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11大阅读障碍,你中招几个
阅读,作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是许多人致力于培养的习惯。然而,在阅读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面临一系列挑战。
遗憾的是,多数人面对这些挑战时,往往只停留在一种朦胧的认知层面:“我读不进去”,“我天生不是读书的料”,“我抽不出时间”。
这种模糊的自我认知,久而久之会滋生习得性无助感,让人误以为自己不适合阅读,最终选择放弃。
但正如古语云,“问题清,路自明”。明确问题所在,往往是解决难题的第一步。本文旨在汇总并剖析阅读过程中常见障碍,帮助有需要的小伙伴清晰地认识到,在追求持续阅读的道路上,自己究竟面临哪些具体挑战,而非仅仅被一种笼统的挫败感所困扰。
基于个人经历与广泛观察,我将这些挑战凝练为以下十一点核心障碍:读不懂、记不住、用不了、没时间、读不进、速度慢、不知道该读书什么书、知识不成体系、不知道掌握了多少知识、无法养成读书习惯、笔记效率低下 。
接下来,我将逐一审视这十一个障碍的具体表现及其可能的成因,帮助大家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培养持续阅读习惯上遇到的困难。
01
读不懂
阅读一本书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单个字都认识,但凑一块儿就看不懂了,尤其是那些专业书,没点儿背景知识根本啃不动。
这背后的原因,或是书籍本身的难度超越了我们的理解范畴,又或是我们的基础知识尚不足以支撑起对内容的透彻领悟。
读懂一本书,实则是对个人知识储备的一次检验。当我们的知识库尚未达到书籍所要求的最低门槛时,就如同站在门外眺望,难以窥见室内的风景。因此,持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是解锁书籍深层含义的钥匙。
这里提到的知识储备,我们可称之为“心理词汇量”,它如同我们语言能力的基石,决定了我们能够触及和表达的思想广度和深度。
若心理词汇匮乏,即便面对再丰富的文本,也可能因某个陌生词汇或概念而受阻,难以整体把握书中精髓。故而,通过阅读与实践,不断扩充这一“工具箱”,是提升阅读理解力的必经之路。
同时,“认知阈值”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它如同我们理解信息的门槛,限定了我们能接受和处理的信息复杂度和深度。一旦书籍内容跨越了这道门槛,我们便可能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拓宽认知边界,通过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是跨越这一障碍的关键。
这也解释了为何同一本书,在不同读者眼中难易程度各异。每个人的知识背景、阅读习惯、兴趣所在乃至生活阅历,都塑造了他们独特的认知框架。有的人因已具备相关基础,能轻松驾驭;而有的人则需加倍努力,方能跨越障碍,读懂书本的内容。
02
记不住
看书的时候很兴奋,合上书本就完全想不起来里面的内容,要用的时候也总是想不起来。这一现象背后,实则隐藏着多重缘由:
没有真正理解。如果我们只是快速地翻阅书籍,或者没有深入思考和理解书中的内容,那么这些信息就很难被大脑记住。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书中的内容,才能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长期储存在大脑中。如果阅读的内容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没有建立起联系,那么这些信息就难以在记忆中定位,容易被遗忘。
记忆方法不对。记忆方法对于记忆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采用不合适的记忆方法,比如死记硬背或者只是机械地重复书中的内容,那么记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根据必要难度理论,存入信息时的难度和提取信息时的难度是负相关的。如果存入时过于简单,没有经过足够的加工和深化,那么在提取时就会遇到困难。
没有及时复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人们遗忘信息的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快。因此,如果在阅读后没有及时进行复习和巩固,那么所学的知识就会很快被遗忘。及时复习可以帮助我们巩固记忆,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缺乏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也是导致“记不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缺少管理自己知识体系的管理系统,就像在大海里钓鱼,将鱼钓上来之后,如果我们没有一套管理这些鱼的存储装置和系统,捞再多也留不下来。
03
用不了
看了很多书,但是并不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自己的行为产生改变。知识难以应用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死记硬背而缺乏深入理解。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仅仅依赖死记硬背,没有深入探索知识的本质和原理,往往会形成“表面懂了”的错觉。这种学习方式会导致在实际应用时遇到困难,因为缺乏真正的理解。
遗忘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可能会逐渐忘记之前所学的知识。若不进行定期的复习和巩固,知识便会从记忆中消退,导致在需要时无法回忆起相应的内容。
知识与实践脱节。很多时候,学习的知识主要是理论性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缺乏直接应用这些知识的场景。这导致学习者虽然掌握了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在实践中有效运用。
知识快速更新。在诸如科技和互联网等领域,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因此,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变得过时,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实践机会的缺乏。学习过程中,如果缺乏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的机会,学习者可能难以真正领会知识的实际价值和用途,从而难以将其转化为实际能力。
知识碎片化。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可能会接触到大量碎片化的知识,这些知识点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和整合。然而,在真正应用时,往往需要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来支撑。因此,如果学习者没有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系统化,就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其价值。
04
没时间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每天需要应对生活和家庭事务,下班后注意力又很容易被各种短视频吸引,总感觉自己没有时间来阅读。
当谈到读书时,很多人会说:“我太忙了,根本没时间阅读。”
但是,真的没有时间吗?
我想说的是,你不是没有时间,你只是没有时间读书而已。你不是没有时间,只是读书这件事在你的日常计划清单中的重要性太低,不配享有你的时间投入。
甚至,在很多人的日常计划清单里完全没有“阅读”这个项目。
然而,我发现普通人经常“忙”到没有时间阅读,而许多有成就的人从小就开始培养阅读习惯,并将其保持一生。例如,任正非、褚时健、卡内基、俞敏洪、陈向东、樊登、富兰克林、查理·芒格、巴菲特、比尔·盖茨、埃隆·马斯克、纳瓦尔、罗伯特·艾格等等。
难道你比他们更忙吗?没时间读书只是表象,没有认识到读书的价值才是真相。
很多人都说自己想读书,但总是没行动起来,借口就是“没时间”。他们看到优秀的人都在读书,就觉得自己也应该读。不过,大部分人其实并不清楚读书到底有啥用,只知道一些模糊的概念,比如“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改变命运”。但这些概念并没有让他们真正明白读书的价值,也就没能激励他们去读书。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限的,做了这件事就不能做另一件事。我们选择做什么,其实就是在做价值判断。如果我们认为读书的价值不大,那就会被其他看起来更有价值的事情吸引过去。
所以,说“没时间读书”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没有认识到读书的价值。如果我们能真正明白读书对我们有多么重要,那么我们自然会找时间去读书。
05
读不进
很多时候,尽管拥有充裕的时间读书,却常常感到难以集中注意力,无法沉下心来深入阅读。
我认为,读不进去书的首要原因在于选书不当。我们应当精心挑选那些处于自身学习舒适区边缘的书籍,既不失挑战性以保持兴趣,又不至于过于艰涩而挫伤积极性,这样方能在阅读中稳步成长。
再者,注意力的分散是另一大障碍,而这往往与缺乏充足的睡眠紧密相连。
睡眠是大脑进行信息处理和记忆巩固的关键时期。在睡眠中,大脑会整理和强化白天学到的信息,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读内容。睡眠不足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影响阅读时的专注度。而充足的睡眠则可以提高我们的注意力水平,使我们在阅读时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睡眠不足会影响我们的情绪稳定性,可能导致我们在阅读时难以投入或理解文本中的情感色彩。
而充足的睡眠则可以帮助我们保持情绪稳定,提高阅读体验。长时间阅读可能会导致眼睛疲劳或身体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以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能量和活力,防止在阅读过程中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当我们精力充沛时,我们更容易理解、记忆和应用所读内容,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此外,我们还需意识到,大多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并非完全由外部环境引起,而是源于我们内心的纷扰和思想的波动。《当下的力量》一语中的:许多时候,我们的思绪会不自觉地飘向过去或未来,导致注意力从当前的任务或情境中分散。这种心猿意马的状态,自然难以让我们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之中,更无法深刻体会书中的精髓与情感。
06
速度慢
阅读时逐字逐句地阅读,缺乏快速浏览和跳读的能力,导致阅读效率低下。每次计划看书,没看几页就开始犯困,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读完一本书,导致一年都读不了几本书。
阅读速度慢的原因多种多样,以下是常见的几个原因及其分析:
缺乏阅读技巧是一个重要原因。阅读技巧如视幅、感知、跳读、略读等,能够显著提高阅读速度。若缺乏这些技巧,我们可能会过度依赖逐字逐句的阅读方式,进而降低阅读速度。
词汇量不足也是影响阅读速度的关键因素。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阅读速度的快慢。若词汇量不足,阅读时就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猜测或查找生词的意思,这无疑会降低阅读速度。
阅读材料难度过高同样会影响阅读速度。难度较大的阅读材料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理解,从而导致阅读速度下降。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材料是提高阅读速度的有效方法。
缺乏专注力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专注力会使大脑难以集中精力处理阅读信息,进而降低阅读速度。
缺乏实践也是导致阅读速度慢的原因之一。阅读速度可以通过持续练习来提升。缺乏练习可能导致阅读速度较慢,因此保持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07
不知道该读什么书
在当今社会,书籍、电子书、文章、博客等各种信息源浩如烟海,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选择压力,让人不知从何下手。这种信息爆炸的时代,既赋予了无限的选择权,也带来了选择的焦虑。尤其是当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或特定兴趣领域时,选择一本合适的书籍似乎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尽管市面上不乏书籍推荐平台,但这些推荐往往难以精准捕捉每位读者的独特偏好与需求。它们可能因商业考量而偏离了个性化,让读者在琳琅满目的书单中感到更加迷茫。
有人说要读经典,有人说要读自己感兴趣的。看到网上各种书单,有时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该读什么书,缺少自己选书的原则和方法。
对于不常阅读的人来说,选书往往依赖于直觉或外部推荐。前者可能仅凭书名、封面或简介匆匆决定,虽便捷却可能并不契合个人口味;后者如畅销书单、专家推荐等,虽能指引至经典之作,却也难免掺杂推荐者的主观色彩,导致所选之书虽名声在外,却未必适合自己,最终只能束之高阁。比如《资治通鉴》、《论语》、《道德经》等经典,或是《百年孤独》、《瓦尔登湖》等名著,都可能因个人阅读准备不足而难以深入。
相比之下,常读书者则更倾向于依靠自身积累的经验与知识来挑选书籍,或是通过参与读书会等社群活动,与志同道合者交流心得,从而发现并阅读新书,有效避免了盲目跟风的陷阱。
08
知识不成体系
脑子里都是碎片化的知识,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书本里的知识只会转述和引用,并不能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和迁移,进而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个人知识体系,就是我们在学习和成长中,逐步建立起的一个知识框架。这个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整理和连接学过的知识点。它就像是我们大脑中的一张地图,展示了我们在某个领域或多个领域的知识结构和思考方式。
读了很多书但知识不成体系的原因可能包括:深入剖析知识不成体系之因,首要在于信息时代的洪流中,碎片化学习成为常态,这种学习方式虽便捷却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链条。加之,若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与规划,阅读便容易沦为无头苍蝇式的乱撞,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积累。此外,若忽视对所学内容的深入反思、系统总结与有效整合,新知便如同孤岛般孤立无援,难以融入既有的知识海洋,形成强大的知识网络。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人缺乏一个高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它能够协助我们收集、分类、整合来自四面八方的知识碎片,确保它们不仅得以妥善保存,更能在需要时迅速调用,为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提供有力支持。
09
不知道掌握了多少知识
读了很多书,但不知道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也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
评估知识掌握程度的一大标尺,往往聚焦于我们如何记录与整理笔记。诚然,笔记的数量并非衡量知识全面性的唯一标准,关键在于笔记的质量与有效性。然而,通过高效管理笔记,我们得以窥见自身知识积累的轮廓。
实际上,在日常阅读中,我们习惯于在不同书籍上留下痕迹,无论是划线标注、撰写心得,还是绘制思维导图,这些笔记分散在各处,有的以纸质的形式记录,有的以电子文稿的形式记录,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呈现。
因此,一个能够跨书籍、跨平台整合并有序分类管理笔记的工具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的系统不仅能够将我们在不同书籍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笔记统一收集起来,还能通过分类整理,使我们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一目了然。
尽管这样的笔记管理系统无法百分之百地反映一个人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但它无疑为知识的可视化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与进步。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构建这样一套高效的笔记管理系统,往往伴随着学习多种生产力工具的挑战,这一过程不仅耗时费力,还可能涉及不小的经济投入。正是这些门槛,让不少人望而却步,最终选择放弃。
10
无法养成读书习惯
尽管我们深知阅读的价值所在,许多人却依然难以在日常中稳固地建立起阅读的习惯。这背后,往往是因为缺乏一个既高效又个性化的关于阅读的工作流程。
人们往往错误的认为,许多事情的成功全然依赖于强大的意志力去硬抗困难。实际上,观察那些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就的人,我们会发现,他们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设计出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流程,从而有效减少了前行路上的阻力和障碍。
这些高效能者不仅拥有坚韧的意志力,更关键的是,他们预先识别潜在的难题,制定策略以减轻其影响,从而在实践中提升效率,增加成功的几率。因此,对于渴望在忙碌生活中找到阅读一席之地的人来说,学习并实践一套合理的阅读管理流程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完善的阅读流程,应当始于明确的问题或兴趣点,随后是精心挑选书籍、沉浸阅读、高效记录笔记,并最终通过分享与交流深化理解,形成一个闭环的循环。在这样的流程指引下,随着不断的实践和调整,阅读会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无需刻意坚持,却已深深植根于心。
然而,许多人在尝试培养阅读习惯时遇到了困难,原因在于他们要么尚未建立起这样一套完善的流程,要么在执行过程中屡屡受挫,如时间管理混乱、选书犹豫不决、笔记杂乱无章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阅读体验,让人难以获得持久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久而久之,这种挫败感可能转化为一种“习得性无助”,让人误以为自己对阅读并无天赋或兴趣,进而放弃了这一良好的习惯。因此,重视并优化阅读流程,是帮助更多人成功培养阅读习惯的关键所在。
11
笔记效率低下
尽管有人花费大量时间详尽地抄写笔记,但记忆留存率却不尽如人意,且在实际需要回顾或应用时,往往难以迅速定位到所需信息。
长期以来,我们在阅读时习惯采用多种做笔记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在重要的句子或段落下划线(有时还需区分直线和波浪线),使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记,以及在书本的空白处记录自己的思考。
然而,当某天我们脑海中闪现一个想法,回想起曾在某本书中做过与此相关的笔记时,我们不得不费力地翻阅之前的笔记。由于这些记忆往往模糊不清,查找过程会耗费大量精力。很多时候,我们甚至可能找不到之前的笔记,因为记忆太过模糊;或者即使找到了,也已经疲惫不堪,无法再集中精力去深入思考那些曾认为有价值的内容。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我们有效地回顾和利用之前的阅读成果。
更为关键的是,单纯地将信息记录下来,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信息获取行为。未经我们系统整理与深度内化的笔记,其实并不真正属于我们。只有当这些信息经过我们的整理、理解和内化,融入我们既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它们才能转化为我们的真正知识。否则,在需要运用这些信息的时刻,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内化过程,我们很可能无法迅速回忆并准确应用它们。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笔记效率低下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我们缺少一套高效的笔记管理系统。该系统旨在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有效内化和灵活应用。通过集中存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下的笔记,并采用标准化的处理方法,如分类、标签化、总结提炼等,我们可以实现笔记内容的系统化与结构化。这样,在需要回顾或应用时,就能轻松、快速地定位到所需信息,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结束语
上面,我们已经系统梳理了常见的11大阅读障碍,当然,也深知每位读者可能还面临着更为个性化的难题。因此,我诚挚地邀请您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遇到的阅读障碍,让我们一起解决这些障碍。
此外,这仅是我关于“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系列文章的一篇,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逐一探讨并分享解决这些障碍的具体方法,敬请期待后续精彩篇章,并欢迎持续关注。
如果您觉得这些文章对您或您的朋友有所帮助,非常欢迎您慷慨地分享给他们。也许您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激发一个人长久阅读的习惯。
以上内容都是通过卡片笔记写作法完成。如果您对使用卡片笔记进行阅读和写作感兴趣,可以添加我好友。后续,我将分享更多关于阅读和写作的有价值干货。
– End –
-作者:雷墨-
一个孩子的父亲
——专注于卡片笔记写作——
每年阅读100本书,每天整理1张卡片笔
持续有效地阅读,长期深入地思考
坚持做一定会赢的事
-【点赞】【分享】是对文章最大的赞赏-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