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200余年,造出“最强教材”

自唐末以来,所在学校废绝,毋昭裔出私财百万营学馆,且请刻版印《九经》,蜀主从之。由是蜀中文学复盛。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石经,是刻在石碑上的经书

儒家石经一般

由官方统一文本后组织刊刻

立于一国或一政权的最高学府

以供士子学习和校写经书之用

而历代石经中

当数蜀石经规模最大

堪称“最强教材”

PART.01

什么是蜀石经?

蜀石经始刻于后蜀孟昶广政元年(938年),由当时后蜀宰相毋昭裔主持凿刻。蜀石经以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为蓝本,并在蓝本基础上增刻了注文。

“开成石经”共有12部经典,奈何后蜀国祚不长,终其一朝,也只刻完了9部。这完成的9部分别是广政七年(944年)完工的《孝经》《论语》《尔雅》,广政十四年(951年)刻成的《毛诗》《礼记》《仪礼》,以及《周易》《周礼》《尚书》。第10部为《左传》,至后蜀灭国时只刊刻了前17卷。《左传》的剩余部分,以及“开成石经”最后两部经典《公羊传》和《穀梁传》均在宋仁宗时期刊刻完成。

到了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时任成都知府的席贡认为蜀石经中缺少《孟子》,便又补刻《孟子》。这样,原有的12部经书加上《孟子》,是为“石室十三经”,共有碑上千块。

▲残存“蜀石经”拓片

图片来源:《典籍里的成都》

南宋孝宗时期,喜好藏书的晁公武赴西川就任。在职期间,他以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开始刻印的儒经版本为准,全面比对、校核了蜀石经,并写成《石经考异》。

《石经考异》连同其序一并刻石于成都府学,共有碑21块。晁公武还将《古文尚书》刻制成石。这样,前后历时230余年的蜀石经终于完成,有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PART.02

蜀石经有何特别?

单看内容与载体,蜀石经并无多少特殊之处。无论是“儒家经典”还是“石碑”,历朝历代皆不在少数。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蜀石经在蜀学乃至儒家经学的特殊地位呢?

▲残存“蜀石经”拓片

图片来源:《典籍里的成都》

其一是内容精确。蜀石经由后蜀倾注国家力量刊刻,采用的底本都是古本、善本,且校刻精确,体例严整。自宋代起就有如晁公武等人开始研究蜀石经与当时通行本的异同。清代考据之风大兴后,蜀石经拓本更得到不少学者的重视。清人吴式训等为蜀石经《周礼》残拓本作跋时,指出:“今以阮氏所刻宋本《周礼注疏》校之,异同之处二百余科。其精确不移者,足订今本之讹。”并举出不少蜀本胜今本的例子。

其二是经注并行。一般的石经都只有经而无注疏,而蜀石经不但有经文,经文下还有双行注文,经注并刻,每卷的卷末还分别刻有经文和注文的字数。又因蜀石经内容精确,故有学者以它为标准创作,如朱熹著《论语集注》即以蜀石经本为准。

其三是后世典范。历代石经中最早镌刻《孟子》一经的便是蜀石经。蜀石经是《孟子》第一次从子部转到经部,是唐宋经学的重要事件。正是因为纳入了《孟子》,蜀石经方可被称为“十三经”。事实上,“十三经”一名也正是自蜀石经而起,并屡屡为后世学子引用,成为儒家原典的权威称号和传统文献中经部之书的总代表。故此,蜀石经在儒家“十三经”定型的过程中起到了典范作用。

▲残存“蜀石经”拓片

图片来源:成都博物馆

其四是规模甚巨。论时间,蜀石经自刊刻至定型耗时200余年,仅此一项便已空前绝后,历代石经无出其右。论数量,蜀石经共刻有石碑1000余块,规模之大堪称历代石经之冠。

其五是文字精美。书写、雕刻蜀石经的乃当时的著名书法家、刻家,艺术价值不言自明。南宋洪迈就认为其字体“精谨”,笔画犹有贞观遗风,“故不庸俗,可以传远”。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