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的小说在哪里连载
題/七侯筆鑞
与其直接改编,不如制作派生动画
在娱乐市场上,历史题材作品必须与当下的年轻人产生共鸣,在叙事水平和故事表现上更倾向于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和要素。
这在马伯庸创作的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作品之所以受到当今年轻读者的青睐,用“洛阳纸贵”来形容也不过分。
小说在读书市场很受欢迎,当然也受到真人电影行业的欢迎,近年来很多小说被改编成真人电影。
当马伯庸的小说IP成为真人电影领域的“香饽饽”时,动漫领域也备受瞩目,近日B站上线了由其早期作品《七侯笔录》改编的同名动画。
由于《马伯庸小说》及其创作者埃尔平方在中国动漫市场享有盛誉,该项目从发布之初就备受关注。
但正片上映后,因表现不理想,BA评分仅为6.9分。
不少观众在评论中表示,动漫改编叙事“网络文章感”很强,故事“过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设定比故事更有色彩
《七侯笔录》故事发生在虚构的现代社会,但在奇幻的笼罩下,主角罗中夏意外成为“笔冢吏”后不得不面对各方势力之争,与神秘的“管城七侯”结下了不解之缘。
“笔冢吏”的身份设置令广大读者印象深刻,古代文人墨客能操精蓄锐之灵笔,如李白的青莲笔、谢道韫的咏絮笔等,吟诗能“言行随”。
国内的动画观众对含有历史文化要素的作品很熟悉,对《七侯笔录》这样设定新颖的作品更感兴趣。
相比之下,观众们也对动画收视表现呈现出历史文化内涵寄予厚望,最终,《七侯笔录》动画明显未能实现。
一些动漫评论指出,即便主人公罗中夏心中没有墨,但他获得凝聚诗仙李白才气的《青莲遗笔》的经历,以及这种夸张轻薄的性格,多少成为早期网络文通的影子。
另外,罗中夏也缺乏成长空间,从“不学无术、不思进取的小混混”中活了下来,没有好感。
其实,罗中夏小说中的角色并不是动漫形象,原作与动漫比较删节痕迹明显,尤其是小说中对罗中夏形象塑造极为重要的“拉笔”暗线。
在动画制作方面,这些改动可以提高故事节奏,让剧情更容易理解,但缺乏主角形象会让书粉变得恶毒。
虽然动画正片所呈现的网络文章既视感与原著粉丝的期待相差甚远,但《七侯笔录》是古诗内容的具象化表达,仍然引起了不少年轻观众的兴趣。
在评论和弹幕中,不少观众争论说,《咏絮笔》取自《未若柳絮随风》。 罗中夏精神抖擞的是李白的笔不是杜甫的笔。 否则,就要背更多的诗。
关于《七侯笔录》的动画表现为什么不尽如人意,也不是完全改编的问题。
原著小说的第一个版本是马伯庸于2007年左右创作的,到2019年,其中的“漏洞”得到补充并重新出版。
在新版小说的序言中,马伯庸说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后西游记》,坦言当时的文章稚嫩,成品总有不足之处,并给出了“中二”“幼稚”的评价。
《七侯笔录》的角色和情节设计明显受到当时网络写作热潮的影响,但这并不妨碍马伯庸通过趣味性的设置与情节、古诗知识的巧妙融合来保持原作的可读性。
从这方面来看,动画中也有展现原作特色的尝试。 不过,对于一直以《马伯庸》为目标的观众来说,《七侯笔录》动画的改编思路无法避免与需求的偏差。
马伯庸小说,电影化难,动画化更难
一直以来,在读者眼中,马伯庸写故事总是“独树一帜”,善于将历史和相关因素融入现代故事框架,文笔轻盈有趣,阅读体验愉快。
例如,去年底出版的《长安的荔枝》,描写了一个小吏从岭南向长安配送荔枝的过程,似乎折射了唐朝的官场现状,底层小人物的生存之道,读者感叹古代的“社畜”也不好做。
当前,关于如何传播历史文化的讨论离不开“年轻化”的表达,马伯庸的内容创作思路无疑与之契合。
与其他历史题材作品相比,有深入阅读文献史料习惯的马伯庸在创作过程中具有绝对优势,同时多年的网络连载经历也给作品带来了“网络感”,新奇有趣的脑浆和多样化的内容元素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观众
从其小说IP改编的影视剧的市场表现来看,现代年轻人也愿意为此买单。
最早注意到马伯庸小说IP潜力的是真人电影内容市场。
2018年《古董局中局》热播后,各大视频平台开始对漫威英雄小说进行IP视频化,《风起陇西》0《长安十二时辰》0《显微镜下的大明》005-790000等作品也应运而生,创作团队以史实为基础
通过美术风格、场景构建等多方面还原故事的历史感,通过实力演员的表演,让观众深度沉浸在马伯庸创作的故事中。
然而,在这股“马伯庸”热潮下,并不是所有的影视改编都能成功。
根据各部小说的易拍性和制作团队对原作故事的理解,不同的作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和评价也不同。
这使电影业逐渐认识到,“马伯庸”三个字与真人电影化的金字塔并不相同。
除了真人电影以外的动画领域,以马伯庸小说为IP源的项目也在进行中。
除了刚刚上线的《七侯笔录》之外,还有动画电影化的《龙与地下铁》,以及2018年动画化的《四海鲸骑》
漫画中也有《风起陇西》 《白帝城之夜》 《官渡杀人事件》。
如果是书粉的话,看到这些作品名的时候就会知道真人电影化和动画化的作品选择的不同吧。
真人电影化选择的作品明显偏向写实风格,动画化选择的作品幻想色彩浓厚。
不仅如此,真人电影化和动画化的创作思路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以艾一怡此前发表的《四海鲸骑》为例,其原作取材于明朝海事史,由马伯庸共同驰骋、赵老湿共同创作,故事的奇幻色彩更浓,鲜有书中吐槽“这不是马伯庸”
但较于真人影视化,这个包含海上冒险、少年热血、奇幻设定的故事显然与动画这一内容载体适配度更高,更适合动画观众观看。
在《四海鲸骑》 的动画化过程中,受制于动画产能问题,制作组对原作内容进行简化,但是在人物造型、建模方面做到了还原,也用酣畅淋漓的打斗去丰富观感。
动画播出后,免不了被“马伯庸”“明朝历史”一众标签吸引而来的书粉吐槽剧情略显低幼,却不乏动画观众出于人物形象和画面表现力等表示支持和喜爱作品。
不同于真人影视创作和制作,以及对于历史题材及其相关要素的长久挖掘,国产动画当前仍受到时长、产能、经费、受众等各方面限制,由此不难理解为何《七侯笔录》 会将人物个性简化,
《四海鲸骑》 被观众吐槽时长太短。
实际上,除了对马伯庸的小说动画化之外,还有《风起洛阳之神机少年》 《风起洛阳之双子追凶》 《长安十二时辰之白夜行者》 这类基于原著小说世界观创作的衍生动画。
从已播的《神机少年》 来看,动画基于原著世界观创作的同时也保留部分设定,其原创的故事在题材方面加入了些许玄幻要素,主角全员年轻化,故事有别于当下的主流玄幻动画。
近期于爱奇艺上播出的动画大电影《双子追凶》 ,则是基于《神机少年》 的人物设定和剧情线索,续写少年主角裴坤的故事。
可以看到,相较于直接改编为动画的《七侯笔录》 和《四海鲸骑》 ,衍生故事创作的动画,其主角的年龄适配动画观众的观看需求,情节设计和要素融合也更加偏向于动画观众喜好。
在马伯庸小说影视化的改编热潮下,这未必不是其作品动画化的另一种讨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