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3-5岁幼儿为什么问个不停?》序

婴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情绪经验,这些强烈的情绪经验如何彼此传递,以及这些情绪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婴幼儿内心世界的发展;随着婴儿的长大,当他们变得越来越独立,也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与主见时,父母所面临的情绪冲击与抉择,以及婴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与父母之间的交错动力如何再度展开。

01

成长与陪伴

许多初为人母者可能对于正在孕育的以及即将诞生的婴儿怀有许多幻想与情绪。婴儿出生时的慌乱和可能随之而来的失落感,以及婴儿诞生之后的强烈情绪和必须立刻被满足的要求,可能都会使初为人母者感到惊愕与措手不及。当婴儿渐渐长大,父母也必须不断适应婴儿的变化、自己复杂的情绪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层层挑战。有些父母会因为孩子的日渐独立而如释重负,并重新找回自己的立足点;有些则会发现随着婴儿的成长,自己处在难以忍受的失落中;另有一些父母则无视孩子的变化,而继续沉溺在彼此牵绊的情感依恋中。

20年前,我为了接受精神分析导向心理治疗的训练,开始进行婴儿观察,其中有一段婴儿刚满1岁时的情景以及母亲的对话,现在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

我去观察的那一天,刚好看到婴儿开始学习扶着床边走路。

母亲坐在地上满意的看着婴儿摇摇摆摆地从床沿的这一端往另一端走,走着走着

母亲突然开玩笑地对婴儿说:“你真的要走啦?可是你忘了带尿布喔。”

听到母亲的提醒,婴儿面无表情地扶着床沿往回走,这是我和那位母亲都会心地笑了。

母亲将装有尿布的背包挂在婴儿的双肩上。

婴儿背着背包又继续扶着床沿往另一端走。

婴儿走到半路,母亲又提醒婴儿未带奶瓶。

婴儿背着装有生活用品的背包,母亲将奶瓶放入婴儿的背包中。

婴儿背着装有生活用品的背包,再次展开他的旅程。

这时,母亲脸上满意与骄傲的表情突然收敛了起来,

带着感叹的语气跟我说:“你看,他这样走着走着,有一天,他就会这样走出去,再也不需要我了!”

这一幕描绘了母亲看着1岁的婴儿渐渐能掌控自己的四肢时的感受,虽然1岁的婴儿离独立变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但是看着婴儿渐渐能运用自己的四肢做自己想做的事,已经让一位母亲在心中揣摩着孩子独立之后的样子,以及自己在孩子独立之后的位置。

02

改变从理解开始

“从来就没有单纯的婴儿这回事。”温尼科特说。

这句话从本质上揭示了育儿的挑战和魅力所在。婴儿的一切行为、情感都是变化的、互动的,必须放到与养育者的关系中去理解。

为什么孩子总喜欢把东西按照固定的次序 排列?

为什么他不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

他看动画片是不是太多了?

为什么他总在分心?

是否专注力不够?

…….

如果缺乏相关的知识,就很容易引起父母的紧张,甚至是灾难化的想象:这会不会是某种疾病的早期征兆?会不会耽误孩子的未来发展?我应该做点什么,以便及时干预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为孩子做他们真正需要的事,而不是我们自认为必要的事

父母为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毫无疑问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有时候,父母沉浸在自己的一套理论中,认定孩子是疯狂的、野蛮的、不受负责的,甚至是充满破坏性的。带着这些理解,他们会对孩子的言行做出负面解读:“他为什么不写作业?一定是因为想偷懒。”“一定是为了故意气我。”之后他们就会以回应负面行为的方式处理:批判、打压、惩罚……

我们期待父母从孩子的行为中看到善意的、正向的动机。哪怕孩子真的做出了糟糕的行为,如果父母在教育他的同时能够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在行为背后的诉求,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很不一样,孩子的行为也更容易改变。

03

总结

常常有人问:“要怎样培养一个理想的孩子?”其实就像养花,重要是认识它的内在规律。你嫌它长得慢,或者不是你要的样子;但你永远不能替它生长。你无法控制一朵花怎样长大,到什么时间开花。它有自己的节奏。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它适宜的环境

光照和水分,然后就是等待。话虽如此,但等待的过程是煎熬的,而且充满自我怀疑。

原作者(The Tavistock Cli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