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有哪些,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有
随着“大思政”结构的构建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是高校必须认真思考、高度重视、深入实施的重要课题。
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总体运行状况来看,尽管普遍重视思政教育,但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和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性显著提高。
但按照高标准和要求,特别是从三全育人、协同育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核心素质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来比较分析,仍然存在个别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
对此,高校必须将思政教育纳入整体教育体系。 特别是要从“大思政”结构的构建和三全育人协同育人的战略高度深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运用系统思维,着眼于解决高校思政教育的制约因素,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和措施,不断提高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质量。
一、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性
目前,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突出的是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了思政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效能化,同时也不利于高校人才建设的向纵深发展。
因此,高校要深刻认识在构建“大思政”结构等新形势下提高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才能在高校思政教育得到更加重视的同时,发挥一切作用推动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深入分析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领域,文化融合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目标符合政治性、时代性、文化性是关键。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才能更明确思政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为更深入、更全面、更有效地开展思政教育提供引领,提高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是“思政”格局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政教育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协同育人功能,让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参与思政教育工作,大力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效结合。 可以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可扩展性、融合性、互动性。 例如,课程思政有很强的融合性、渗透性和针对性,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课程思政体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非专业知识的思想、政治、政策、法律、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典型人物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二、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制约因素
(一)思政教育思路不科学
深入分析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思政教育思路不够科学。 个别高校没有从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来设计思政教育工作。 尽管融入了“大思政”和“三全育人”,但没有把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全面、深入、系统地结合起来,没有深刻认识到构建文化生态的重要性。 直接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缺乏文化取向,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方法和措施相对较少等,不以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文化素养为培养方向和目标。 另外,还不足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政教育体系不够健全
健全和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对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但目前个别高校在这方面还没有进行优化和完善,思政教育体系不够完善的现象仍然突出。
一些高校没有将思政教育纳入三全育人,思政教育资源整合不够,校本课程开发比较少,思政教育缺乏规范化、长期性、战略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仍存在许多不足的方面,红色文化教育、优秀“四个意识”教育还没有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际等方方面面,“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的指导作用还没有有效发挥。
(三)思政教育模式缺乏多元化
要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需要运用创新思想不断优化和完善思政教育模式,但个别高校在这方面没有制定明确的政策措施,直接思政教育的综合性不强。
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重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而对专业课程教师指导不够,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特色化不强,但也有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好“教师”与“育人”、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关系,使学生
一些思政教育专业教师不重视构建“网络”与“网络”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模式。 “多媒体PPT远程教育”平台、“微课探究性学习”、“慕课对分科会”平台应用较少,学生交流、交流、合作空间较少,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和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方面尚有针对性
(四)思政教育载体不充分
新形势下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高思政教育质量,需要构建更多的思政教育载体,但一些高校对思政教育载体建设缺乏深入研究,思政教育载体不够丰富,学生有学习、有实践、有锻炼
部分教师不重视将讲解引导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学法、感染熏陶法、比较鉴别法应用于思政教育,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嘀嘀打车等平台开展思政教育的意识不强,各类思政教育
三.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思政教育思路
想法决定道路。
高校要大力提高新形势下思政教育质量,必须首先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思路。 既要从构建“大思政”结构和推进三全育人科学设计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又要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入手,加强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课堂教学与课下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等多种融合与交流
大力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文化生态建设,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价值,既能从道德层面深刻理解和认识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也能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
(二)完善思政教育体系
要有效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必须不断优化和完善思政教育体系,使三全育人在思政教育领域得到有效落实,充分发挥各领域的积极作用。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发挥教育、教育、管理等各个领域的思政教育功能,凝聚思政教育力量。
在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方面,也要大力加强思政教育资源体系建设,抓好校本资源开发,突出思政教育的融合性、针对性和互动性。
例如,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大力加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把具有“红色精神”特点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疫精神、抗洪精神等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编制红色资源融合教育相关实物教具、音像教材,与红色旅游景区作战
(三)思政教育模式创新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
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需要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加强思政教育效能化水平。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把“守正”与“创新”有效结合起来,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分析,针对一些倾向性问题采取更科学有效的思政教育模式,力求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将大学生廉洁教育融入思政教育,针对学生干部各种奖项评价、干部、学生干部参与选举以及个别饮食、持有、持牌、要案等现象,深入分析大学生干部群体微腐败问题的形成原因,从不同维度构建学生干部微腐败防范机制,引导大学生廉洁从政
着眼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领域,特别是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更多体现“人文关怀”,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不仅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在培养大学生人文意识、人文精神的树立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四)构建思政教育载体
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构建思政教育载体作为实施三全育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着眼于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意识和能力的逐步形成,构建多元化的思政教育载体。
进一步增强“解决大学生问题”和“促进大学生发展”的协同性和协调性,积极指导通过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企业实习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情感和大局观、责任观、敬业观。
“茶文化”融合了“百家思想的精髓”,教师可以在与学生共品茶的过程中阐释“洒脱、宽容、仁爱”思想和“理敬清融”理念,引导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新媒体,通过网络平台弘扬和传播政治、政策、文化,让学生借助“嘀嘀”等新媒体弘扬中国文化,传递中国声音,体现“正能量”
综上所述,在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形势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构建“大思政”结构和实行三全育人、协同育人成为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规范有序,但思政教育质量不高的现象仍然突出,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和广大教师深刻认识到提高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性,着眼于解决思政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采取科学方法和措施,在优化思政教育思路、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构建思政教育载体等方面着力打造
(詹伟鹏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教师)。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