul Smith”,特别是两位专业嘉宾也参加了。

他们分别是时装设计师陆坤和职业经理韩云峰。

誇張度:

优点:可仔细观看,适合自拍

坏处:门口太太太小,没有序口

展览建议:

建议确保40-60分钟的参观时间

了解设计师的人生历史和工作状态不需要积累特殊的知识,对时尚有点感觉的观众可以很容易地融入其中

展览中有陈列柜里的小账本、工作室里的小摆设复原、照片墙等有趣的细节

观众肖像画的速记

Vivian,平面设计师,女性,20~30岁

特点1 )热爱艺术,平均每周看一到两个展览

特点二:“快乐”,喜欢多样化、互动性的展览

特点3 )发生城际展示行为

嘉宾:陆坤

在时尚设计师行业,直男是少数。

Paul Smith是直男中的异类,是他著名的24色彩虹条,他大胆运用鲜艳的颜色,他将许多传统应用于女装的设计元素融入男装。

他的设计就像刺了你感觉很刺激一样。

嘉宾评论:韩云峰

无论是Paul Smith的藏品,还是他办公室里的小摆设,从这里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

贾布

在一些展览会上,好像有一出新闻就脸红的基因。

艺仓美术馆关于英国奢侈品牌Paul Smith的回顾展就是其中之一。

开幕后,各种屏幕还是紧紧围绕着按键墙和粉色墙前的各种自拍。

自拍当然是吸引眼球的亮点,但在展会上,Paul Smith面对未来的封锁和今天的辉煌态度是最令人感动的地方。

按钮和粉色墙壁是展览会的“签名照”

Paul Smith在上海有专卖店,普通白领,不吃土,也能买到几件单品。

Paul Smith本人并不是服装设计出身,在认识了她的Pauline后,他转向了服装设计行业。

从1970年的第一家店开始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现在的Paul Smith已经拥有12个产品系列,其专卖店遍布35个国家。

“Hello,My name is Paul Smith”的展览会始于2013年。 英国伦敦设计博物馆为Paul Smith举办了这次展览。 展览会的内容由设计师本人选择提供。 除了品牌服装之外,

也有很多保罗Smith的文献和个人收藏。

这几年,这个展览会相继在日本和台湾举行了巡回展。

保罗史密斯在日本

保罗史密斯在台北

这个展览会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 1 .图片墙; 2 .来路封锁3 .工作现场4 .今日辉煌5 .跨界合作。

这一主要线索还包括Paul Smith在世界各地旅行时拍摄的照片、他不断向妻子表达爱意的狗粮以及由7万个按钮组成的按钮墙。

粉红色背景前的特大支架和便签“Every day is a new beginning”。

很明显,在社交网络上,按钮墙和粉红色墙已经成为这次展览的“签名照”。

我感兴趣的是一二四。

超大型支架和便签“Every day is a new beginning”

展厅现场的按钮墙

图为引导观众进入“展览模式”

在说进门的照片墙之前,先说一下艺仓的建筑结构。

以前这个展览室的入口在天台上,但勉强可以接受。

这次不知道为什么把入口换成了室内,沿着螺旋楼梯上二楼就成了入口,5个人可以堵塞这个通道。

这种格局不仅非常不利于人流的管理,也对观众观看展览时的心情和感情有很多负面影响。

观众从外面喧嚣的世界进入展厅,进入故事,一定需要心理调整期。 展览的序厅发挥了这个作用。

展览现场的照片墙

它歪了。 本展没有序厅,但照片中的墙壁起着序厅的作用。

墙上满满当当地挂着Paul Smith收藏的作品,以及他的朋友和粉丝赠送的礼物。

哪怕只是经过,观众也能够在匆匆一瞥中感受到多彩、多样、开放、当代、时尚等基本概念,这与Paul Smith以及展览内容是同频的。

同时,因为数量够多、够杂,让这面墙又很耐看,从波普的安迪沃霍尔,到街头的班克西,再或者是曼联球队的一张签名全家福,一般人总能找到几件认识的东西,获得自己和这个展览之间的情感连接。

嘉宾们在仔细浏览照片墙

高调展示早年“蹭流量”

所谓“来路坎坷”,有两个部分:Paul Smith老师开的第一家商店,和他第一次在巴黎时装周期间的“秀”。

1970年,23岁的Paul Smith在他的家乡诺丁汉开出的他的第一家门店:一共9个平方米,没有窗。

商店每周只营业两天,因为彼时的Paul Smith老师无法单靠服装设计来维生,一周里的大部分时间他要打工赚钱、养家糊口。

Paul Smith的第一家门店在展览现场被等比例还原

Paul Smith当年计算商品成本和价格的小账本

穿过9平米小屋,是几年之后Paul Smith第一次在巴黎时装周期间的“秀”。

别想多了,不是你在电视里看到的时装周上的模特T台、贵妇名流。

那种秀花费巨大,只有有钱有势的成熟品牌才承担得起。

像当时Paul Smith这样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只能溜边儿蹭流量。

他在巴黎时装周主会场附近的酒店里租个房间,摆上他的产品,自己印一点小广告,在会场周围分发。

展览中,第一个店和第一个秀,这两个部分都是等比例复原的小房间,模拟了当时真实的空间格局,但表现的方法比较抽象,在酒店的show room里,是用纸板箱来还原家具,——如果用真床真柜子,

看起来就是售楼处的样板间,瞬间就low了。

Paul Smith的第一场“秀”也在展览现场被还原

在对来路坎坷表达了充分的够意之后,经过场景复原的Paul Smith的工作室和他自己的办公室,展览的故事来到了他辉煌的今天:遍布世界各地的、风格迥异的Paul Smith专卖店,几十年来最重要的服装。

然而,展览中表现世界各地的门店是用A4大小的照片来呈现的,而那些服装,则是密密麻麻地挂在密密麻麻的龙门架上。

在我看过的诸多时尚类展览中,很少有展览会把服装的部分处理得如此“草率”,如此一笔带过。

展览现场复原了Paul Smith的工作场景

展览现场复原了Paul Smith的工作场景

从来路坎坷到今日辉煌,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

而展览在处理这两个主题时所采用的反差极大的表现手法,正是我认为这个展览中最动人的地方:它蕴藏着Paul Smith对待成功和名誉的价值观。

不能再说了,再说下去就全是鸡汤了,你自己体会吧。

展览的价值不只是自拍

艺仓的宣传工作真的是相当卖力!在前几天“中年油腻”的话题刚火的时候,艺仓的公众号上立刻就推了一篇《年过七十不油腻 ——Paul Smith的“奥林匹克设计”之路》 ,在美术馆公众号里,有这个反应速度的,我目测不多。

艺仓美术馆微信推送

艺仓自己的公众号对Paul Smith展览的介绍,内容比较全面和充分。

但是在电脑端搜索时,各种报道基本都是围绕自拍展开的。

在展览的前期推广中,强调“自拍”是很容易引起观众注意的,也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在展览已经形成影响力之后,主办方如果能更主动地调整推广的方向,就能在保底的基础上,为展览赢得更好的口碑和更多元的观众。

毕竟,如果这个展览的价值最后被定义在“自拍”上,未免太可惜了。

展览:Hello, My Name is Paul Smith

展期:2017.10.10-2018.01.07

场馆:艺仓美术馆

票价:100元/人

活动嘉宾合影

【和贾布看展】

和贾布看展每个月会挑选几个展览,邀请在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作为专业嘉宾,用他们在行业中丰富的知识积累与见解,为观众打开与展览内容相关的知识之门。

而作为展览专家,贾布将从展览结构、推广策略、衍生商品、票务管理以及现场服务等多个方面作出专业判断。

每个展览还会通过微博和微信公开招募几名看展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