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偶像的标准句子怎么写
最近各大平台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又是一年一度……啊,不,一年好几次“流水线生产爱豆”的季节。
“万物唱跳”风太猛、太久,普通观众可能逐渐开始感到审美疲劳。
“我们的娱乐会结束吗? ”
其间,央视选秀综艺《上线吧!华彩少年》因有笔试环节,被赞誉为“打破了歌舞选秀”。
有网友表示:“最好举办青少年知识竞赛。 让我看看性感的大脑,洗洗眼睛。”
”
大家惊为天人,提出各平台从善如流。
但是,知识竞争是高智能“偶像”——
这个节目20年前就有了?
01
能出演这个学霸节目,
多少是90多岁的梦
90后的我看电视的时间被严格限制。
但是到了星期六下午,爸爸会被邀请按时洗几个水果,看坐在电视机前的知识竞赛节目。
这个节目让我在连电脑都没有的年龄记住了来自异国的电子品牌——
那是《三星智力快车》。
司会者樊登、王梁。
20年前《超级女声》还没有播出,国内观众心中没有选秀的概念
但是每次三星智力快车的年度冠军诞生,都受到无数年轻的目光。
毕竟人的本质是知识竞争,当时的《开心辞典》 《幸运52》被称为国民节目。
更何况,智力快车在中央播放,地位已经很明显了。
当时还是个小孩子的我,不仅每期都是定时收看,还和选手们比赛猜谜,在心里暗暗计算着比较力。
我有个前辈的好朋友,初中的时候入选选手库兴奋得一夜没睡,直到大学毕业才等节目组的邀请。
当然,很多人连接近梦想的机会都没有。
每一个冠军都是无数家珍似的“95后橙子”,当年只能在脑海里幻想着自己在台上叱咤自己,秒杀对手。
结果,因为沉迷于此,没有听到妈妈喊要去厨房做饭,所以被敲了头。
《三星智力快车》作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青少年猜谜节目,基本内容是以突破的形式进行一系列知识问答。
乍一看,不过是《开心辞典》的少年版,但感觉王小丫的姐姐马上就要坐在对面,微笑着听他说这句话了。 “可以吗? ”
只有真正认真看了几期,才能知道快乐的节目环节背后,有多么硬核的内在。
例如,很多人最噩梦的回忆就是看电视的时候听到父母的“天问”。
“这个问题会吗? 进入高中后能参加比赛吗? ”
首先明确的是出题的主持人。
早期的主持,路一鸣、李玶、樊登等,看着就很有文化。
没错,就是樊登读书会的那个樊登。 在他成为知识付费领域的“四大天王”之一之前,我对他唯一的印象是他出题时皱巴巴的脸。
对于后期改版时主持人换成家政节目的方琼,不少老粉表示不满。
作为主持时间最长的一员,方琼也成为了节目情怀的一部分。
但是,改变笑的方琼并不破坏比赛本身的硬核。
当时的节目定位是“展现中学生的样子”,为了在录像前在各学校进行海选,上电视的参加者大多是有名高中的精英。
平时有人开玩笑,高考前可能是自己这一代智商水平的顶点
按照这个逻辑,以高中老板为主力的《三星智力快车》可以说是投币机的硬智商竞争。
才女武亦姝几年前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时,飞天花惊天人。
当时还有很多人不认同,说自己集训三个月也能达到这个水平。
在智慧快车的世界里,没有人敢说这样的话。
例如,要正确回答“原子弹为什么会形成蘑菇云”,必须记住多少知识点?
在另一个节目中,当他含糊地回答“煤气中毒为什么需要高压氧治疗”时,主持人表情严肃地问道:“对排放不利吗?” 排出什么? 弄清原理。
”
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也不由得跟了上来,开始出冷汗。
除了猜谜之外,还有更想说“失陪”的《英语平台》环节;
选手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用英语向外国嘉宾说明单词,并根据对方推测的个数进行得分。
解释英语单词,必须让外国人猜测吗?
对不起,即使马上叫学生在操场上喊“我的名字is XXX”的疯狂英语,也不敢对我提出这样的要求。
所以,即使是90后,在电视机前依然很活跃,但一动不动的却不是怂货。
“这也是有自知之明的事情。 否则,以我贫瘠的知识储备,唯一的结果就是丢人。
”
02
“在节目中学到一个知识,
够我吹半个月”
于是也就难怪, 《三星智力快车》 在学生群体中天然有了一层“精英”滤镜;
绝大多数选手站到台上的那一刻,本身就已经自带光环。
我还记得,05年的某个学神在一场比赛中怒甩了其他选手几乎一半分数,就此成为了我后桌女同学人生中第一个理想型;
而在节目的贴吧里,也时常能见到对选手们的“大型追星现场”。
要知道,对于生活在小城镇的高中生来说,即使是身边学习最好的那个同学,往往也每天埋头于做题和读书;
而节目中那些台风稳健、知识广博的少男少女们,就理所当然地填补了大众对于“学霸”的终极想象。
至今还有不少真心实意的节目老粉在网上追问“当年那个XXX后来去哪儿了”;
尽管08年之前的比赛视频已经很难找到,但从大家拼凑的文字记忆中,依然能够感受到选手们当年的风采。
2008年的谭樊马克尽管没能走到总决赛,但他在半决赛时对鲜卑族文化演变的一系列阐述,让不少年轻观众念念不忘;
而在总决赛因几分之差惜败的03年亚军常颖,靠着一个有关火箭发射原理的解释,也成为了老粉们心中的“无冕之王”。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当年最受追捧的选手往往都是见多识广型的学霸——
知识面要够宽,更重要的是不能只是死记硬背。
如今的明星想要营造“高智商人设”,通常靠的都是展示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
而倒回到20年前,这可能只能证明你“课本知识学的还行”。
《三星智力快车》 在2000年7月首次开播,而就在前一年,“素质教育”的概念正式被推广到了全国的各大高校。
我们很难说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真正的联系,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或许也是他们第一次看到“不只会做卷子的学霸”。
英语超强的大神不仅能对地道的俚语表达如数家珍,还能顺便讲个历史小故事;
答案是女孩写给男朋友的分手信,起源于美国的一首流行音乐歌词”Dear John,how I hate to write”,后来被士兵们代指妻子的来信。
就连节目中时不时就乱入的各种小众文化科普,也成了学生们的谈资——每次get了新知识,都忍不住要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一番。
手球运动员在节目中展示防守动作。
身为曾经连追5年节目的资深观众,网友@王小小小小至今仍对那道“在水中加什么才会让玫瑰花提前开放”的动手题印象深刻:
“几天后我就在化学课上回答出了阿司匹林的化学成分是乙酰水杨酸,结果大出风头。
”
乙酰水杨酸属于花激素的一种,能促进植物生长。
这固然有中二少年小小的虚荣心在作祟,但靠一个考试不考的冷门知识就能收获同学的敬佩目光,也无疑暗示着某种价值风向。
06年的冠军王凯在夺冠之后接受媒体采访,也特别强调了比赛“非常考验应用能力”,不是在课堂上学到什么知识,就一定能拿到分数。
而让家长和学生们深受震动的,却是他在镜头中表现出的自信和不卑不亢。
“我非常钦佩我的对手们,他们都很优秀,我也为他们感到遗憾。
但同时也感觉自己实力确实有,也为自己的运气感到开心。
”
我妈当时看完这段采访后,还恨铁不成钢地教育我:“看看人家多闯实,不像你三杆子打不出一个屁。
”
对于大多数正身处应试教育束缚下的学生来说,无论是选手还是节目本身,似乎都展现了另一种教育的范本——
开放、自由、不以成绩为单一的驱动力。
不被老师逼着刷题才能拥有广阔的知识面,生活中只有考试的学生大概率也很难练就落落大方的姿态。
这或许也是节目被不少90后观众念念不忘的原因。
03
“学神就在我身边”的日子,
一去不复返了
有趣的是,当我回头去查询《三星智力快车》 的停播时间时,才发现这档节目从来没有真正消失。
2009年因为与三星的合作中止更名为《智力快车》 ,2010年之后突然变成了一个以幼儿园小朋友为主的少儿节目。
连颜色都花哨了许多。
有人将节目改版的原因归结于赞助商的撤资,毕竟节目早期的奖励在当时算是非常优厚的;
年度总冠军不仅能够获得不菲的奖学金,还有机会韩国留学,由赞助方解决生活费和机票费用。
但这并不是全部原因。
尽管《三星智力快车》 的影响力让人望尘莫及,但当时类似的中学生知识竞答类节目远远不止这一档;
其中比较知名的就有北京台的《SK状元榜》 ,以及融合了更多趣味动手环节的《第二起跑线》 《LG金苹果》 。
《SK状元榜》 。
而如今,它们要么在无人关心之后默默停播,要么“改版”成了无人认得的样子;
与其说是节目的自然淘汰,倒不如说已经没人爱看学霸们大杀四方了。
综艺中的“高智商少年”人设消失了吗?其实并没有。
前有《最强大脑》 中展现“超能力”的各路神人,后有《名侦探学院》 里分析能力惊人的逻辑怪们。
但仔细想想,似乎又有点不一样。
与如今这些外表和履历同样光鲜的“高智商学霸”相比,智力快车的选手形象通常出奇地朴实;
穿着简单的T恤和运动裤,素面朝天地站在舞台上,外表看跟普通的高中生没什么区别。
虽然常常让观众感慨“人家这孩子的脑子是什么长的”,但下了节目还是回到课堂,大家看起来都在同一条赛道上。
在网上的很多传言中,智力快车的历届冠军有的考取了耶鲁、斯坦福这样的名校,有的成为了成功的创业者;
但在参赛的时候,他们的人生轨迹都还没有开始“分化”,再厉害的学霸也不过就是好学校里的尖子生。
曾经的节目讨论区,充斥着各种“我隔壁班”“我前桌”的参赛故事;
即使是再普通不过的中学生,也时常会产生“大神竟在我身边”的幻觉。
还有类似这样的凡尔赛发言。
这种幻觉如今已经没有了。
能在屏幕上出现的“高智商学霸”们,要么早已考取了顶级国际名校,要么年纪轻轻就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
从更早开始,他们的人生轨迹就已经跟普通学生的做题生活毫无重叠之处。
如果说当年大家还会期待自己成为跳出应试教育标准之外的那一个;
现在更加被广泛认同的可能是——那些光鲜的课外爱好和人生经历,只属于天才和有钱人。
就像去年许多人都在讨论“小镇做题家”的困境;
但在网络的唇枪舌战之外,最普通的学生们也只能默默再拿起一张试卷。
随着社会上升渠道的收紧和容错率的降低,人们对于教育的衡量标准更加走向了功利化,似乎也就成了必然。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 《三星智力快车》 让人唏嘘的或许不止是节目本身的命运;
它还意味着,无论是学生时代对于“见多识广”的向往,还是靠知识一夜成名的成长路径,都已经离普通人越来越远。
唯一留下的,恐怕只有当年那些学霸们唇枪舌战的传说;
至少那个时候,电视机前的你我还能做一做“我也能站上那个舞台”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