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常识:书的由来
教材资讯 •
我国最古的书,是春秋战国时代广泛流传的简策和版牍。简策是用竹片写的书,版牍是用木板写的书。“简”是指一种写字用的竹片,其长度有二尺四寸、一尺二寸、八寸等几种。把许多“简”编在一起叫作“策”,“策”也可以写成“册”。今天我们说书一册、上册、下册的“册”字,就是这样来的。
“版”是指写字用的木板,“牍”是指已经写了字的木板。版牍一般是用来写短文章的,往往一块版牍就是一篇文章。这是它和简策不同的地方。不过,在没有竹子的地方,也有用木板做成简策的。
简策和版牍上的字是用毛笔写上去的,写错了就用刀子削去。古书上说,孔子在编定《春秋》时,“笔则笔,削则削”,意思就是说,该加的就用毛笔加上去,该删的就用刀子把它削掉。可以想见,古时写一本书要比我们今天写一本书困难得多。
比简策和版牍稍晚一点的书是帛书,就是在用丝织成的帛上写的书。在帛上写书,可以按照文章的长短随时剪断,卷成一束。今天我们说书一卷、上卷、下卷的“卷”字,就是这样来的。
东汉时,造纸术经过蔡伦的改进以后,用纸做成的书就大量出现了。不过,当时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一切书籍都还是手抄本。如果谁想要念书,还得先从人家那里把书借来,抄写后才有书念。这样不仅很费时间,而且很容易抄错。可见古人念一本书,在物质条件上,比起我们今天来,不知要困难多少。
大约在唐朝中期,或者说在9世纪前半期,雕版印刷术发明后,用雕版印刷的书就出现了。现在已经发现的我国第一本印刷的书,就是在前面讲到的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印刷的《金刚经》。但是,这本最早印刷的书——《金刚经》,现在已经不在国内,陈列到外国(英国)的博物馆中去了。(朱仲玉)
来源:历史人物传记故事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