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藏象思维导图,中医基础理论哪个版本比较好
1 .中医有两个主要特点。 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施治。
2 .证,又称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 .辨证是指通过分析综合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生命体征等资料,识别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对错之间的关系,并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状的过程。
4 .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个疾病,由于发病时期、地区及患者机体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症状不同,治疗方法不同。
6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词,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7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合六腑,结合五体、五官九眼等,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分布,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和调节各组织器官活动。
8 .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双方属性的总结,具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和势力,也可以表示和分析同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对立制约:
正常人有“动极者镇之,阴之骄阳者制之”、“阴之平阳藏之,精治之”等。
异常者有“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弱则阴盛”、“阴虚则阳亢进”等。
10 .阴阳互通:
“阳根在阴,阴根在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不生于孤阴,独阳不长”、“有阴者藏精而生之。 有阳者,卫外固也”、“无阴者护阳,有阳者外生。 ”、“无阴者也不会生阳”
11 .阴阳转换: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发热,热极生寒”、“寒极热,热极寒”。
12 .阴阳说的基本内容有: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通阴阳交感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阴阳的自和平衡。
13 .“背是阳,阳中之阳,心也; 身背阳,阳中阴,肺也; 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 腹为阴,阴阳,肝也; 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
14 )阴虚不能造阳,引起阳痫(阴消阳长)的虚证,宜补阴治之。
这个治疗原则,被称为“阳病治阴”; 也被称为“强水之主,创造阳光”。
15 )阳虚不能造阴,导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补阳还治。
这个治疗原则,被称为“阴病治阳”; 也叫“益火之源,消阴翳”。
16 .辛、甘、淡属阳; 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2
1 .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领域,主要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为免窠”是五行特性的典型概括。
3 .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分类表(该表内容必须全部记住! )
4 .五行相生的顺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5. 《难经》比喻“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生我者为子。
例如,以火的行为为例,以我的出生者为树,以我的出生者为土。 这样就叫树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6 .五行相克的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 《内经》被称为“赢”和“赢”的关系。 也就是说,赢的人赢,赢的人赢。
以火的行为为例,以克我者为水,以克我者为金,称水为火的胜利,称金为火的胜利。
8 .五行制化,是五行相生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
故曰:“亢进则无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不可无制。
不出生就没有发育理由,制则亢进而危害”。
9 .五行相加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赢行的过度约束和约束。
也就是说,相克过多。
五行乘法的顺序与相克相同。
10 .侮五行,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无法控制的逆制约和克制。
也被称为“反克”。
11 .根据本污所主的色、味、脉诊断本污。
如面部青涩、酸味、脉搏有编码现象,可诊断为肝病; 可诊断为面色红、味苦、脉象洪、心动。
12 )按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滋水含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方法。
根据五行相克定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潟南补北等方法。
13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精气的储存,可藏神,故称“五神污”。
因此,其生理特点为“藏而不泻”、“饱而不果”。
14 )主要血脉是指促进和控制血液在脉管内的流动,使血液流遍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15 .心脏跳动,主要依赖于对心情的推动和控制。
16 .心有血液作用,就是所谓的“奉心化红”作用。
17 .脉为血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故曰“停止营气,使之不可避免,乃脉”。
18 .蕴藏在内心的神是支配生命活动的广义的神,也包括精神、意识、思考、情志等狭义的神。
故心曰“五脏六腑之大主”、“故任物者心也”。
19 .心是阳污、火污。
心主通明,指心脉以流利为主,心以清明为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3
1 .肺主气、司呼吸:既包括主呼吸之气,也包括主全身之气。
2 .肺主要全身之气是指全身之气均与肺密切相关。
即涉及宗气的生成、气机调节、补心行血等三个方面。
3 )肺主要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导、肃清作用,能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送和排泄。
所以说“肺是水上之源”。
4 .肺向百脉,是指全身血液通过经脉聚集在肺部,通过肺部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气体交换,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香的血液通过百脉输入全身。
5 .肺为华盖,位于胸腔,位置最高,覆盖五脏六腑之上,又有体表宣气、保护诸脏不外邪的作用。
撒娇肺脏,指肺虚脏,轻静,不能纤芥,不耐邪气侵袭,故鲜嫩不洁。
6 .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 一个是运化精微,另一个是水液的运化。
7 .脾统血机制,主要为脾气固摄作用。
8 .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由脾运化后的水谷精气和吸入肺部的自然界的清香结合生成,通过心脉向全身扩散。
9 .肝脏疏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 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 畅通情志活动调排精和排卵。
10 .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养肝、调血量、润肝养肌、经血之源、防出血等五个方面。
11 )肝脏刚脏)指肝气主升,具有强硬、双相强的生理特性。
12 )肝主升)指肝有提升身体阳气、畅通气机的作用。
由于肝气有主要升发特性,其病机多见升排泄过多,多表现为肝阳上亢和肝气上逆等病理改变。
故亦有“肝气肝阳常余”之说。
13 .肾阳虚之源,肾阴为身阴气之源,故有“五脏之气,非此不可发”、“五脏之气,非此不可滋”之说。
肾阳充盛,肾阴充足,脏腑形体官眼生理功能正常,脏腑气化正常发挥。
14 .肾主水是指肾气有调节主司和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 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15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进入肺部,吸收自然界的清新,保持吸气深度,防止呼吸道变浅的作用。
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存作用对呼吸运动的具体体现。
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
16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作用和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配合。
17 .肺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18 .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人体压缩机升降调节方面。
19 .脾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相互作用方面。
20 .指五体、脉、肌、肌、皮、骨五大组织器官,又称“形体”。
具体相关为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21 .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四白”,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
22 .“五志”属五脏。
也就是说,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
五志虽属五脏,但以统率五志者为中心。
23 .五脏化五液。
具体来说,心在液是汗,肺在液是鼻涕,肝在液是眼泪,脾在液是唾液,肾在液是唾液。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4
1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入水谷,因其气通降行,其生理特点为“泻而不藏”、“果而不盈”。
2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和决断的作用。
胆的决断作用,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等不良影响,维持精气天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 .胃生理特性主通降和喜润恶燥。
喜润恶燥是指胃中保持足够的津液,促进饮食接受和腐败。
胃中津液充足时,可维持其接受腐熟的功能和通降行为的特性。
4 .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受盛和化物,另一个分别是清浊。
5 .“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6 .有的医家称三焦分布于胸腹腔,包容五脏六腑的“大府”,因其大小称“孤府”。
7 .三焦的生理特点可归纳为“上焦如雾”、“中焦如瀑布”、“下焦如亵渎”。
8 .三焦的生理功能是行气和水液运转。
9 .大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支配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和感觉运动。
但中医脏学说以五脏为主,将脑生理功能分为五脏,其中尤以心、肝、肾三脏关系密切。
这是因为心主意识、肝主疏泄使情志顺畅,为肾藏精产生了髓充脑。
10 .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了大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称之为“大脑为元神之府”。
11 )通过脉搏来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据说“会变成血海”。
脉与妊娠有关,故称“任意主胞胎”。
12 .在五脏中,女性细胞与肝、心、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13 .人体之精是父母固有的生命物质与天水谷精微融合形成的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之本,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4 .精的功能除了繁殖生命的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血化、气化、神化等功能。
15 .人体的气是由肾、脾、肺等肮脏生理活动的综合作用产生的。
故肾为怒根,脾胃为怒源,肺为怒主。
16 .气体功能:推动和控制作用; 温暖作用和冰冷作用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中介作用。
17 .人体气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气诱导传递信息,维持机体的整体联系。
气体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
18 .宗气,又名大气。
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聚于胸中(心肺),故称胸中“气海”,又名“膱中”。
19 .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两个。 一个是加热心跳,维持运行气血的功能。
称之为贯穿心脉,疏通气血。
二是温养肺部和呼吸道,以维持呼吸和发声功能。
我说出喉咙呼吸。
20 )卫气功能三)即抗外邪、温养全身、调节压力。
“护气者,故暖肉、填皮、肥腹者,司开合者也”,是护气功能的概括。
21 .一般指性状清晰、流动性大、布散于皮肤、肌肉和穴中,起到滋润作用的,统称津; 性状浓厚、流动性小,灌流于骨节、脏腑、脑髓中,起濡养作用的统称液体。
22 .津液代谢过程以脾、肺、肾三脏功能为主。
肾在脾、肺津液代谢方面起促进作用,所以肾主水可以托管水液代谢。
23 )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润湿作用; 调节化生血液、血液浓度转运废弃物。
24 .中医学将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归入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称“五神污”。
25 .气与血的关系,通常被概括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气生血; 呼吸可以流血空气可以摄取血液; 血为气母。
26 )气与津液的关系有:气能生津; 能呼吸瓦斯能拍到天津津能生气; 津能载气。
27 .经络是经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眼、沟通上下内外、引导传递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8 .十二经脉名称包括手或足经、阴或阳经、脏或肾经三部分。
手太阴肺经等。
29 .十二经脉走向法则为手三阴,行于不洁; 手三阳,手去脑; 足之三阳,昂首阔步; 足三阴,足行腹。
30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为:手三阴经由胸腔向指末端传递至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由手指末端向面,传递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面部向足趾末端传递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由趾长向腹腔和胸腔,传入手三阴经。
从而,阴阳一致,形成无端的循环路径。
31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四肢部位:阴经分布于内侧面,阳经分布于外侧面。
内有三阴,外有三阳,前后顺序为太阴、阳明在前线; 少阴,太阳在后面; 厥阴、少阳在中心线。
头部)阳明经位于面、额部; 太阳通过脸颊、头顶、后脑少阳经通过头侧部。
躯干部)手三阳经位于肩胛部; 足三阳经为足阳明经前(即胸腹面),足太阳经为背,足少阳经为体侧面); 手上的三阴经都是从腋下出来的; 足三阴经均在腹面进行。
跟随腹面的经脉,由内向外为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
32 .十二经脉表里关系是指手足三阴三阳经脉通过经别和络络络相互沟通,构成手足六对“表里如一”的关系。 也就是说,手脚太阳少阴是表里如一,手脚少阳和厥阴是表里如一,手脚阳明和太阴是表里如一。
表里经脉各属表里脏腑,如手太阴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属大肠连肺; 足少阴为肾络膀胱,足太阳为膀胱络肾等。
33 .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手太阴肺经在食指侧流注到手阳明大肠经,再由鼻翼旁流注足阳明胃经,经足趾端流注足太阴脾经,由心至手少阴心经,经小指端流注手太阳小肠经,眼内环经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5
1 .奇经八脉主要作用:
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如有正经气血剩余,可冲奇经八脉储备,十二经脉气血不足,奇经溢补。
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和女性细胞、脑、髓奇恒的肾关系密切,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一定联系。
2 .督脉有“阳脉之海”之称。
脉搏被称为“任意主胞胎”。
脉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也被称为“血海”。
3 )跷跷板的基本功能(一是主司下肢运动,能使下肢运动灵活敏捷。
二是司眼皮的开关。
4 .十二经别是指十二正经另一行分开,进入身体内部,在胸腹及头部循环的重要支脉。
其他特点:一是多分布于肘膝、脏腑、躯干、颈、头部。
二是其循环特征可以用“离、合、出、入”来概括。
三是阴经与表里如一的阳经分开,同时注入阳经成为一个“合”,合为“六合”。
5 .经别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不联系可以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6 .经筋特点:其循环始于四肢末端,结于关节,散落于胸背部,终成头型。
以心性行走。
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
7 .经络的生理功能:
沟通作用运输渗灌作用; 感应传导作用; 调节功能平衡。
8 .感冒性质及病原特点:
风为阳邪,其性开放,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改变数量风性能动风是百病之长。
9 .寒邪性质及病原特点:
寒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缩寒意凸显。
10 .暑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热是阳邪,性热热多升散,耗气扰津热多湿。
11 .湿邪性质及病原特点:
湿性严重浑浊; 湿阴,易阻气机,伤阳; 湿性粘滞; 湿性下降,易累及阴位。
12 .旱邪性质和病原特点:
干燥性干燥,易伤及津液; 干燥易伤肺。
13 .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火为阳邪,其性起火火易耗气伤津; 火易引起风动血火易肿胀。
14 )痈气致病(发病急,病情危重; 传染性强,容易流行的一下子生病,症状相似。
15 .情志相伤,心、肝、脾三脏气血失调多见。
16 .七情内伤的原因特点:
直接伤及内脏; 影响脏腑气机情志病证多发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17 .生气就生气,高兴就生气,悲伤就生气,害怕就生气,惊讶就生气,一想到就生气。
18 .“多吃咸的东西,脉搏会凝固变色; 多吃苦,长皮掉毛; 多吃辣的话,肌肉会突然指甲枯萎。 多吃酸的话,肉胖和嘴唇会剥落; 多吃甜食的话,骨头会痛得掉下来”。
19 .瘀血证的共同特点,一是疼痛,多为刺伤,痛处固定不动,拒按,夜间疼痛严重; 二是肿块,外伤见皮肤局部青紫肿痛; 郁积积聚于体内,若不长时间聚集,即为病积,被痞块挤压,固定不动; 三是出血,血色呈紫暗,多伴血块四色紫暗,久瘀表现为面色面黑、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舌下动脉瘤等症状; 五、肌肤背错或脉象多为细涩、重弦结等。
20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21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22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环境; 体质; 精神状态。
23 )伏后发:多见于“伏气温病”。 如“夏伤暑热,秋长痈”、“冬伤寒,春必病”等。
24 .病并病:指两经或两部位以上同时受气成病症。
25 )感冒即发)又称卒发、顿发,指感冒后即刻发病。
26 .实际病机特点:主要引起病原邪气的毒力和机体抗病能力比较强大,或邪气盛行但机体正气不减,仍能积极与邪搏斗,与正搏斗,斗争激烈,反应明显,一系列病理反应比较激烈
27 .虚的病机特点:主要是机体精、气、血、津液等损失少,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致使对错斗争不易出现比较激烈的反应,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缺乏症状的表现。
28 .虚假的真相,即“盛到虚”。
“虚”是病机的本质,其“实”是病证幻想的病理状态。
表现:如脾气软弱、运化无力,可表现为接受食物力减少、疲劳无力、舌胖软苔润、脉弱无力等正气不足症状; 同时也表现为腹胀(但有时缓解或减轻)、腹痛(但喜推)等实变症状。
另外,也有高龄、大病、老毛病等懦弱无力导致便秘的情况。
29 .真实虚构,即“大实有羹状”。
“实”是病机的本质,其“虚”是病证幻想的病理状态。
表现:如胃肠热,内热盛,可出现大便秘,腹胀硬不愿推,潮热、谵妄等实热症状; 同时,因阳刚郁郁,不能散于四方,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精神萎靡等虚寒假象。
像小儿食积中出现的腹泻一样,妇科淤血的内部阻力中出现的溃烂便血等。
30 )正虚邪恋:指正气大虚,余邪无穷,或因正气难愈,无力驱邪,病难愈的病理过程。
31 )邪正相持)是指在病程中,身体正气不太弱,邪气不过强,邪正互角,互角,病邪稽留,病情呈迁延状态的病理过程。
32 .阳赢的病机特点,往往表现为阳盛阴不虚的实热病证。
33 .阴赢的病机特点,往往表现为阴盛阳不虚的实寒病证。
34 .阳偏衰的病机特点往往是机体阳气不足,阳不阴,阴气相对高涨的虚寒证。
35 .阴偏衰的病机特点,往往表现为阴气不足,阳热与滋养、静息功能减退,阳相对亢进的虚热病症状。
36 .阴盛格阳
概念:又称格阳。
指阴寒偏盛之极,闭门不出,逼迫阳气向外飘去,是阴阳互不相连、相互排斥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寒内盛是疾病的本质,因格阳在外,可表现出一些假热的形象,即隆冬假期热证。
)极度虚弱虚寒证时,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蹲卧、脉脉微破的阳虚阴盛之上,突然出现面色潮红、烦烦、烦、渴、言多、脉大
37 .阳盛格阴
概念:亦称格阴。
阳热极盛,指深伏于里,阳气压抑,内郁闭,肢体不能外展,阴气排斥于外的病理状态。
特点:阳盛于内,实热旺,是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藏于外(实阳气不能外),可表现出一些假寒的形象,那就是真热假寒证。
)外感热病、邪热盛行,表现为高热、脸红、气粗心烦、舌红、脉数大等症状,病情加重时,表现为四肢晕厥、脉沉等假寒征兆。
即阳盛格阴危重症病证。
38 .影响疾病传播的因素:体质因素; 病邪因素; 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生活因素。
39 )防病包括早期诊治、防传染(如阻断传染途径、先安未受邪地)等。
40 .正治是指使用与其疾病症状性质相反的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也称为“逆治”。
冷者热,热者冷,虚则补,实则泻原则。
41 .反治是指按照病证的外在假象治疗的原则。
也叫“从治”。
但究其本质,仍是为了治病而在本原则指导下对疾病本质进行的治疗。
主要有热用、寒用、塞用、通因共通4种。
42 .塞因塞用: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出现梗阻症状的真实虚假实证。
如血虚经闭、肾阳虚尿少瘴闭、脾虚呆与脘腹胀满、老年或慢性病精血津液不足便秘等,须补益药治疗。
43 )通因通用)适用于因实邪内阻而出现通漏症状的真虚证。
如食积引起腹痛,腹泻不畅,热结横流; 瘀血所致崩解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其治疗可分别采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活血祛瘀、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即运用“通因通用”。
44 )欲速则不达)对于病因明确的剧痛,应先止痛; 如果是肝病引起的腹水胀气,以肝血瘀阻为本,如果腹水为标准,则首先治疗标准疾病腹水; 另外,大出血危及生命的,无论是什么原因形成,都要紧急止血治疗标章,血止后再慢慢治疗。
45 .“阳中求阴”,即补阴时要适当配伍补阳药。
46 .“阴中求阳”,即补阳时要适当配补阴药。
47 .小时制——“寒远寒、寒远凉、温远温、热远热。
应该吃该法”。
48 .因地制宜——“西北之气,散寒; 东南的空气,引进来暖和。
所谓同病异治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