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七章知乎
第十六章保护虚守静免遭危险
导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观复。
丈夫和艺,各自回到其根。
帰根説静、静説復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态,乱搞暴行。
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殡身不危。
(将灵魂置于虚空灵之极,恒一努力守护安静的心。
万物兴盛,我可以仔细观察生死之路。
万物枯萎,最终回归其根本。
回到根本叫做“静”,“静”就是回到本性。
回归本性是恒常,了解恒常规律是明道。
不知道恒常规律,无知任性,是凶狠的。
懂得恒常法则的人知道包容。 包容就是大公。 坦承公只有想事周到、想事周到,才合乎天道,才能长久,才能终生免于危险。
浅析(本章论述修行的最高境界,首先从“道”入手,“道”的“虚”、“无”是常态,“实”、“有”是变态。 老子又换一种说法,“静”是常态,“动”是变态。
这个很容易理解。 例如,种子静的本性是常态,种子的生、长是变态地工作是硬道理。
结合人心,佛家说:“不相上下,如坐针毡。
“不取相之‘相’者,万象为变态,‘如’者,乃修行者恒一之常态。
儒家也有“成性存,道义之门”之说。
“‘存’者,如何才能做到,必须涵养和积蓄。 “涵养”为外学,“蕴蓄”为内藏、内寄。
圣贤尽可能解释得清楚,虽然他们的说法不同,但都指向同一个道理。 把道理放在一起,从大街到人心都清楚了。
学会静坐,相当于实践,这样很容易入门。
知虚、无之“静”之态,乃明道之“明”,此“明”为得道、智慧、通达之同义词,此人不乱行。
下面一段可以倒过来读。 怎样才能终生摆脱危险的境地? 一是天道之道; 第二,当然是深思熟虑;第三,摆平大公; 四大公者懂得包容; 第五,了解规律。
原文由近及远; 反过来读就是由远及近,一步步深入。
学习就是“了解”那个规律。 法则就像王阳明先生的“格物”。 因为那里是起点,所以起点高,道家的句子起点高。
庚子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