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刘溢的油画

说到天才,我们很容易想到伤仲永的故事,很容易想到有名的“科大少年班”。

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的智商,确实比普通人好得多。

而且,这些人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人们的“支持”。

但遗憾的是,天才的背后并不是有成功。 但在普通人看来,这些智商远远超过了同类的存在,尽管取得的成果也远远优于普通人,但似乎并非如此。

伤仲永和科大班的“宁白金”等都表示:“时间一长,不一定好! ”明确了这一重要信息。

但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评价一个人是否是“天才”,都需要根据智商的标准来验证。

更可怕的是,以“分数论”来论述一切英雄,但最终没能如愿的所谓“天才”们,到底为什么受挫呢?

也许可以从近年来山东省的“泰山天才”苏刘溢身上看出。

声名远扬的天才儿童

2000年苏刘溢生于山东泰山。

他的父母不是传统知识分子,因此家庭也不是所谓的“书香门第”。

但“望子成龙”是全世界父母的心愿,苏刘溢的父母自然也对这个宝贝儿子寄予厚望。 没想到,这孩子还“不普通”。

刘溢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发现了他与普通孩子不同的特点。

那就是学习能力特别高,而且依靠自学,掌握知识的能力经常让他们感到惊讶。

“自己家里出了个小天才”,苏刘溢的父母显然有些奇怪,但事实就是这样。

想试试,苏刘溢的父母为他买了小学所有的课本。

没想到,这些对他来说很轻松,他很快就掌握了这些知识。

就这样,苏刘溢的父母高兴坏了。 他们判断儿子是天才少年,珍惜培养着将来的巨大可能性。

但是,既然是天才,当然不能用普通的培养方法。 因为像别人那样按部就班的升级方法明显不符合天才的特征。

所以,直到2007年,苏刘达到小学年龄,他的父母才直接找到学校,要求孩子直接从五年级开始读。

这当然吓了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一跳。 因为规定中不允许那个。 在他们看来,这孩子的知识确实远远超过同龄人,但没有人敢冒这个险。

到当地三里小学了解苏刘溢后,主动表示可以允许苏刘溢直接从五年级开始阅读。

但出乎意料的是,苏刘溢在这所小学只读了两天半,就在老师的推荐下回家了。

不是苏刘溢的年龄太小,知识的学习跟不上,相反,老师们一接触,他们就以为苏刘溢掌握了小学知识。

可以从中学直接读。 所以,既然已经跳级了,索性进一步,让父母考虑从中学开始读吧。

火箭般的学业经历

学校老师的计划打乱了苏刘溢父母的计划,就是所谓的天才!

既然老师说可行,那当然越快越好。

于是,苏刘溢在父母的陪同下走进了中学的校门。

但是,中学和小学不同,才7岁的孩子,能适应中学的课程吗?

即使适应了,也能和年龄相差很大的孩子们一起生活吗?

带着各种各样的疑问,当苏刘溢的母亲刘欣欣找到博文中学校长王冲时,王校长听到孩子的情况,露出了难得的兴奋。

他马上让苏的妈妈带着孩子来面试,如果真的达到了上中学的水平,其他的事情就不要太担心了。

很快,苏刘溢就在妈妈的带领下来到了学校。

为了检验他的知识水平,王校长陆续请来了多学科专业的老师让他参加考试。 其中有苏刘溢未来的班主任,也是数学老师的箱子。

封老师记得很清楚。 这时,她向苏刘溢先生询问了考察空间想象力的立体几何学主题,苏刘溢先生马上回答得很流畅。

之后,苏刘溢也同样完美地朗读了,包括让他读生僻的文言文。

看到孩子真是个好苗头,王校长同意让苏刘在学校试读三个月,但等到苏刘充满学校的第二天,学校直接为他办理了正式入学手续。

他们已经看得很清楚了,这孩子确实是个难得的天才,恐怕照这个速度去,这所学校也不会是他长久的停留地。

果不其然,入学仅一年后的2018年,苏刘溢开始准备进入高中。 因为在那期间,他不仅掌握了中学知识。

而且,已经自学了高中相关的知识,其学习能力之高,让知识渊博的老师们也感叹天才难得。

2018年9月,经学校推荐,苏刘溢顺利来到二中试读,入学不久的摸底考试中,8岁的苏刘溢展现了自己的能力。

单科满分为百分的,他取得物理96分、数学88分、生物95分的好成绩,足以说明他是合格的“高中生”。

考虑到他年龄小、好动、学习接受能力强,学校也和苏刘溢父母协商后,决定放弃传统的跟班学习模式,由老师单方面教学,但总共三年的课程设计也缩短到了一年半。

经过短暂的高中生涯,2010年,年仅十岁的苏刘溢迎来了自己的高考生涯,并一举考出了566分的好成绩。

尽管这个成绩对于顶着“天才”头衔的一众前辈们来说并不突出,但相比于一般普通学子,这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而且,苏刘溢仅仅只有十岁,在他的这个年龄,不少孩子恐怕连文言文并未必能够读顺溜,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看,他都当之无愧可以称得上“天才”。

当年苏刘溢的高考成绩出来后,很多高校都向他投来了“橄榄枝”,但苏刘溢父母没有考虑本省的高校,而是直接南下,接受了南方科技大学抛来的橄榄枝。

南下之旅

当时的南方科技大学也刚刚建立,校长朱清时出生在中科大,而中科大大家都知道,是我国第一所开设“天才少年班”,同时也是在培养天才少年方面最有经验的一所学校。

正因为此,在校长朱清时等人的极力邀请之下,苏刘溢的父母才选择了这所刚创办的全新大学,而苏刘溢也成为了该校历史上招收的第一个大学生。

苏刘溢的到来对于这所在公众眼中陌生的大学来说,无疑是一条极具“话题性”的新闻,同时也是一个绝佳的宣传机会。

当年很多新闻报刊上都大幅报道了天才少年苏刘溢入读新成立的南科大一事,可以说那时候的苏刘溢就是南科大的活招牌,学校的“镇校之宝”。

当时,无论是外来的官员考察还是有名的教授学者前来做报告,私下里陪同的饭局上一定会有“苏刘溢”的身影,尽管这个只有10岁的孩童大多数时间里只是一个埋头吃饭的孩子。

当然,除了低头吃饭之外,他也很难跟其他人插得上话。

那么苏刘溢的大学生活以及学业是如何的呢?

曾经有记者到这所学校去访问过,他们清楚地记得当年该校的第一次开堂讲座上,学校请来了一位在业界颇有名气的专家院士。

而在下面就坐着一位孩童般的学生,那自然就是苏刘溢。

只不过在记者的记忆里,这位学生除了具备孩童的外貌外,在行为上也非常符合孩童的身份,因为全程中,他都没有认真倾听台上专家的讲座。

不是拿着手里的笔来回折腾,就是用笔在旁边女生的头上拨拉,甚至还会翻看旁人的书包,可以说是“活泼之极”。

本以为这个在人生轨道上远超同龄人的孩子会继续在大学延续他的神话,但令人没想到的是,仅仅半年之后,就传来了天才苏刘溢“退学”的传闻。

当然,对于苏刘溢退学一事,时任校长的朱清时是满口否认的。

他表示苏刘溢只是回家去看看,而且很有可能会采取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绝对不是退学,这是他一再声称的事情。

但苏刘溢为何会在半年后悄无声息回到了家乡?

这应该会让外界很多的人感到好奇,毕竟他说到底是个孩子,能否顺利读完大学确实值得期待,也许,我们可以从苏刘溢的同学口中可以得知一二。

据他的同学讲述,苏刘溢确实为人很聪明,但是过往的学习经历让他从来没有适应过这种传统的跟班模式,更不用说是大学这种耗时二三个小时的大课堂。

能不能坐得住首先就是个严峻的挑战,而事实证明,苏刘溢也确实坐不住。

很多同学都提起过,他们的这位小同学,在课堂上可谓是“活泼之极”,不仅自娱自乐的厉害,而且还习惯性挑逗身边其它认真听讲的同学。

可以说,他的行为已经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是一种很难让人接受的讨厌方式。

其实对于年龄一事,这些同学都认为他们并没有因此就小看苏刘溢,更没有有意疏远对方,而只是这种天然的巨大年龄差距。

以及心理差距,都让他们无法跟这个只有10岁左右的孩童沟通到一起,更遑论成为“推心置腹”的好友!

有些东西,不是简简单单地用分数来掩盖的,尽管以分数论,他们大学起点都差不多,可除了分数,其它的一切思想行为,那种过往的经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通过试卷来反应的。

而事实上,到了大学之后,苏刘溢过往引以为傲的成绩也全部下滑严重,他的第一个学期,10门课程就挂了足足八门。

可以说,这不仅仅是能不能毕业的问题,而是苏刘溢压根适不适合继续攻读大学的问题。

可见,苏刘溢的离开也就不难解释了。

尽管,学校一再强调苏刘溢的离开绝不是退学,但也无法掩饰背后存在的问题,更严重的是,无法寻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来挽救苏刘溢的现状。

天才之殇

据说,回到家后的苏刘溢打算自学,因为这已经是他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无可否认的是,靠着高超的智商,苏刘溢可以将大学的知识全部掌握。

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后续他再也没能返回到南科大继续完成学业。

如果说知识还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学习,那么跟人交流,那种正常的人生经历,却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挽救的。

如果说苏刘溢是因为过早被提拔到成人的氛围中,以致于不能适应而造成“夭折”,那么那些同样被称为天才,且被归拢到一起的中科大少年班呢?

貌似最后遇到的问题同样大同小异,除了自己的那个小圈子,很难融入也很难被其它人所接受。

这就不得不回到最开始的争论,到底是以分数作为单一的“取才”手段,还是以整体的综合素质来作为“人才”的评论标准。

而经过这么多的天才印证后,相信大家也能够看得出来到底是何种方式评出的人才称得上“人才”。

同样经历过这么多“天才儿童”的陨落后,有关教育方面的专家能不能换一种其它的方式来培养这些孩子。

如果最后实在是不能兼顾“天才”以及完整的人生经历,人格塑造,那么我想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后者多一点。

毕竟,人才,人才,首先是最基本的“人”,如果没有完整的人格培养,人生经历,那么就算是再有超高的智商,渊博的学识,也终究无法称得上“人才”,更何论“天才”?

如果“天才”的评价标准还是最终回到以“分数”论英雄的标准,那么不难想象,今后还会有类似“苏刘溢”这种儿童的出现。

希望,他们的人生不要再被拔高,“独苗助长”这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那么又是为何要急于让孩子“成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