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绿皮高等数学教材获“特等奖”,它是你心目中最好的教材吗?
前几天,我看到新闻报道同济高等数学绿皮书得了教材《特等奖》,这个奖是真的吗? 说到高等数学,我相信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使用同济出版的绿皮书。 那是很多人的回忆,但那段回忆并不美好。
现在有很多学生在网上看不懂教科书,结果上了课,或者勉强通过了考试,不知道在学什么而反馈。 通过这个现象,我们的大学应该反省哪里出了问题,是学生的问题吗? 如果个别学生说听不懂可能是学生的问题,这么多学生反应听不懂,那就不是学生的问题了。 这些高考之战的学生胜利者,为什么以小而高的数量败北,值得深思。
不同的学校老师有不同的水平是客观事实,我们不能马上改变。 不过,幸运的是,目前网上有很多优秀的课程可供学生免费观看。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个缺点,但是学习要看教科书。 教科书才是大家学习的根本。 学生不管有什么问题都会去看教科书,但是看了教科书也理解不了。 我们必须说几个今天教材的问题。
我们打开高等数学教科书,一般来说是抽象的定义,而且是简单的证明。 最后扔几个例题试着套公式就结束了。 学生刚从中学进入大学,思维还停留在中学阶段。 我觉得初中到大学教科书之间好像缺了一些过渡材料。 在讲解高等数学的时候,运用学生初中时熟悉的场景作为背景,从实际的例子中提取相关的定义,会不会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呢?
还有,因为书中的例题是简单的形式,所以直接让学生套用了公式。 当时以为我记住了,过了一会儿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原因主要是学生不理解。
前几天整理家书,无意中翻阅了上个世纪文革期间西安交大出版的高等数学书,除了一些自然辩证法外,尤其值得继承的一点是,基本上所有例题都是生产生活中的真正问题,学生通过这个例题的学习,数学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好的传统没有被教科书继承,是为了节约纸张吗?
2年代高等数学教科书
有一个好处的是,教的老师几乎都是数学学院的教师,这些教室里完全没有工业经验。 他们讲课基本上还是书,完全没有新意,学生提不起兴趣,一上课就睡在一个宽敞的房间里已成为常态。 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工科专家、有工业经验的老师教高等数学呢? 他们在工业界工作过,知道这个专业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
工科学生的观念是学以致用,不知道有什么用的知识,不能从源头上让他们感兴趣。 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是倾听最广大学生的呼声,让学生了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做一些习题。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青睐,教材才能有生命力。 不受学生认可的教材,不管得了多大的奖都很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