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按语:这是我教育学课程教学中连续3年涉及的学生小论文,每次收到学生论文的时候我都认证阅读,也总能从孩子们那些细腻的文笔中感悟着教育的变化和孩子们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可喜的,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本期推荐22级化学本科的宋宇欣同学的文章,以期能对同学们有所启发,有所感悟,有所思考。需要说明的是推荐的所有的学生的小论文没有经过任何的修改修饰,只是想原汁原味的将学生的作品呈现给大家。
《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在陈日亮先生主编的《教育学》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作者从教育本质的角度,指出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塑造人、成就人,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活动。这与《现代教育》所阐述的观点是一致的。
现代教育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上,从人的生理特征,社会生活需求以及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等角度来探讨教育问题,从而把现代教育定位于“培养人”“造就人”“塑造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现代教育所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培养人才,则是现代教育主要目的。
一、教育应从关注人的生理特征和社会生活需求转变为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即从教育的个体化走向社会的个性化。
这是因为,教育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和满足人的身心发展需要,而不是单纯追求教育个体自身的发展。因此,现代教育应确立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此,我们学校采取了许多措施:如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班会、团会、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校内外教育基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这些措施,使我们学校的教育走向了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可以说,现代教育已逐步走向个性化教育。
二、教育应从重视知识传授转向重视能力培养,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应试教育,是指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以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为主要学习方法,以掌握知识为学习目标的教育。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只会“死读书”,而不会“活学活用”,也不会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不能自主的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将素质教育作为对应试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在素质教育中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发展。将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只有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而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却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就像一位老教师所说:“现在不是学生不爱学习,而是老师教得不灵活;不是老师教得不好,而是学生学得不好。”正是由于应试教育中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使得学生只会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应付考试。而素质教育中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掌握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
因此我们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教育应从单一学科课程转向跨学科课程,即由学科课程向跨学科课程转变。
学科课程与跨学科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促进。跨学科课程既是对学科课程的一种超越,也是对传统学科课程的一种补充和完善。跨学科课程强调综合性、实践性,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重要位置,不能让学生仅掌握某一门学科的知识。如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英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其他学科知识。跨学科课程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活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跨学科课程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科知识建构过程中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跨学科课程建设。
四、教育应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转变为建立“民主、平等、自由”的新型师生关系,即由教师主导转向学生主体。
我们在教学中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要建立平等、民主、自由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间要真诚相待,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以成绩好坏来评判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我们在教学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五、教育应从单一评价方式转向多元化评价方式,即由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教育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终结性评价,也有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为主要形式,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简单测量。终结性评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准确的鉴定和鉴别,但也有其局限性。过程性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考查,更有利于客观、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单一的结果性评价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不仅会挫伤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会使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新课程改革下,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应建立科学、公正、有效的评价体系,而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用自己的思想去认识现代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其进行改进。
六、教育应从注重个体差异转向关注全体学生,即由关注学生个体发展转向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也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我们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不承认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以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以集体为本,忽视个人;只关心优等生,轻视后进生。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求我们教育者不仅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而且还要了解他们之间存在着的个体差异。教师不仅要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而且还要通过观察、交谈等方式去了解他们的个性。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个性特点进行教育,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承认他们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通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使每一个人都得到最好的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