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烟要酒要流浪是哪里的方言
农村俗语“烟越多,人就越卑鄙”,字面意思直白、简单,与其他俗语不同,往往含有多层含义,难以理解。
但是,如果把这句俗语放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就会出现不同的解释。
1、“抽烟”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不同理解俗语中的“抽烟”,如果是放在当下的语境下理解的话,主要是央求别人抽烟,经常给别人擦烟,千万不要主动给别人递烟
在我国农村,有“烟酒不分家”的说法。 这意味着,一个人在向他人敬烟时,即使很亲近也不应该看别人的身份地位,打扮自己。 既然你拿出烟来敬,就要敬烟,敬在场的人。
否则,会被不尊敬的人认为是傻瓜。 别见怪。
即使有人不抽烟,也要有礼貌,对人有礼貌。
上世纪70年代,流传着敬烟时不礼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故事。
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各种商品和物资都是按计划供应的。
年关将至,某县一家商场的年轻采购员,到社区供应站购买年货。
年轻的采购员拿着发货单进入科长办公室时,必须在科长身上签字发货。
办公室里有六个人坐着聊天。 其中五个人都很帅,看起来像干部。 只有一个老人穿着破大衣和破棉鞋,蹲在一个角落不说话。 好像是到乡下城市来工作的农民。
采购人员对5人都敬了烟,但唯独对老人不敬烟。
过了一会儿,去了四个像干部的人,只有一个人没有和那个老人去。
采购员以为这个没去的人是科长,拿着发货单要求签名。
那个人指着老人说。 他是我们的科长。
采购员这次吃了苦头。 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人不可貌相。 没想到泰山穿成这样。
他暗叫道,都是因为自己年轻没有经验,看错了人,抽烟的时候惹恼了老人。
他拿出烟,向课长推荐烟,向课长道了歉。
科员没有一点责备他的样子,接过交货单,慢慢地进行了审查,进行了“客观公正”的审查。
县百货商店缺的东西这里也非常缺货,不能批准,签字也不能到货,但公司不需要的东西在科学上被强烈推荐。
采购员去仓库一看,哪里缺货,他要的东西堆积如山。 这是科长故意干掉他的。
他说哑巴吃黄莲是有苦难的话,但这是徒劳的。
这是过去社会人与人交往中敬烟的学问。 也就是说,在社交场合吸烟时,不能看别人的外表递烟。
关于“无论酒家”的酒,以前的村子里,家里有人喝酒,有人来家里,意思是“来者都是客人”,邀请人一起唱歌。
即使有人不想坐下来喝酒,那种热情的姿态也要表现出来。 不这样做的话,会被认为丈夫在人性上小气,被看不起。
我还记得十多年前,社会上曾流行一句顺口溜:“高级烟民无烟无火,中级烟民无烟有火,低级烟民有烟。”
这句话是用开玩笑的语气讽刺了想要吸烟的“小气程度”。
最爱生气的人,有的小气,身上没有火,没有烟,摩擦别人的烟,甚至舍不得买一个一元化的一次性打火机,真正不长毛其次,身上有打火机,却没有带烟的习惯。 人们形容这样的人
就像要花子吃饭一样,一碗一碗地拿着狗球棒,随时随地都要别人吃饭。
遇到这两种人,他们只习惯于别人抽烟,没有让别人抽烟的习惯。
即使不能抽烟也被戒了,自己的身体也被认为很好,但没有必要做这种卑鄙的“廉价”。
这个俗语中的“抽烟”,放在过去农村背景的上下文中来解释,经常央求别人抽烟的人被认为是“懒汉”。
在过去的农村,“懒汉”是最受人鄙视的人,所以人们都说这样的人很“卑鄙”。
四、五十年前的农村,大多数人没有抽盒“卷烟”的习惯,而是在田地里抽烟。 只有从农村出来去吃公餐的人才抽着卷烟。
旱烟通常是指农民自己种植的烟草。
把烟叶切碎,装在烟袋里吸的烟丝和烟叶,有些地方叫黄烟。 以前抽烟的时候,一般都用烟袋,也有用纸片缠在“喇叭”上的。
有些地方用装满水的管子或烟囱吸烟。 它被称为水烟,与干燥烟这个词相反,但烟丝和烟叶仍然被称为干燥烟。
在以前的农村,凡是有吸烟习惯的人都自己种旱烟。
春暖花开的季节,先种烟叶苗,再找地,荒山地、菜地都可以,整地后再移栽烟叶苗。
当烟叶苗长大到一定程度后,要除草和农家肥,并时不时地给烟叶田抓虫。 否则,烟叶就会被虫子吃掉。
烟叶长大后,进行收获,用绳子把切好的烟叶系起来,在阳光下晒干。
晒干后,下雨天太潮湿,可能会发霉,所以要进行防潮处理。
例如,南方干燥的烟叶,用编织好的草席卷起来,挂在干燥的地方。 抽烟时,把烟叶切碎,切碎后放入烟袋。
从种烟叶到切叶的过程,是一个非常麻烦的过程,需要很多手脚的功夫。
农村男性多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担负着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种植烟叶只是个人消费品,在过去的农村,一般谁抽烟就由谁种植。
种烟叶的季节和种作物的季节重合,忙中需要时间保养烟叶。
这就需要男子非常勤劳,才能收获好烟叶。
一些比较懒惰的人,连自家的庄稼地都摆弄不好,哪有时间种烟叶。
再说,有一些人,在种烟叶的时候,自己不去种,等到人家的烟叶收割了,今天找这家讨要几片,明天找那家讨要几片。
有的人连烟叶都懒得去切,直接从别人的烟袋里把烟丝掏到自己的烟袋里。
一次两次找别人要烟,过去农村人很纯朴,碍于情面不好说什么,谁都有为难的时候。
但是,要烟的次数多了,而自己从来没有给别人敬过烟,让人觉得很讨厌,受人鄙视,觉得这样的人脸皮厚。
过去农村人把脸皮厚的人称为“贱”。
在农村,有一种俗称为儒弱人,现在叫智障人或者天生残疾人,过去几乎每个村都有几个这样的人,哪家有红白喜事,这种人必来帮忙。
这种人由于自身原因,不会种烟叶,抽烟时就找别人讨要。
通常来说,农村人大多心地善良,对这种人要烟叶有求必应,都是心甘情愿地给他们。
但是,有一些非常健康的人也学着这些人,多次上门索要烟叶,人们认为这样的人是自我作践,这也是一种“贱”的表现。
从现在的社会环境来说,抽烟对身体有害无益,既然自己不想掏钱买烟抽,自己身上也不带烟,不如完全把烟戒掉。
找人“要烟”,人家给才有烟抽,人家不给也就没有烟抽,如果要不到别人的烟,只能长时间地憋住。
这种人想来烟瘾不大,把抽烟和“要烟”统统戒掉,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做人还是要有尊严,切勿自己作践自己。
2、农村“蹭饭”是钻了“撞饭”的空子在过去的农村,大多数农村纯朴可爱,热情好客,都信奉“上门就是客”,或者“来者都是客”。
过去农村物资匮乏,水活水平不高,但是,对上门来的人都非常客气。
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愁吃,不愁穿,人们待“客”的热情就更高了。
“蹭饭”这个词,在农村与现在的解释有些出入。
现在的解释是“指白白到别人家吃饭或跟着别人吃饭,自己不掏钱”。
这明显是城市的说法,到饭店吃饭,人家掏钱,你跟着别人吃饭。
农村人很少上饭店吃饭。
这个词放在城市,应该是一个中性词,没有贬低的意思。
大多数出自蹭饭的人之口。
比如说,有一个人在路上碰到一个朋友,这个人问朋友去哪里,朋友说请人吃饭,这个人正好没有吃饭,就对朋友说,我可以去蹭饭?于是,朋友就叫上他。
还有,一帮朋友聚餐,其中只有一个人买单,其他的人自嘲说,我们是在蹭饭吃。
或者朋友开玩笑说,我这几个朋友是在蹭我的饭吃。
这些话中都没有贬义。
而在过去的农村,“蹭饭”就是一个贬义词。
意思是想到别人家去吃饭,多次故意踩着“饭点”,也就是开饭的时间,别人家不得不让他吃饭。
这家人让这种人留下吃饭,是很不情愿的,甚至从内心来说很是嫌弃。
这种“蹭饭”的人,是充分利用了我国农村纯朴的传统“撞饭”习俗。
过去农村,一个出门有事,特别是到外村有事,进了人家的门,人家正好开饭,让这个人给撞上了,不管熟悉还是不熟悉,主人家通常要留这个人吃饭。
通常来说,主人家吃什么,撞着饭点的人就跟着吃什么,农村人把这种热情待客的方式称为“撞饭”。
这种“撞饭”习俗,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在我国农村非常普遍。
农村有一种比较懒,又喜欢占小便宜的人,就是利用了农村这种“撞饭”习俗,来进行“蹭饭”的。
比如,这种人踩着人家的饭点进门,主人家通常要问一句,吃了没有?他回答说,没有。
主人随口说一句客套话,那就坐下来一起吧。
“蹭饭”的巴不得主要说出这句话,毫不客气地坐下来吃饭。
这种人非常有心计,总是去过一家又换一个家。
比如,今天到这家蹭一餐饭,明天又到那一家蹭一餐饭,不断变换人家。
然而,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种喜欢蹭饭的人,迟早要被村里人识破。
但是,都是乡里乡亲,有的人还是一个宗族的,吃了亏也不好意思点破,但从内心来讲,村里人对这种人非常鄙视,时间久了,这样的人也就成了村里的负面典型。
人们认为这种既不自重,又不知廉耻的人很“贱”。
村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这种人通常就是反面教材。
农村这种“蹭饭”的人,在过去农村生活水平比较低,吃不饱肚子的时候,还是存在这种现象的,有一些人因家里比较穷,粮食不够吃,在外混一口算一口,也就给家里人多留一口,纯属无奈之举。
也有一些人纯粹是耍赖皮,以占人家的便宜为乐。
但是,就是在过去农村,这种人还是极少数,不是普遍现象,绝大多数农村人还是讲究“人穷志不穷”。
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的觉悟不断提升,这种“蹭饭”现象在农村极少见到了。
如果偶尔有这种现象的话,也不一定是为了占经济上小便宜,而是懒惰,农村又没有外卖可点,他们不想与锅碗瓢盆打交道,为图方便,偶尔也使出“蹭饭”的招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