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风拂柳小说
在我的记忆中,郑振瑶是如花般青春的美貌,停留在1962年的《人民画报》封面上。
北京东四邮局是我的福地。
1958年第一次投稿成功。 原稿在那里被寄出去了。 不一会儿,在邮局陈放新杂志的货架上,发现了当年第13期《读书》杂志的封面提要,突然出现了我的名字,马上买了5本。
我很高兴! 现在,年轻人说:“《读书》杂志不是1979年创刊的吗? 虽然不知道1958年的《读书》与21年后的《读书》有什么关系,
总之那个时候确实有《读书》杂志。
我最近从孔子的旧书网上买了1958年《读书》的合订本,抚摸着刊登我文章的那一期的封面,好像抚摸着我少年时代的老照片。
1977年,我把《班主任》投给了《人民文学》杂志。 起初在东单邮局,柜台工作人员检查后,不得不把稿件和给编辑部的信分别投寄。 我没赌,几天后送到东四邮局。
没有进一步的要求,顺利发送,之后发行了《班主任》。
但现在想起来的是,我经常走到东四邮局有期刊出售的货架前眺望。
1962年,我20岁了,发现最上面的陀螺上放着新的《人民画报》。 很宽的封面,印着古装美女的特写。 啊,知道了,是中央实验剧场的郑振瑶演的。
戏剧《桃花扇》的女主角李香君。
毫不犹豫,马上回购一本。
这次的画报当然从封面到封底都看了,最打动我的是封面上郑振瑶饰演的李香君。
“是你那时的梦中情人吧? 不是这样的。
那时,我经历了初恋,震撼我的是她送给我一套铜版画,画是欧洲的古典建筑。
青春期对美的追求,对爱的向往,那心中的火焰不会熄灭。
对美的追求、对爱情的向往,与阅读文学作品、看戏剧、看电影、看美展密切相关。
郑振瑶比我大6岁,是当时中央实验故事剧场的主心骨,她刚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分剧场担任俄罗斯古典名剧《大雷雨》的卡特琳娜,在中国青年艺术剧场彩排《文成公主》
田汉编剧、金山导演、资深演员吴雪饰演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受到邀请,但她并不抱期待,演得很生动。
然后在我院的重点戏《桃花扇》中,出演了李香君。
这些剧我都看过。
那时没有粉丝,但我实质上是她的骨灰级粉丝。
她红彤彤的时候,不过二、四十五岁。
195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杨沫的《青春之歌》搬上银幕。 我听到消息后,觉得应该让郑振瑶出演林道静。 容貌、气质都很和谐。 而且,在那之后成功出演林道静的谢芳,比她大一岁。
但是她整个青春期都没能上银幕。
我还记得1963年我在人民剧场看了中央实验故事剧场的演出。 杨翰笙编剧、舒群导演的戏剧《三人行》,其中年轻女子石晓芬,由她饰演。 现在阳光依然很美的印象还在眼前,我最近在孔子的旧书网上做了调查。
那年演出的说明书在卖,那上面石晓芬一角的扮演者只有肖凯这个名字。
我的记忆错了吗?
说起肖驰,当时我也是她的粉丝。 她在意大利戈尔多尼的《女店主》、欧阳予倩的《黑奴恨》中扮演女性一号,色彩非常鲜艳。
肖驰比郑振瑶大一点。
我记得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农村题材喜剧片《金铃传》。 里面的女性一号兰英是肖驰演。
现在在网上查《金铃传》,会出现大演员的头像,但没有肖驰。
这表明,单凭互联网上的驳杂信息,很难弄清历史真相。
我想是《三人行》的石晓芬的角色。 本来只有肖驰演的,我看的演出是郑振瑶演的。
网上关于《金铃传》的资料,大概与无视肖驰,肖驰后来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银幕上都相对沉默有关。
1963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孙敬执导《桃花扇》,李香君不二人选郑振瑶,当年她二十七岁。
但片方联系了她,她已经怀了六甲,所以最终还是让王丹凤来演。 不用说表演。 虽然形象也很华丽,但小王比郑大12岁,已经接近40岁了。
20世纪70年代中期,电影《艳阳天》 《第二个春天》 《南海长城》翻来覆去折腾了半天,终于问世,演员更换,成为常态。
郑振瑶终于有机会在《闪闪的红星》出演冬之子母。 她很珍惜,去革命老根据地体验生活,进入角色的内心,努力斟酌每一出戏的表现,但第一个样本出来后,她的形象被否定缺乏斗争性。
后来,那个角色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李雪红饰演。
改革开放后,郑振瑶终于登上银幕。
她的第一部电影《飞行交响乐》没有响。
而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吴李弓执导林海音同名小说《城南旧事》,请其出演宋母,获得国内金鸡奖和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女配角奖。
《城南旧事》 1982年拍摄,年底参加马尼拉,电影获得最佳故事片奖,吴李弓导演和郑振瑶导演去马尼拉参加电影节。
到了1983年,这部电影在国内上映,受到好评。
198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把我的中篇小说《如意》搬上银幕,由黄健中执导,厂里想让谢芳扮演其中的格格一角。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李纬刚刚在北影演《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想演其中的石爷爷。
黄健中坚持要李仁堂演石大爷,要郑振瑶演金绮纹即格格一角。
我这才和1962年《人民画报》 第3期的封面女郎谋面,并且有了比较亲密的接触。
那期间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